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学生暖心姐姐 辅导员8年给家长写3200封书信

16.03.2016  18:47

原标题: 甘当学生暖心姐姐 辅导员8年给家长写3200封书信

徐芬(左一)家访照片

  “尊敬的学生家长:您好!……一方面,较其他专业而言,数学专业的学生,专业课程更难,需花费更多时间预习和复习巩固,学习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同学间的人际关系、生活习惯、处世态度、家庭背景等不同……家长们要尽量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压力,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会让学生充满动力,所以平时要多沟通、多督促、多引导。若发现异常情况请及时与我联系。

   博士辅导员

   两次放弃转岗

  1998年,徐芬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生物化学专业。后来,先后在该校攻读了动物学硕士学位和凝聚态物理(纳米材料方向)的博士学位。2008年,徐芬博士毕业,选择留校从事学生工作。那年,具有博士学位的徐芬,成为该校辅导员队伍中“第一个具有博士学历的辅导员”。

  为什么博士毕业没有选择从事专业研究,而选择当一名普通的本科生辅导员?对此,徐芬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说,自己从小就向往教师这个职业。硕士毕业时,徐芬曾有机会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任教,因取得免试读博资格,她就决定继续读博,“教师梦”未能如愿。等到2008年,博士毕业的徐芬,不忘初心,果断地选择留校,当起了本科生辅导员。

  2012年,徐芬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了4年。按照华师相关规定,她可以转岗到其他工作比较轻松、薪资较高的行政岗位。但她考虑良久后,却选择了放弃。工作8年来,有两次这样的转岗机会,徐芬都选择了“擦肩而过”。

  谈及为何8年期间并未转岗,徐芬的答案很简单,自己深深地爱上了华师,爱上了辅导员这个岗位。

   8年给家长

   写了3200封信件

  “我于今年2月已经书写一封挂号信给家长,但一直未收到回复,不知是什么原因,因情况紧急,请见信后务必尽快联系。×××同学大三上学期下学期近一年时间内,未选上任何课程,几乎所有时间在寝室和网络上,学生心情心理也波动较大。为了能够更好与家长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防止情况恶化,再次强调,请见信后速回复…… ”这是2011年4月15日,徐芬写的一封“急件”。

  “徐老师,为了我的孩子,您和学校耐心疏导、关心备至,终于让我们松了一口气,也是救了我们一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仅以书信表示谢意,请接受一个新生家长的一份浓浓谢意吧。”这是徐芬2008年刚参加工作收到的一封家长回信。

  从事辅导员工作8年来,像这样的“急件”、“暖心信件”,徐芬没少花心血。徐芬说,选择用书信的方式与学生家长沟通,就是想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真实近况。

  8年如一日,徐芬一直坚持每学期结束后,给每个学生家长寄出一份书信,据粗略统计,目前共寄出3200封信。信件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排名、学位绩点,还有对每个学生性格特征、生活状态、职业发展方向的个性化评语与建议。

  2011级学生陈宇(化名)曾因抑郁症,留下一封遗书离开教室。徐芬发现后立即与学生家长联系,与心理中心及时沟通,通过保卫处进行视频搜索,发动学生干部针对性寻找……通过多方联动找到了学生。待学生得到有效治疗返校后,徐芬与家长及心理中心一同为陈宇(化名)量身定制了恢复方案。每周固定与学生、家长和心理中心交流反馈,关注学生后续适应及恢复情况,及时解决具体学业困惑……多方合力帮助该生毕业并顺利找到工作。

   空中课堂

   为家长“补足能量

  “孩子们好帅,希望徐老师能近距离多拍一些孩子的照片,让每个孩子都露脸,解解我们家长的‘馋’”、“全年级的学生都是一个连,分成5个排。我都会拍的,放心!”去年9月初,徐芬向“家长QQ群”实时直播着大一新生军训的掠影,顿时,群里的家长发言炸开锅了。

  “95后”以独生子女居多,孩子独立性较为欠缺。在网络时代环境下成长,喜欢在网上发表意见,人际交往、沟通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面对越来越多的“95后大学生”,徐芬在和学生家长沟通以及“牵手”合作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家校合作育人的新路子。

  “号外号外!家长空中课堂第一期即将开始,今天晚上8点准时期待戴双晴妈妈。戴妈妈有什么经验和绝招,我们共同期待。欢迎大家积极互动,充分讨论!”开学伊始,徐芬便邀请了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学生戴双晴的母亲,在“家长QQ群”分享她教育两个孩子的心得。

  在徐芬看来,校长和老师们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而是要学会利用新方式,进入学生的“朋友圈”——家长。想到这,徐芬觉得何不和学生父母“联手”,用微博、家委会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平台,做学生生活上的帮手、学业上的咨询者和思想上的引导者。

  河南赵彤妈妈听完第一期课程时说,如果我的孩子各方面不是太优秀,我也深信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相信她总有她成长的时期和一片天地,父母永远是她坚实的依靠,给她鼓励。

  今年春节,徐芬还将家校合作育人的“教育触角”伸向学生家庭。她给每位学生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给辛苦一年的爸爸妈妈说声“我爱您”或“您们辛苦了”;帮家人做一次饭、洗一次衣服等等。这一创新做法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更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认可,在给孩子的感恩行为点赞的同时,也给孩子们心中的“芬姐”点赞。

  昨天,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首个博士学历辅导员”徐芬,终于写完本学期的第392封信,那是写给该院大一学生家长的,过两天,这些信就会寄往全国各地。

  给学生家长写信的这个习惯,徐芬坚持了8年。(记者屈建成 通讯员王小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