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莞城街拍你见过没?街头自行车多了,人们服装颜色丰富了

13.04.2018  12:52

■1983年的莞城西正路 陈锦波 摄

■1983年的莞城市桥路 陈锦波 摄

■莞城西正路 记者 杨泽彬 摄

1983年莞城街拍:街头自行车多了 人们服装颜色丰富了

没有改革开放, 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东莞时间网讯 (记者 柯兵 见习记者 朱珍珍)街道两边白墙黑瓦的低矮房屋,行人在并不宽阔的路面来来往往。没有汽车,除了双腿,能看到的唯一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而且还不少。

这是两张35年前的黑白旧照片,照片的主人兼拍摄者陈锦波说,照片中的地点是莞城西正路与市桥路街头,被永恒定格的瞬间是1983年的一天。

这两张照片恰好见证了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喜人变化。照片中的西正路如今尽显繁华,市桥路成为卖玉器与珠宝首饰的一条街,显得“”气十足。

骑自行车上街成为当时常态

陈锦波,人称“波叔”,是地地道道的老莞城人,1951年出生。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式拉开,他也是在那一年开始半路出家,学摄影,并从此“一发不可收”。

波叔说,照片是他在1983年春夏之交时拍摄的,那时他32岁,在莞城文化站工作。

这里是市桥路,在当时算是比较繁华的地方”,波叔指着照片说,“这一家是铁铺,这一家是粮店,这一家是药店……” 关于那个时代的回忆一一被唤醒。

在黑白照片上,可以看到来来往往很多行人,道路两边绿树成荫,房屋错落有致,商铺散落其间,最显眼的莫过于路面上许多行人骑的自行车,那是照片中唯一可见的交通工具。

波叔说:“1983年,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5个年头了,东莞人较早地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人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买自行车、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那个时候骑自行车就像现在开车一样普遍了。

波叔仍清楚地记得,他拥有的第一辆自行车是红棉牌的,大约是120元,只消他三四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得起。

除了自行车成为当时街头的常态外,人们的服装颜色也开始多起来了。“你别看这是黑白照片,但当时人们的衣服颜色已经多起来了,艳丽起来了。”波叔特别补充说。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波叔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受益者。他热衷于拍摄改革开放以来的东莞题材,比如:大桥的落成、高楼大厦的兴建、厂房的变迁……

波叔一拍就是几十年,拍遍了东莞大大小小的角落。同一个场景,波叔时常会以年为单位进行不同时段的拍摄,进而在历史变迁与改革进程中形成前后的强烈对比。

4月12日下午,记者沿着波叔曾经拍摄的地点重新走访了照片中的西正路与市桥路。西正路后来历经拆迁改造,商铺比邻而居,一度成为东莞市最繁华的大街。而在另一头的市桥路则早已不见昔日光景,成为了卖珠宝与玉器的一条街。从西正路穿行到市桥路,可以看到人们的服饰与服装颜色更加新潮与时尚,虽然仍可以看到骑着自行车过路的人,只不过,那已是21世纪共享经济概念下的共享单车。

亲历越多,拍摄越多,见证就越多,波叔就越喜欢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波叔举例说,“你看那些在酒楼吃早茶的都是老年人,为什么?因为生活有保障啊!”波叔解释道,以前没有社保,从工厂退休后,一旦工厂倒闭就什么都没了,但改革开放让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不管单位怎么样,都会有社保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不仅如此,老年人还可以用老年卡免费乘坐公交车,可以跑到很远的地方喝早茶。

波叔今年67岁了,早已退休的他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周末不带孙子的时候,他会拿着手机、背着相机,到处走走逛逛,继续拍各种题材。

这些年来,自己拍的,再加上从各处搜集的,波叔已经积攒了一大批东莞历史题材的照片,最久远的可追溯到1904年。“我正在编一本《东莞影像志》,要将1904年至2016年的东莞题材照片整合汇编在一起,以图片的形式讲述东莞112年来的历史变迁与成就,将来留传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