对口帮扶成效初显 14贫困村集体收入超5万

18.06.2014  12:26
按照省里的有关规定,到2015年底,每条扶贫村的集体收入要达到5万元以上。但现实是,在广州对口帮扶连州的25条村中,村集体收入多则几千块,少则一分钱都没有。

如何在短时间内解决贫困村集体收入匮乏的问题?除了入股连州扶贫基金外,广州市扶贫工作队更注重通过“造血”方式,带动当地村民致富。

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在帮扶贫困户过程中,广州市扶贫工作队以发放物资取代发放现金;通过引进新物种,用新的创收点取代传统的耕作模式;在改善村集体收入方面,通过帮助当地企业改善生产条件,带动贫困户就业;通过引进稳定的商业模式,形成长期稳定的扶贫机制;通过引进企业管理制度,让扶贫难点实现一一突破。

经过实施一系列帮扶措施,不少贫困村的集体收入得到了明显改善。截至2013年底,广州市和荔湾区对口帮扶的25条村中,已有14条村集体收入超过5万,提前实现了省下达的目标。

注重“造血”创造条件带领村民致富

按照省里的有关规定,到2015年底,每条扶贫村的集体收入要达到5万元以上。但现实是,在广州对口帮扶连州的25条村中,村集体收入多则几千块,少则一分钱都没有。

如何在短时间内解决贫困村集体收入匮乏的问题?摆在面前就有一条“捷径”:连州市目前已经成立扶贫基金,自然村可入股连州扶贫基金,入股后按照投入资金10%的比例返还给村集体,10年之后再将本金返还。以投入100万元为例,村集体每年可获得10万元的返还基金,10年之后还可以拿回本金。

不过,广州市荔湾区驻连州市扶贫工作组意识到,此方式可解决村集体的收入问题,但难以带动村集体的种养和产业发展。“我们将入股扶贫基金作为备选项目,相比‘供血’,我们更希望通过‘造血’,真正带动当地村民致富。”荔湾区驻连州市扶贫工作组有关人员说。

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在帮扶过程中,相比直接给资金,荔湾区驻连州市扶贫工作组更多是通过发放扶贫物资,为村民致富创造条件。“以前,有些扶贫队伍直接向贫困户发补贴,但贫困户不一定会拿这些资金去购买农药化肥。这次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扶贫,一是在征求贫困户的意见之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实际需要直接向贫困户发放实物;二是事先与农村供应公司谈好,把提货单发放给贫困户,让他们自己去领取。”扶贫工作组人员介绍说。

如东陂镇塘联村有一家木炭厂,生产设施简陋,环保设施不达标。扶贫工作组在经过商讨之后,确定以村集体的名义与其合作经营,通过出资50万元,协助其提高生产设备性能,改善环保设施。现在企业的产能跟上了,利润也不错,村集体第一次分红就有5万元,还带动了村里6-8户贫困户就业。

转变观念消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

荔湾区每年对一条村的财政投入是50万元,同时对口帮扶的两个街道办每年共同出资30万左右,加起来一条村一年的帮扶资金就有80万左右。”据介绍,广州对口帮扶连州25条村,为了能够实现帮扶脱贫的工作目标,每年都向帮扶贫困村投入大量资金。

有了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不少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在短时间内变得焕然一新。如由广汽集团帮扶的星子镇联西村,2013年,投入370万元建设农田灌溉渠“三面光”12.5公里和恢复电灌站3座。投入96万元完成联西村村道1.84公里硬底化,建设2.27公里机耕路等,村容村貌相比之前,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是,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工作队依旧碰到了不少棘手的难题。“受条件和市场限制,种养传统的农作物,要致富比较困难,这是我们过来之后看到的最大问题。”荔湾区驻连州市扶贫工作组有关负责人说,“从自然条件来讲,贫困村多处在石灰岩地区,要么缺水,要么缺少连片平坦的土地,再加上目前整个县域经济比较落后,商品、农产品交易处于相对低端的状态,所以要打开局面比较难。

不过,相比客观条件,更难以改变的是群众相对落后的思想意识。该人员表示,驻村干部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劳动致富的意识。他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去年的时候,广州市政法委帮扶西岸镇奎池村,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该部门买了不少大概有1斤重的鸡苗,送到贫困户手中。过了一段时间过去看的时候,发现鸡苗没有了,仔细一问才知道,这些鸡苗被贫困户吃了。

面对种种困难,广州市扶贫工作队想方设法克服。对于连州部分贫困村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这一问题,驻村干部联合当地干部,一起做调研,争取引进新品种;对于村民致富意识不强问题,驻村干部多次联合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深入到各家各户,为群众做思想工作,让难题最终得到化解。期间,连州市扶贫办和各镇党委政府对此工作也非常支持。

产业帮扶14条村集体收入超5万

对于新引进的品种,在推广的过程中,村干部、村民不理解,他们觉得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种过,对种植这种新鲜的植物缺乏信心。”这是荔湾区驻连州市扶贫工作组在创新扶贫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尽管存在诸多阻力,但事实证明,创新扶贫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最终能够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西岸镇石马村委会地处粤湘分界线上,2011年的集体经济收入仅1.5万元。为提高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半年来,驻村扶贫干部根据当地山多、紧挨水库的特点,与多宝街、海龙街沟通协商,决定由多宝、海龙街共同出资20万元帮扶资金,在石马村兰管水库建立黄骨鱼网箱养殖基地,养殖水库黄骨鱼,以满足连州市当地及周边湖南、蓝山、江华等县市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该养殖基地预计年产黄骨鱼16000斤,年产值约30万元,能为村集体提供年均8万至10万元的收入。

星子镇潭岭村盛产水晶梨,驻村干部通过与广州江南水果市场协商,江南水果市场决定捐资30万元用于潭岭水晶梨的分类和包装,并在荔湾区荔塱市场免费提供销售平台。村委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和村民签订收购合同,收购优质水果,并运往荔湾区荔塱水果交易市场销售。村委会按每斤0.5元收取管理费,按照100吨优质果计算,可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

引进企业管理制度扶贫。星子镇联西村由广汽工业集团对口帮扶,该公司为每户贫困户建立一个档案、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贫困户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同时,建立贫困户访问记录簿,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贫困户访问。

经过实施一系列帮扶措施之后,不少村的集体收入都有了明显改善。省要求,到2015年底,每条扶贫村的集体收入要达到5万元,事实上,广州市和荔湾区对口帮扶的25条村中,去年村集体收入超过5万的就有14条,提前实现了省下达的目标。

数看帮扶

截至2014年4月底,广州市对口帮扶连州市累计筹集帮扶资金9371万元(其中荔湾区累计筹集帮扶资金4172万元),平均每条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375万元,累计投入资金8331万元,投入到户资金760万元,投入到村7572万元。各帮扶单位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47个,组织农技培训4022人,荔湾区按每年区财政收入的0.5%,每年约安排2000万元帮扶资金投入连州市。

■相关

荔湾区四大特色举措帮扶连州

加强园区建设。今年以来,共组织广州及荔湾企业家代表团10批139家企业到连州考察投资环境和洽谈项目。由广州企业投资成立的连州海斌食品公司计划投资8000万元在清远民族工业园扩建厂房,首期将于今年7月建成投产,该项目可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260人。

搭建农商平台。组织80多家广州知名餐饮业、超市和蔬菜商户到连州参加“菜心节”洽谈合作,签署农业招商项目10个,总投资额达8.35亿元。组织广州市供销社农产品经营公司与帮扶村合作社签订购销协议,帮扶村的新鲜蔬菜将进入广州市50多间“小鲜驿站”超市销售。

拓展市场流通渠道。帮助成立了清远地区首家县级电商协会—连州市电商协会,筹建了粤北淘电商学院,吸引了200多名电商创业人员参与。创业学员成立了首家与广州电商企业(爱购网)合作的连州农副产品OTO公司“田园牧歌e店”。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方式,安排区内18所优秀中小学校和连州市的17所对应中小学“结对子”实施教育帮扶。截至2014年4月,荔湾区共安排141人次送课118节,举办讲座21次,听评课272节,交流活动94次,各学校捐赠物资和资金投入超过20万元。

■记者手记

制定奖惩措施倒逼贫困户转变观念

广州市对口帮扶的25条村中,去年村集体收入超过5万的就有14条,提前实现了省下达的目标。这一方面得益于荔湾区驻连州市扶贫工作组等扶贫队大手笔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引进新品种,拓展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积极为贫困村“造血”和“换血”,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连州市扶贫干部和乡镇对扶贫工作的重视。

但实现脱贫并非“一厢情愿”就能促成,除了领导干部和帮扶队伍高度重视外,扶贫工作的主角——贫困户在这个过程中也至关重要。与帮扶者的积极形成反差的是,部分贫困户依旧缺乏劳动致富的意识。扶贫队发放鸡苗,本想帮助贫困户脱贫,不料却成为贫困户的“盘中餐”;部分村民家门口某段路坏了,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路修好,而是让扶贫队过来帮忙修路。

这说明,除了采取传统手法帮助村民致富之外,采取有效措施让村民消除“等靠要”思想,转变固有观念,也应该列入脱贫的项目之中。这方面,笔者认为,除了加强与村民沟通、多渠道宣传等外,还可通过制定奖惩制度或村规民约等方式,“倒逼”村民改变观念。

以向贫困户发放鸡苗为例。有关村干部一方面可定期对获得鸡苗的贫困户进行跟踪走访,检查村民培育鸡苗的情况,了解贫困户的所需所求;另一方面可通过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如对鸡苗培育得特别好的贫困户,通过赠送更多农资等方式进行奖励;对鸡苗培育特别差,或是干脆把鸡苗吃掉的用户,进行暂时停止发放农资等方式进行“惩罚”。

无规矩不成方圆。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倒逼”贫困户改变思想观念,也是扶贫工作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