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朵盛开的格桑花——访韶关学院2015年援藏支教大学生志愿者团队

07.07.2015  14:53

编者按:为大力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动援藏工作,支持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搭建大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推动协同创新,韶关学院与西藏林芝县广东援藏办公室联合组织开展大学生赴西藏林芝县支教服务活动。韶关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校党委邹永松书记、胡少平副书记专门召集相关部门及学院负责人召开会议落实工作部署,多次对志愿者选派、组织等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党委办校长办、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与相关学院通力合作,广泛动员,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经过严格的选拔程序,韶关学院10名音乐、美术、体育专业的优秀学生作为首批援藏支教志愿者,于3月底赴西藏林芝县开展为期近半年的支教服务。韶关学院领导和老师高度关心援藏支教大学生的生活,派出慰问小组赴藏看望志愿者团队。8月份学院校还将选派第二批30名志愿者赴林芝开展支教志愿服务。目前,双方正在探索支教服务长期合作机制。

由本站前往西藏林芝的旅客请注意:您乘坐的CZ3477次航班现在开始登机。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出示您的登机牌,由4号登机口上17号飞机。祝您旅途愉快,谢谢!

2015年3月31日,这一支由十个人组成的援藏支教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前往了西藏林芝县,开始了倾注全部的追求和心血,融入所有甘苦与忧乐的援藏历程。整个团队一共有4名男生和6名女生。他们分别来自体育学院、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其中有三位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

在林芝县适应了两天后,十名援藏支教队员被分派到了五个不同的学校。虽然远离家乡,但西藏这片远离尘嚣的净土、触手可及的湛蓝色的天空、像哈达一样飘逸的白云以及连绵不断的群山,让他们感觉仿佛生活在天堂。

援藏支教志愿者服务队初到林芝

 

放下一切,只为梦圆西藏

我自己一直很想去西藏,想要去那里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余严辉,本次援藏团队的队长。来自11级音乐学院,主修钢琴。余严辉心中藏着一个微小却无比坚定的愿望,那就是亲自去西藏看看,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却不得不让他把这个想法深埋心中。紧跟随着毕业拥挤的人流,他顺利地找到了钢琴老师这份实习工作,待遇不错,本来想着就这样一直走下去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是直到有一天,学校专业老师的一条信息改变了他波澜不惊的生活,也扰乱了他的心绪。这则消息仿佛唤醒了他心底里沉睡着的渴望。很快,余严辉就做出了令家人始料未及的决定,在与父母沟通并赢得父母的支持后,他辞去了钢琴老师这份实习工作,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途。

相似的,来自12级音乐学院的张菊怡看到辅导员在班级群里发的资料,于是就马上报名了。这个心思缜密的音乐学院女生在去西藏之前想到一些有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甚至想到没网没电之类的困难,所以她在电脑里下载了很多的影片。“但其实是我们顾虑太多,到达之后才发现这里比想象中好很多。”张菊怡不好意思地笑了,“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有当教师的经历,所以来到这里总算是体验到当一名教师的滋味,明白当一名教师得付出多少。在这里独立的生活,也让我学会很多。

关于当初的选择,不少支教队员都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是我个人的选择,一直都很想去做的事情,一旦有了一个适当的理由,就去实现它,无所谓下定决心。”对于十位支教志愿者来说,赴西藏支教是一个梦想,更是一份挑战。他们都愿意到更为艰苦的环境中体验生活,去锻炼自己。

音乐学院张菊怡指导鼓乐队

 

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挑战

  支教队员所在的西藏林芝县,属于西藏较为发达的地区。来自音乐学院的邓艳红和美术学院的王玥和余严辉,同在布久乡中心小学任教。目前学校一共有169名学生,专任教师数为21人,学校为寄宿制完全小学,除了教学楼,学校还有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多功能餐厅、澡堂等。  “这里的汉语普及率比较高,孩子们说汉语都没问题,所以我们沟通比较顺畅。”三位支教队员到来后,很快就喜欢上了这群孩子们,“这里的孩子们天真烂漫,但也任性调皮

布久乡小学的三四五六年级,都没有音乐和美术的教材。在他们到来之前,学校的音乐和美术课都是由学校的其他老师兼任。由于没有固定的书本教材,支教队员们上课前都要自己准备课程内容。“我教的主要是音乐和体育。上音乐课之前,我会自己去找一些儿歌或者学生喜欢听的歌去教学。看到他们学习唱歌时开心的样子,我自己也收获了一份快乐。”余严辉说道。

来自音乐学院的张菊怡和美术学院的叶嘉仪,一起在离林芝县城不远的八一镇小学任教。这里从学前班到六年级一共有400多名学生。“这里虽然有相应的音乐教材但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喜欢音乐,我们在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后,就转换了方式,挑选了一些他们喜欢的歌曲来教。”张菊怡说道。

被分配到米瑞乡小学的彭奇峰和李俊昌,情况却有些不同。学校规模不大,学生人数不到两百人。虽然这里汉语的普及率比较高,可是很多低年级学生的汉语水平并不高,在语言沟通上有些吃力,彭俊峰说,“我在这里教美术,但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就遇到了困难。孩子们完全理解不了什么是‘画画’,他们觉得‘画画’是写出来的,所以我解释了很久”,虽然效率不是很高,但是每节课还是能把自己想要传授的知识都传授完,“下课后学生会抢着帮我拿教学工具,当看到他们开心得地捧着即将修改作业本时,我就觉得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体育学院的张子和一个人被分在了离林芝县城较远的百巴镇小学,担任体育老师、政治老师,还要兼顾学校财务管理的工作。虽然学校一些体育设备不够完善,但他还是会尽量运用班里的体育器材给他们上体育课。上课时间比较短,上完课之后剩下的时间便是学生游戏的时间,男生追球玩,而女生就结群跳绳子。课余,张子和还会跟孩子们讲一下高楼大夏,地铁车流,立交大桥……这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新鲜而好奇的。黄昏下,张子和身边的孩子们眨巴眨巴地认真听着这些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事物,孩子们新奇的目光悄悄地化成了一抹温柔融进了张子和的眼底。

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但支教队的每位成员已经对自己带的学生充满了感情。说到孩子们的时候,语气中总是带着满满的宠爱。不难想象,在西藏这个缺少艺术类教师的地方,支教队员用发自内心的呵护与责任,得到了孩子们的信任。

美术学院叶嘉仪上第一节美术课

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莫老师……”,听到学生的声音,莫小兰回头看了下,瞬间吓了一跳:站在门口的一个学生额头上破了个口子,流着血。她赶紧让学生躺好,一边为她处理伤口,一边微微皱着眉头,这个来自美术学院的女孩有着一颗细腻的心,她说,“孩子比较顽皮,难免会有一些损伤。在这里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和孩子们相处得也挺好。孩子们也喜欢和我们在一起,平常也会上来叫我们烧开水给他们喝,借手机打电话。他们对我们的依赖和信任,也让我觉得非常幸福。

美术学院的莫小兰和音乐学院周嘉欣一同分在林芝县完全小学。她们和另一位老师住在一个两房一厅的套间里,可是由于一个房间漏水,小兰和嘉欣分别住在了阳台和客厅。但是现在正是西藏的雨季,阳台免不了遭殃了。小兰说:“一下雨,阳台就会飘雨进来,床也会被淋湿。有了几次经验之后,就会提前做好防范措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能克服一下了,毕竟我们住的还是套间,还有的支教队员住得更差”。莫小兰口中的这位支教队员说的就是张子和,由于百巴镇小学相对比较偏远一些,条件也更为艰苦。他和其他两名年轻老师住在学校养猪场旁边废弃的仓库里。清空了的仓库,简陋地放了三张床,拉起布帘子,就把仓库划分几个独立的小空间了。

 

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学生们对支教队员的信任,老师们对队员们的关心却一直陪伴着他们,一同走过这段难忘的岁月。

就在我们开始进行采访的十几分钟前,有几个二年级的学生来敲周嘉欣的门,来提醒一下周嘉欣去排练六一儿童节的舞蹈,周嘉欣说,“这边的小学比较注重六一儿童节,每年六一都会排练节目,每个班至少有一个节目。以前他们跳的都是藏舞,今年想学一些比较现代的舞蹈。因为我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只是答应了三个班级的排练请求。我们利用课间时间,中午吃完午饭的时间,午休晚修过后的时间排练,大概一天练习三四个小时。虽然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班级来宿舍找我来排舞,会有点累,但是我很高兴我能帮到孩子们。”孩子们和支教队员之间的感情,让室内的寒气少了些许。

西藏的气温较低,现在一般在9到14度左右,相当于韶关的秋冬季节。有时候温差比较大,一天就会体验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里从八月份开始就会下雪,全年基本上没有夏天。西藏是我国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这里水资源并不缺乏,但由于缺少引水蓄水的设施和技术,这里经常会有断水的时候。

邓艳红所在的布久小学,前一阵子就经常停水。住在三楼的她,只能每天到楼下去提水。“但我的学生非常可爱,他们有时会帮我提水装水。”邓艳红温柔地说。在米瑞乡小学教体育的李俊昌也谈到:“有时候宿舍一个多月没有水,洗澡的时候比较困难,得去外面提水,西藏当地人超过1个星期才洗一次澡,这点对于我们来说很难适应,不过时间长了,大家也就慢慢习惯了”。

虽然有各种的不适应,但是大家已经把林芝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在这里,学校的藏族老师都会很关心我们的支教队员”,在八一镇小学的叶嘉仪深有感触地说,“有一次我生病了,有个藏族老师马上带我去医院,然后会安排好另外一个老师帮我上课。平时突然有事要调课,藏族老师也是很乐意去帮我的,也没嫌麻烦。这些虽然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正是这些朴实,细微的小事,才让我们感到生活的温暖和感动” 。

 

短短几个月的西藏之行,无论是这里的人还是这里的大美风光,或者是这次无可替代的支教经历,都成为了他们心中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美术学院的王玥,平时会把在这里的所看所感用画笔画下来,然后挂在课室的墙上。她说“就要离开了,我想画一朵美丽的格桑花送给这些孩子们”。在西藏,格桑花也叫幸福花,代表着吉祥与圣洁,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对于每一位支教队员来说,“只要来了,就不会后悔,”——这是他们的真心话。他们都渴望成为一朵美丽的格桑花,盛开在这辽阔的雪域高原,为这里的孩子们,也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