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野生动物40年减半 人口数量则增加近一倍
非洲狮是主要受害者。它们主要分布于非洲加纳地区。在加纳国家公园里,非洲狮40年间减少了90%。
棱皮龟,分布于印尼、马来西亚、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地。1989年至2002年间,哥斯达黎加的梭皮龟减少了95%的数量。
赛加羚羊,分布于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地。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数量曾超过100万,但现在估计仅剩5万只左右。
斑海豹,分布于奥克尼群岛,在2001年至2006年间,斑海豹减少了40%,主要原因是海豹温热病毒肆虐,导致数量大量减少。
陆生、海生动物数量下降39% 淡水动物数量下降76% 地球人口数量则增加近一倍
世界自然基金会9月30日发布报告说,1970年至2010年40年间,全球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近一半,超过先前评估;同一时期,地球人口数量则增加近一倍。
新华社电 在“2014地球生命力报告”中,世界自然基金会对3000多种脊椎动物进行了调查,包括大象、鲨鱼、乌龟和信天翁等。调查发现,40年间,陆生和海生动物数量下降39%,而淡水动物数量则下降76%。
报告称,从调查数据推断,“全球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数目平均起来大约是40年前的一半”。201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曾发布报告说,1970年至2008年,全球野生动物数量下降28%。但这份报告只监测了2688种动物。
最新报告认为,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的原因是自然栖息地丧失、打猎和捕鱼、气候变化等。
人类消耗自然资源速度太快
世界自然基金会警告说,这一现象证实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已经超过了自然可以恢复和补充的速度。
报告强调,按照当前耗费资源的速度计算,人类需要1.5个地球才能维持发展。
“我们使用自然馈赠的方式好像在说,我们有不止一个地球可以用,”世界自然基金会主席马尔科·兰贝蒂尼说。
他警告说,人类从生态圈中攫取过多资源,将威胁到未来发展。
与野生动物数量减少形成对比的是,1970年至2010年,全球人口从37亿增加到近70亿。
伦敦动物学会科学主任肯·诺里斯认为,野生动物数量减少“并非不可避免,而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所造成”。
报告认为,如果政治家和商业人士采取正确的措施,仍有希望做出改变,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威特人均“生态排放”最高
为了衡量各国对生态的不同影响,世界自然基金会还在报告中利用了“生态排放”的概念。
报告认为,科威特人均“生态排放”数值最高,这意味着科威特人均消耗的资源要超过其他国家公民。紧随科威特的是卡塔尔和阿联酋。
报告指出,如果世界人均“生态排放”达到科威特人均水平,人类将需要4.8个地球,而如果达到美国人均水平,人类则需要3.9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