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专题
历史文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坚守青春“赤子心”,书写铮铮“报国志”
2019年7月8日至8月30日,历史文化学院176名学子组成六支队伍,先后奔赴河源龙川第一实验学校、江门台山华侨中学、汕头桃溪学校、湛江遂溪平衡学校、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广东省档案馆和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等多个地方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灵魂主线,紧扣专业特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的宣讲、支教、调研、岗位实习等,引领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在切实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社会实践中激扬青春,服务社会,以实际行动投身乡村振兴,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领导高度重视,多管齐下保驾护航出实招
为保障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学院进一步强化各队伍的指导力量,学院党委书记黄嗣殷,副书记陈果,学院团委书记陈启萍,团委副书记刘旖、刘金英等担任实践队伍的指导老师,对队伍的活动统筹、组织、实施进行细致的指导,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效果。
同时,学院建立长效机制,在继续深化与各实践地的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新增暑期社会实践共建基地2个,并举行了基地挂牌仪式;通过召开“三会”,即暑期社会实践经验分享会、动员大会、队伍例会,凝人心,聚力量,有效推进前期培训工作,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组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微信群,畅通信息传达及反馈渠道,增强对实践活动指导的针对性与及时性。
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入人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各队伍切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携手广州市大元帅府、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等共建单位,举办以“新青年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铭记黄毓全、李荣熙先烈爱国抗日事迹展”为主题的红色送展活动,把共建单位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乡村校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队员发挥专业优势,以淞沪抗战前后的历史为背景,自编自导自演红色主题情景剧《人民与十九路军同行》、策划红色微党课、红色家书朗诵、红色研学活动等,邀请烈属将属进行现场讲述,用多种形式入情入理地将红色故事讲进听众心里,用实际行动缅怀先烈,发扬爱国与抗战精神。挖掘实践地历史资源,将当地革命先辈的事迹融入课堂,举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红色主题班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我院华南师范大学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成员深入课堂、社区,开展“时代精神照前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红色宣讲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各队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党组织生活会、团组织生活会的方式强化队伍思想建设,发挥党员、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前行力量。
增强民族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在实践活动中,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意,做出实效,在学院团委的带领下,各队伍共同策划、实施了“1+1+N”工作项目,包括:开展1次送展活动,组织1个专项调研,开设N门传统文化课程。
与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合作,举办“岭南开发第一人——赵佗主题展览”“跨越千年历史,探寻南越古国——琳琅南越王主题展览”等送展活动,让当地学生在了解家乡悠久历史文化发展,体会历史名人故事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各队伍聚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开展围绕弘扬传统文化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包括非遗民间艺术“浮石飘色”、龙川赵佗文化、潮汕地区民俗文化“出花园”等的发展、传承现状,形成调研报告,并创新性地将调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地学校校本课程。各队伍通过朗诵、书法、话剧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地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中,通过手机直播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以太极拳、汉服、中国结、古文字、古诗鉴赏为内容的体验式教学课程。同时,以“潮州木雕”“南越王赵佗”等历史文化课程带领学生深入体悟文化背后蕴藏的民族精神,在强化民族自信与认同中提升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抒发爱国赤枕,喜迎建国七十周年华诞齐献礼
2019年是祖国母亲的七十华诞。历史文化学院高扬爱国主旋律,统一策划,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为祖国母亲献上一份来自青年学子的美好祝愿。各队伍在不同地点、时间,共同举行“同升国旗、共唱国歌”升旗仪式、“我爱你中国——献礼70”快闪活动、“红星闪闪耀我心”童绘活动以及“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十米长画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庄严的仪式中抒发爱国情怀,在具体的实践中坚定报国信念。
深拓展翅平台,学子青年实习见习长才干
学院团委积极响应2019年“展翅计划”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的号召,与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等单位进行共建合作,开发见习岗位14个,实习岗位47个,为学生提供实践成长的优质平台。
我院学生组成讲师团,设计“孝”文化系列班会课程,并将课程送入广州市第七中学、象贤中学、养正小学等8所学校的课堂,开展送课到校活动28次,引导中学生创新性继承和弘扬新时期“孝”文化。
协助广东省档案馆进行档案资料的分类整理、活动策划和执行等多项工作;在越秀区文化馆参与分馆建设调研、参与街道各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研和整理资料等多项工作。
在档案馆负责侨批档案整理的张佳贤同学谈到:“那些侨批很多都已经发黄,破碎,可能再过十几年它们就不复原貌。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尽快抢救这些桥批档案,为当时的社会,为我们国家留一份历史记忆。”
通过“展翅计划”的见习、实习,我院走进工作单位,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国情社情的了解,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让他们在挥洒青春热血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担当者和奋进者。
强化宣传总结,反响热烈实践效果见真章
历史文化学院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开展理论宣讲29次,专题调研17次,志愿服务187次,受益群体覆盖社会团体、学生、家长及广大民众,服务受益人数逾17000人。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组织有秩序,开展有特色,活动有成果,学院赴河源龙川第一实验学校服务队、赴汕头桃溪学校服务队、赴江门台山华侨中学服务队获评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重点团队,实践活动受到实践地服务对象的高度肯定。
湛江平衡学校黄湛强校长在活动结束后,给学院发来了感谢信:“在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中,你们冒着酷暑带来了一场又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你们炽热的爱心为乡村学生天真质朴的梦想添加了绚丽色彩,用无私的奉献铸造了孩子们实现梦想的桥梁,体现了心系祖国未来,托起明天太阳的博大胸怀。”
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负责人评价此次实践活动既为高校学生党员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平台,也为广大党员、未成年人提供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载体,达到了资源共享、共建共育的良好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各队伍注意拓宽宣传渠道,及时总结实践实况。截至目前,发布微信推送98篇,向校内外相关媒体网站投稿194篇,活动事迹被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国广州网、河源龙川广播电视台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紫荆青年公众号等多家媒体报道,社会反响热烈。
槐夏丹心育嫩芽,文人热血沃新花
2019年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结束
为贯彻落实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要求,在体悟乡愁中传承时代薪火,在2019年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节点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4支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分别奔赴广东、江西、广西、贵州等四省十地,开展以“送经典到基层·智享乡情”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融理论与实践、互联网“+”与精准扶贫、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为一体的基础上深入基层,彰显人文关怀和时代创新元素,助力经典传播和乡村振兴。本次实践活动队伍数量多且规模大,在多方面展现出不少亮点。
支教方面,各队伍发挥文学院专业特色,切合“读、写、讲、演”四大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特色素质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文化课堂,如红歌学唱、红色故事讲解、物理小讲堂等,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手工课堂,如手抄报制作、泥塑制作、脸谱制作等,提高学生动手创作能力;体育课堂,如军体拳练习、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寓教于乐,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和防卫技能。
调研方面,各队伍秉承“致力乡村振兴、助力文化传承”的实践主题,在不同方面进行探索。如推普队伍针对推普地区普通话读音和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分别以推广普通话在传承红色文化中的作用、普通话与红色文化传承及古村落文化特色的关系为切入点,线条化展开调研,探究具有一定普世意义的融合路径与推广方式,为普通话推广提供理论支撑。其他队伍则致力于教育关爱问题,探索留守儿童的陪伴及成长机制。各队伍调研主题丰富多样,助力完善乡村建设,解决乡村问题。
宣传方面,各队伍化宣传为地方通讯的喇叭,全方位、宽领域、立体化地展开宣传活动,积极投稿各大网站,如校紫荆网、中青网、当代大学生网等,同时积极联系地方媒体,如增城日报、梅州168等,使实践成果展现出受众范围广、影响效力大、宣传效果佳的特点。
迢迢实践路,文人不独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践学”的重要平台,是“青年大学习”的重要实践途径。华师新青年们将时刻秉记知行合一、躬身践履的新时代要求,在播撒知识和关爱,灌溉呵护着未来之幼苗的同时,为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乡村教育振兴而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献礼祖国七十华诞!
作者/通讯员:各单位通讯员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