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为何再提财政“沉睡”资金
“中央和地方联动,盘活各领域财政‘沉睡’资金,提高使用效益,缓解财政收支困难,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好发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创新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12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这样指出。
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第二次聚焦财政“沉睡”资金问题。去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一年多的时间里两度提到盘活闲置的财政资金,意义何在?首先,这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多地指向资金存量。从去年至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由此,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显著增加,特别是在资金层面做加法还是做减法,引人关注。摆在中央政府层面的选择有多发债券、增加货币发行量,以及提高资金效率等。而在目前一些地方债务高企的情况下,再放宽发债的口子,可能会增加财政风险。与此同时,前些年货币超发的影响尚未消除。如果放松银根,短时间会减缓经济增长的压力,但从长久来看,经济发展将付出更大代价。为此,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不放松银根和扩大赤字,而是强力推改革。
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2015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显然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但近年来,受GDP增速放缓及营改增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今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近13万亿元,同比增长8.3%,较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今年财政收入很有可能告别10%以上的增长,进入个位数时代。
一方面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一方面进来的钱有限,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中央政府的选择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创新。由此,“沉睡”的财政资金成为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国家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重点审计的32个中央部门结存资金达974.2亿元,其中约一半是在2012年年底前形成的,结转超过5年的逾8亿元;至2014年3月底,9个省本级和9个市本级财政存量资金中,近三成已经无法按原用途使用。
其次,两次提到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但重点不同,一步比一步深入。去年7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审计署查出的问题,部署审计后整改工作,强调要看住扶贫、社保资金等群众的“保命钱”。而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除继续强调财政资金用于保民生外,更多地指向了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些关节点。
针对盘活闲置的财政资金,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将2012年及以前年度各级一般公共预算、部门预算、专项转移支付结转资金,收回统筹使用。二是全面清理财政专户,防止资金大量沉淀,各地一律不得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三是对预算周转金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规模占比设定上限,明年起不得在预算外新设偿债准备金,已设的纳入预算管理,促进资金科学安排,加快流转。
这三点抓住了财政资金闲置问题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研究员何代欣认为,这一举措有助于中央政府摸清各级财政的家底,统筹资金使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而清理财政专户更是指向了资金闲置的重灾区。财政专户是财政部门为履行财政管理职能,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用于管理核算特定财政资金的银行结算账户。过去几年,其因为拨付不及时、使用不透明等原因而屡受质疑。
何代欣认为,财政专户的专款专用,不能说不对,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所谓专款专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如果买酱油的钱刚刚好,那当然没有问题,但问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预算管理不够透明、细化,很多时候,买酱油的钱可能多,买醋的钱可能不够。而按专款专用要求,两者不能调剂,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
今年10月,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有关热点问题答记者问时曾明确表示,将按照国务院要求,全面清理整顿财政专户,今后各地一律不得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除财政部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予以保留的专户外,其余专户在两年内逐步取消。
新《预算法》将于明年实施,这部法律将进一步规范政府的收支行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既是落实新《预算法》要求,推进依法理财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