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财到广东”到“创新到广东” 建设人才高地 增创发展新优势
前不久,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暨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会议上,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深圳华大基因王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脏病中心、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分别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这是近年来广东在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方面从中央获得的又一项荣誉。截至12月底,全省人才总量已达478万人,约占全国人才总数1/10。其中, R&D(研究与开发)人员达65.2万人,居全国之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强调,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优化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环境。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我省增创发展优势蓄积了强大的人才库。
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省委书记 胡春华 强调,要做好发现人才、用好人才工作,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和思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把广东建设成为“人才高地”。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导下,省人社厅以我省人才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以服务转型升级为宗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人才高地”,初步形成“创新到广东”的强磁场效应,努力为我省增创发展新优势、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竞争力研究中心关于大中华经济圈综合竞争力的研究报告显示,34个省域和区域经济体中,广东稳居第一,台港澳分居第三、五和十。中国社科院2014年《国家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我省专业技术创新指标稳居全国前列,专技人才创新能力名列全国第二,人才红利不断释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强化磁场效应
3万名国际人才来粤创新创业,居全国第一
1个杰出人才奖,奖励500万元;3个创新创业奖,每个奖励100万元;5个青年英才奖,每个奖励10万元;10个技能大奖,每个奖励5万元;评选2个人才服务奖,每个奖励50万元。
近日,汕头市人才工作大会召开,“大手笔”的奖励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汕头投入力度最大的人才政策,是广东大力推进优先布局、优先投入、优先发展,强化人才高地强磁场效应的一个缩影。
根据“人才引领创新,创新推动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设想,精选“千人计划”专家代表组成专家团队开展专项活动,匹配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帮助解决技术创新和应用难题,实现高端人才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活动中,11位专家与企业在高新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预计投资金额逾5000万元,有效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据统计,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下,“珠江人才计划”四批共引进包括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诺奖评委、1名欧洲最高科学奖获得者、30名发达国家院士在内的91个创新创业团队和69名领军人才,带动全省汇聚了250多个团队,3万名国际人才来粤创新创业,居全国第一。“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聚集效应初显。目前,广州南沙人才总量已达8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11.4%;深圳前海平均每天有10家以上的企业入驻,共吸引入区企业8359家,同比增1255%,注册资本总额增至5225亿元,带动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0万人;珠海横琴现累计注册企业5033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8家,中国500强企业 45家。
近年来,省人社厅不断强化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实施方案》、《广东省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人力资本提升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以人才升级有效引领产业升级,不断深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与此同时,省人社厅强化省市联动,推动全省大部分地区结合实际相继出台了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制定相应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人才优先发展。如,今年初,《中共汕头市委、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若干意见(试行)》及其10个配套政策文件。该政策首次将汕头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定位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福地、全球潮籍英才集聚中心、粤东区域人才创新高地”,确立了未来十年该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的政策导向。
大力实施“扬帆计划”,在粤东西北地区选拔“引进紧缺拔尖人才项目”21人,“培养高层次人才项目”30人,“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215人,为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注入活力。
实施“广东特支计划”,率先开展实施南粤百杰培养工程选拔培养工作,至今评出三批共44名人选,对每位入选者省财政一次性给予1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为期5年的重点跟踪培养,着力培养一批有实力竞争“两院”院士的后备人才;围绕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启动实施“扬帆计划”,着力为欠发达地区吸引培养人才;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广东省选拔和推荐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实施办法》,完善“双重津贴”制度,进一步构建广东特色的专家选拔培养体系。
着力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优化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根据新产业、新业态的人才需求,不断拓展职称评价领域,在全国率先开展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制度(专业技术人员)试点,700余人取得相应资格;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开展知识产权职称评价试点,充分发挥制度评价的导向作用;开辟评价“绿色通道”,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倾斜,包括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在内的134人通过“绿色通道”取得相应职称。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两院院士3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060人;全省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近8000人,目前在站1500余人,已出站博士后80%左右留粤工作。
截至2014年12月,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78万人,同比增加22万人,增幅达4.8%;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总量达31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6.5%,年同比增加2.3万人,增幅达8%。
紧扣创新驱动
各项重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曾经,“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现在,“东南西北中,创新到广东”。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企业科技特派员翁冬冬说,来到广东企业后,他可以安心工作,“感觉找到了家”。深圳华大基因研究员王俊说,“庆幸自己能借助华大这个大平台,做了一些顺应社会发展的事情。”且看前述获奖个人和单位在科研、创新上的贡献:
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行医30余载,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许许多多癌症患者的生命。在我国肺癌发病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作为肺癌防治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始终站在学科最前沿,是国际上肺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研究与实践的开拓者,早在1989年便建立了肺癌手术规范程式和技术标准,成为我国和英、美、德、日、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制订的肺癌指南。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员王俊,现年仅38岁,1999年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2012年荣获Nature全球科技界年度十大人物之后,2013年5月成为中科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中最年轻的候选人,今年6月又荣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是中国和国际上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组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专注于动物重要疾病防控技术及制剂开发,拥有农业部、广东省多个科研平台,是中国兽用生物制品十强企业,在行业综合排名第二。先后承担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3项,开展内部科研课题500多项。
组建于1989年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脏病中心,从一个只有40张床位的普通临床科室发展成为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均居全国前列的国家级平台,形成了一支包括中科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的优秀人才队伍。
近年来,广东紧扣创新驱动,问改革要办法,不断强化人才协同创新,构建完善产学研结合服务平台;强化大型骨干企业地位,发挥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凸显。据中国社科院2014年《国家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我省专业技术创新指标稳居全国前列,专技人才创新能力名列全国第二。据相关部门的初步统计,首批领军人才来粤后,累计发表论文296篇,建成各类科研平台12个,申请专利120多项,实现授权专利69项,开发新产品24项,上市产品6个,实现销售额约6.43亿元,税收1.11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近10亿元。
截至2014年底,全省人才总量已达478万人,约占全国人才总数1/10。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达31万,R&D(研究与开发)人员达65.2万人,居全国之首。而根据中国社科院2014年《国家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我省专业技术创新指标稳居全国前列,专技人才创新能力名列全国第二,人才红利不断释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