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治沙:阻止沿海土地“沙漠化”

17.06.2014  13:53

 

 

当石漠化蚕食南粤山区贫瘠土地之时,“沙漠化”也毫不留情地将海沙送入内陆,掩埋农作物与村庄。

据广东省林业厅2013年4月公布的数据,广东省全省沿海31个县分布着逾10万公顷沙化土地。如何将正在向陆地滚动的海沙牢牢地固定在植被下?

在拥有4000多公里海岸线的广东,来自海边的“沙漠”正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所幸的是,广东沿海县市区,正在努力地阻止“沙漠化”。据悉,2014年1月我省电白林业局以及个人许光发(廉江市林业局局长)分别获得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的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这意味着广东海岸线“治沙”,已经获得了值得推广的经验。

近日,记者前往电白、廉江采访,试图寻求到广东的治沙之道。

风沙侵蚀海岸线“沙母毒龙”破坏环境

港口村硬底化村道两旁,铺满了刚从田地里拔回来的花生,三两个村民忙着摘花生。这是广东农村常见的景象,但对于港口村,此番景象却来之不易。“和西北黄色沙尘暴不一样,沿海的沙是白色的,到处是白茫茫一片。煮好的饭菜如果不盖住,几个小时后就会撒上一层沙子,吃不了了。”村民林宴梅说。

港口村是茂名市电白区博贺镇的一个村庄,距离海岸1公里,在建立沿海防护林带之前,村庄四周皆是白茫茫的沙滩,草木稀少,一年四季风沙蔽日。村民林宴梅今年82岁,曾任港口村林场场长一职的他,仍清楚地记得幼时风沙侵袭村庄的情景。

风沙肆虐严重地恶化了当地生态环境,还深刻地影响着村民的生活。“有女莫嫁沙母龙,没柴没米一世穷”这句歌谣生动地描述了彼时港口村的形象。据林宴梅回忆,当时村民种植的农作物经常被风沙覆盖,难以存活,村民只能到6公里之外的旦场镇找吃的,食不果腹,“别说水稻和花生,连番薯都种不活。”哪怕是煮饭烧水的柴火,港口村村民都得到十多公里外的放鸡岛砍伐,曾有8名村民在登岛过程中发生沉船意外,葬身大海。

港口村情况仅是电白广阔沙区村庄的一个缩影。

位于我省西南部的电白濒临南海,海岸线长190公里,其中沙岸海岸69公里,在1957年前是远近闻名的沙区。降雨少,水位低,气候变化无常,草木稀疏,这导致风沙可以长驱直入内陆,风沙时常淹没村庄、农田。电白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1925年,博贺两个村庄的20多间房子遭风沙全部掩埋,化作一个大沙丘;1941年,博贺村440间房屋在一次风沙中有369间被掩埋,惨不忍睹。沿海沙滩被当地村民称为“沙母毒龙”。

林宴梅说,在风沙肆虐的年代,难以统计的人被迫离开故土。

面对风、沙、旱、潮的危害,1954年春,电白成立了沿海防护林造林领导小组,在博贺镇进行造林试点工作。博贺三面临海,是一个渔港,那里有2万多亩沙化荒地,夹杂着1.6万多亩“十种九不收”的旱沙地,是当时电白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当电白认识到风沙之苦、努力造林之时,与电白相距50多公里的廉江却正在破坏沿海树林。1958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廉江市车板镇沿海27公里的红树林几乎被砍伐殆尽,成了锅炉里的柴火,唯有沙龙围一带约1公里长的红树林被村民保留。

教训随之而来。车板镇陆地村72岁的村民李伯告诉记者,由于缺乏红树林防御,陆地村这个沿海小村几乎遭到了历次强台风的侵袭,海堤崩溃,潮水蔓延到村庄,泥砖房整片坍塌。

而在2008年“黑格比”台风正面袭击廉江时,现任廉江市林业局局长、时任车板镇镇委书记的许光发发现,27公里长的海堤中,有26公里不管是钢筋混凝土海堤还是泥土海堤都被冲垮,而沙龙围一带被红树林保护的1公里则安然无恙。

借土造林我国第一条沿海防护林带

漫步在港口村附近的防护林带,除了防风固沙传统种植树木—木麻黄,还可看到台湾相思树、松树等品种。黄权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探索,他们发现混交林更有利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量,对防治病虫亦有不错的成效,因而在接下来的修复改造林带工作中,会适当加入其他树种。

2014年6月9日,廉江市营仔镇新围一带海岸,潮水退却裸露的滩涂上,十多位村民类似插水稻一样,用一根拉直的绳子作参照线,按照一定的间隔把红树林的种子插在泥土里。

这是廉江市林业局今年规划的造林项目,面积达2000亩。廉江市林业局营林科技股股长全俊峰告诉记者,廉江沿海地区土壤及气候均适宜造林,每年4至6月种下的树苗成活率在90%以上。造林力度大,成活率高,这两个因素使得廉江在2年多时间里消灭了宜林荒山荒地1.5万亩、宜林滩涂2.8万亩,建成沿海防护林96公里。

同样是造林,时间地点不同,难度也截然不同。

沙滩能造林,铁树都开花了。”“开水养鱼,枉费心机。”1954年,电白政府决定在沙滩造林的消息传出后,老百姓议论纷纷,并多持怀疑的态度。如何攻克高温、干旱、土壤贫瘠、风沙肆虐等难题,提高树苗成活率,是造林工作组面临的首个挑战。

第一次,种植1920棵树苗,全部旱死;第二次,种植2000棵树苗,被风沙连根拔起,一棵也没成活;第三次,在避风处用塘泥种植的324棵树苗,绝大部分成活;……

经过尝试,造林工作组总结了“客土压根”和“因地制宜,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分段成点,连点成带”的方法,组织造林大军向沙滩发起新一次进军。原电白县林业局副局长黄权解释说,“客土压根”是鉴于沙滩土壤贫瘠,从池塘里挖掘营养丰富的塘泥填在树苗根部,既起到固定树苗的作用,也提供了养分。

在正确方法的指引下,经过3年苦战,1957年,博贺沿海原本草木不生的白茫茫沙滩上建成了长20.8公里、宽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的防护林带。这是我国第一条沿海防护林带。

建成仅是第一步,还需周全的管护才能确保防护林茁壮生长。补种新苗,浇水抗旱,都是常规的管护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白沿海防护林出现了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护林安全形势极不乐观。

为解决沿海防护林面临的老化、虫害、抗风能力减弱等问题,电白林业局组织技术力量,与省林科院、中国热带科学林业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推出容器苗造林、优良无性系苗木造林、抗风抗疫性多树种混交林和以虫治虫、烧毁病株等多种造林和病虫害防治方法。

破坏与保护之间的博弈

尽管病虫害、台风海潮对沿海防护林的伤害不可忽略,但沿海防护林的最大威胁是人类自己,为了追逐利益时有出现毁林行为,这让防沙固沙曾举步维艰。

李绍儒是港口村村委会干部,也是电白林业局聘请的护林员,虽然护林每月只有400元工资,但李绍儒从不敢怠慢工作,每天都到林带巡逻数次,“我没见过沙子把村给埋了,但村里的老人都这样说,我们就得保护好防护林,否则下一代就有可能吃上一代的苦。

黄春林是廉江市车板镇林业站站长,他清楚地记得,1993年当时正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阶段,渔民为了抓寄生在红树林根部的贝壳喂养蟹,经常挥刀砍断红树林,然后连根拔起扔到蟹塘里。

还有些渔民挖泥虫的,由于环保意识不够,直接把红树林给毁了。”黄春林告诉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他经常需要跟随站长去抓破坏红树林的村民,并罚款。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养蟹产业在廉江逐渐降温,以及当地养殖户认识到红树林保护海堤的作用后,十多年来几乎没再出现渔民毁坏红树林的事情。

2008年‘黑格比’强台风,海堤出现险情,很多水产养殖老板都准备跑路了,经过那次教训,水产养殖老板认识到红树林保护海堤就是保护他的财产。”黄春林如是说。

在电白,人为破坏沿海防护林主要体现在毁林挖鱼塘。1996年,电白政府鼓励发展水产养殖业,毁林挖鱼塘的事情随后出现。黄权向记者介绍,沿海防护林带位于潮汐线向内陆延伸的200米范围,这个距离使用海水十分方便,可以节省柴油费或电费,因此某些唯利是图的养殖老板会毁林挖鱼塘。

据电白林业局提供的资料,从2000年开始,电白林业局对毁林带推挖虾塘行为进行了严肃清理和查处,责成毁林建虾塘者填塘还林,2006至2012年,先后填塘还林10多口,面积500多亩;同时聘请21名专职护林员,落实管护地段和管护责任,昼夜巡护防护林带,警示阻吓不法分子;主要节假日,林业局领导带队深入林带加强巡逻管护,全面加强对沿海防护林带的管护执法力度。

在博贺镇外海村附近的防护林带,黄权指着一块已复林的地方告诉记者,2001年,在台风过后,外海村一名老板趁台风摧毁林木之际,雇了几辆推土机,一夜之间挖了十几亩大的鱼塘。

违法者几个小时或一夜之间可以挖一口鱼塘,但我们需要十几天才能填回来,另外违法者都是在夜晚或台风天过后行动的,执法人员和老百姓都很难发现,甚至有些嚣张的老板如果你夜晚不在那里守着,他又挖开,我们试过派人在一个地方守了21天,直至复林。”黄权坦承,虽然也曾有老板因毁林挖塘被判刑3年,但这并不能杜绝毁林行为。

投入需要加大防护林建设面临攻坚战

在记者即将离开港口村附近的防护林带时,发现林带里有几间简陋的房屋,依稀可听见鸡叫声。黄权告诉记者,他们鼓励附近的村民在树林里养家禽,“家禽的粪便可以使土壤肥沃,吃树林虫子长大的家禽价钱更好,双赢。

当记者问及造林工作存在什么难题时,黄权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资金不足。

黄权介绍,电白沿海防护林建成50多年来,有效地抵御了风、沙、旱、潮等自然灾害,调节了气候,明显改善了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在林带的保护下,使沿海6万多亩农田全部复耕,还平整沙地,扩大耕地面积6500多亩。

以前虽然有农田,不过土壤没什么营养,只能种番薯之类的,现在可以种水稻、花生等多种农作物,产量也不必其他地方低。”李绍儒说。除此之外,防护林还有效抵御了1972年12号、1996年15号和2008年“黑格比”等多次强台风正面袭击。

沿海防护林虽已建成,但每年枯萎或被台风摧毁的面积都不少,需要修复改造,2013年少点,只有200亩,但2014年有600亩,现在拿到的仅是中央财政补贴100-300元/亩,远远不够。

黄权说,2007年,电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成立,2008至2012年,电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5367亩,但也才投入402万元。黄权说,由于资金不足,抚育次数不够,会导致树苗成长缓慢或无法成林。

据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介绍,许光发任廉江市林业局局长仅2年多时间,就种下沿海防护林10000亩,森林碳汇工程林12825亩,建成沿海防护沙岸“绿色屏障”体系96公里,投入资金过千万。

对于资金不足这个问题,许光发有一套解决方法。“根据现在的造林成本,项目工程仅靠中央、省的项目资金是不够的。我会找一些老板,动员他们认捐认种。”许光发告诉记者,两年来,每年老板捐助种树资金都在250万元以上,极大地改善了资金不足的困境。

除此之外,自我省实行奖补资金以来,许光发每年亲自参与竞标,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中标,获得2.3万亩碳汇林的奖补资金810万元。“我在沿海的车板镇工作了十多年,抗击台风多次,知道沿海防护林的重要性。”许光发说。

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悦

通讯员  王德斌

发自湛江、茂名

策划统筹:

梅志清  胡念飞  江华


[阳江]举办学习宪法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深入贯彻实施宪法,林业厅
[湛江]举办2018年依法行政专题研究班
为提高湛江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林业厅
[江门]举办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品质提升的水平和质林业厅
南方日报:广东未来7年将完成 基干林带造林36万亩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进 通讯员/林荫)18日,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茂名召开。会议透露,从2019年起,我省将正式启动实施新一期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19—2025年,全省将完成基干林带造林36.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