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气象年鉴2008

17.05.2014  18:40

概况    领导班子、机构与上年无变化。

截止2007年底,全省气象部门职工总数1983人。学历结构:博士13人,硕士(含党校研究生)135人,本科758人,大专621人。职称结构:正研11人,副高162人,中级553人,初级1079人。

1月21-21日,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在广州雷达基地召开。余勇局长作了题为《深化改革  促进发展  为构建和谐广东做出更大贡献》的工作报告。

1月24-26日,余勇局长、许永锞副局长率团赴香港参加第二十一届粤港澳气象科技研讨会暨第十二届粤港澳气象业务合作会议。

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广东省气象局呈送的《关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春节看望一线气象工作者重要讲话精神的请示》(粤气〔2007〕39号)上作出重要批示:“我省气象部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防灾减灾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应当充分肯定和表扬。目前,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加强气象科学预报十分重要。希望我省气象部门再接再厉,为广东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关于请秦大河局长报告一事,请省委宣传部下半年安排。

3月26-31日,国际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旋灾害国际培训研讨会在广州雷达基地召开。

4月23-24日,我省持续遭受强雷暴袭击,并出现大范围暴雨和雷雨大风天气,部分地区灾情较重。省常务副省长黄龙云在25日下午全省防汛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省气象局此次预报服务工作。

4月24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文建率中国气象局体改办、大探中心、信息中心有关人员到广东气象部门检查指导工作。

4月28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广东省气象局报送的信息《我省人工增雨取得阶段性胜利粤西旱情得到有效缓解》(《重大气象信息专报》2007年第4期)上作出重要批示:“实施飞机增雨作业很好,成效显著,基本解除了粤西旱情。衷心感谢广空、民航中南管理局对我省的大力支持。

5月15日,粤港澳灰霾预警工作小组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5月15-17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率检查组一行到广东检查汛期预报服务工作,听取了广东省气象局局长余勇关于今年广东汛期预报服务情况以及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情况的汇报。

5月16日,李容根副省长在广东省委办公厅第二季度信息专刊《督查专报》(1)的专题文章《广东省气象局备战汛期气象服务》上作出批示:“预则立。省气象局汛前部署重视气象各项预警、预报等服务工作很好,继续努力,抓好落实,为减灾防灾作出积极贡献。

6月6-15日,粤北、粤西北部、珠江三角洲北部及粤东先后出现暴雨,部分地方大暴雨,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全力以赴做好防灾抗灾服务工作。6月9日下午,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许小峰分别给广州区域气象中心主任余勇打电话,询问两广持续降水的情况和目前已产生的灾情,亲切慰问坚守在抗洪救灾气象服务第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

6月11日,李容根副省长在阶段总结会和全省抗灾救灾复产电视电话会上充分肯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表扬气象部门气象预报预测准确,工作积极主动,参谋服务到位。

6月12日下午,郑国光局长来在广州中心气象台通过视频亲切慰问了区域三省区局坚守在抗洪救灾气象服务第一线的干部职工,肯定区域气象预报服务工作。

6月14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气象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总结近年来我省气象工作,分析当前气象工作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气象工作任务。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给会议发来贺信,中国气象局张文建副局长莅临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副省长李容根在会议上作重要指示,省局余勇局长作了工作报告,深圳、茂名、东莞、清远等四个地级市分管气象工作的市领导介绍了当地加强和加快气象发展的先进工作经验。

6月25-26日,余勇局长、林献民副局长和省局有关处室领导来到河源市新一代天气雷达基地、国家气候观象台探测基地、新丰江汇水源区人工增雨基地检查指导项目建设工作。并与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市长刘小华会见,共商河源气象事业发展和项目建设。

7月4日,黄华华省长在省气象局2007年第6期《重大气象信息专报》上作出批示:“我省气象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预报准确、及时,应予充分肯定……后汛期我省防台形势严峻,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切实做好防范工作”。李容根副省长批示:“请气象局以华华省长批示为动力,再接再厉,特别是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提高气象服务覆盖率,完善重大灾害气象应急响应等方面,提高水平,作好服务”。

7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秦大河应邀在广东学习论坛、省局学习论坛作“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的专题报告。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龙云到省局会见秦院士一行。

7月26日下午,广州中心气象台博士后进站协议签订仪式在省局气候中心会议室举行。

8月3日,余勇局长与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杨健签署并交换了关于气象信息共享与发布合作协议。

8月12日,省局启动应急服务预案,280万条免费短信成功平息“湛江大暴雨要引发大地震”的谣言,稳定民心,受到党政及各界的一致好评。

8月13-14日,广东省政府应急办主任纪家琪带队,省气象局余勇局长等一行5人专程赴中国气象局考察调研,重点了解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项目情况。

8月28日上午,广东省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勇应邀在广东省委礼堂作《气象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专题报告。

8月28日下午,召开《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我国首份省级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9月7日下午,广东省气象局局长余勇、香港天文台台长林超英、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局长冯瑞权和惠东县县长胡建斌出席了惠东闪电定位仪启用仪式,共同宣布惠东闪电定位仪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并庆祝粤港澳三方合建的闪电定位网络顺利运作进入第三个年头。

9月11-14日,WMO多国别考察团访粤,余勇局长向多国别考察团成员介绍了广州区域中心气象事业的发展状况。并向前来出席WMO多国别考察团总结会的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中国气象局人事教育司司长沈晓农汇报广东省气象局工作。

9月18日,李容根副省长、余勇局长等赴京参加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并提交书面交流材料。

10月16日上午,与省国土资源厅在广东大厦隆重举行合作建设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大气水汽监测服务系统签字仪式,林木声副省长出席签字仪式。

10月16-22日,余勇局长随中国气象局代表团到澳大利亚参加中澳气象科技合作第十二次联合工作组会。

10月26日下午,召开省局党组2007年度民主生活会。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人事教育司沈晓农司长、省直工委组织处姚楚旋处长、省纪委驻农业厅纪检组张小沙组长等有关人员列席了会议。

10月27-28日,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人事教育司司长沈晓农在省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勇,副局长林献民等省局领导陪同下到东莞市气象局视察新建成的板岭气象综合探测基地、新的气象行政服务中心以及防雷设施检测所,并专程到广州市从化气象局检查指导工作。

10月30-31日,中国气象局计财司于新文司长带领计财司、监测司、减灾司组成中国气象局规划实施方案衔接调研组莅临广东省局,加强做好与现代气象业务体系顶层设计和重大工程项目的衔接和交流,并指导《广东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方案》的修改编写等工作。

11月5日,深圳市防灾预警气象雷达塔正式落成启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深圳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宗衡、广东省气象局局长余勇、深圳市副市长吕锐锋亲临现场为气象雷达塔揭牌,并出席深圳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

11月24-25日,承办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到会并专程视察了广东省气象台、省气候中心和清远市气象局工作。

12月,省局荣获2007年度“南方盛典”颁发的“创意传播奖之年度政府传播创新奖”。

12月,省局被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全国农林水利系统和谐事业单位”。

气候评价    2007年我省的主要天气气候特点是:降水少气温高,旱情火情不轻;台风少灰霾多,局部灾害严重。

气温    2007年全省年均气温22.4℃,较常年偏高0.8℃,是自1951年以来的第3暖年(与2003年、2006年持平,仅低于1998年、2002年),年极端最高气温33.5~40.5℃,年极端最低气温-2.2~10.1℃。

降水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547毫米,比常年偏少1成,时空分布不均匀。呈东多西少,西北偏北、西部偏西年雨量1300毫米以下,罗定最少为1063毫米,东南部1900毫米以上,海丰最多为2401毫米,其余地区在1300~1900毫米之间。

日照    2007年我省平均日照时数1826小时,与常年相比,全省平均年日照时数正常略偏多,其中梅县~惠阳~阳春一带和雷州半岛偏少1~2成,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多1~2成。

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灾害:

暴雨      2007年前汛期(4~6月)全省平均雨量788毫米,期间共出现暴雨317站日,其中大暴雨44站日、特大暴雨1站日,属正常年景。4月2日全省开汛,较常年(4月14日)提前12天。前汛期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近20亿元、死亡30人。

高温    2007年,我省高温天气频频发生,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全省平均高温日数26.5天,北部偏西和西部偏西地区较多,年高温日数在40天以上,南部沿海地区较少,年高温日数在20天以下。与常年相比,全省平均高温日数偏多13.2天,排历史高温日数记录第2位(仅次于2003年),17个站高温日数创历史新高。

长时间的高温少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东莞市120急救中心统计显示,截至7月15日,东莞共有90人中暑,其中3人死亡;广州、梅州、汕头等城市的用电负荷屡创历史新高,其中广州市7月12日用电负荷高达862.7万千瓦,比历史最高纪录803.8万千瓦净增长58.9万千瓦。

热带气旋    2007年,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仅1个(帕布),较常年(3.8个)显著偏少,未在本省登陆但对本省影响较大的热带气旋有2个(圣帕、范斯高)。热带气旋登陆或严重影响时间集中出现在8~9月,其引发的强降水给我省部分地区造成不利影响,但对缓解前期的高温、干旱起到重要作用。

8月8~12日,受0707号强热带风暴“帕布”、热带辐合带及低涡的共同影响下,造成我省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情,湛江、茂名、梅州3市39个乡镇118.6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855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82亿元,一批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受损。其中湛江市灾情最重,直接经济损失达16.2亿元。“帕布”带来的降水有效地解除了粤西南、雷州半岛的严重夏旱,粤东北旱情也得到缓解,但粤北偏北地区旱情仍然持续。

8月18~23日,受0709号台风“圣帕”及其外围环流的影响,粤北、粤东和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局部大暴雨,部分地区伴有8级左右雷雨大风。强降水引发了局地洪涝和地质灾害,全省共有乐昌、博罗、恩平等3个县(市)4.8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4.7千公顷,倒塌房屋519间,损坏道路和水利设施一批,山体出现多处滑坡或塌方,直接经济损失达7900多万元。其中,乐昌市灾情最重,直接经济损失达6349万元。“圣帕”带来的降水有效的缓解了北部地区的旱情,至此,全省旱情基本缓解。

0714号热带风暴“范斯高”致使我省南部沿海和南海北部出现6~8级大风、阵风10级,中、南部地区出现大~暴雨、局部大暴雨。

干旱    2007年,我省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匀,导致粤西、粤北接连发生冬春旱、夏旱和秋冬旱。1~3月,由于持续少雨,雷州半岛出现冬春连旱,农作物受灾面积94千公顷,15.7万人饮水困难。7月全省平均降雨量仅72.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7成,创历史新低,粤北、粤西遭遇历史罕见的严重夏旱。入秋以后,连续数月降水偏少,干旱卷土重来,粤北偏西和粤西偏西北地区出现极旱,连州遭遇了近36年来最严重的秋冬旱。据省三防统计,截至12月17日,全省受旱面积197千公顷,因旱饮水困难人数53.3万人,291座中型水库的总蓄水量为34.2亿立方米,有效库容24.9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1.5亿立方米。年内接二连三的干旱少雨不仅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生长、造成水资源短缺,还导致火灾频发、咸潮上溯、航运受阻、城市供水紧张。

强对流天气    2007年的强对流天气较为频繁,主要为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大多在汛期出现。全省平均年雷暴日数68.2天、年大风日数3.5天,飑线54站日。

4月17日,受冷空气和切变线南下影响,我省除西南部外,其余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先后出现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造成全省7646人受灾,2人死亡,损坏和倒塌房屋3542间,受灾农田、果树852公顷,供电通讯设施严重毁坏,直接经济损失2226万元。

6月6~10日,多个龙卷风先后袭击了广州、佛山、汕尾、茂名等市。佛山南海区狮山镇官窑自动站录得最大阵风21.5米/秒。龙卷风所到之处,厂房坍塌、高压供电柱折断,造成8人死亡、2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773万元。受灾较重的是佛山,直接经济损失约603万元。

雷电    根据闪电定位网监测,广东全年雷电日数127天,落雷总数63万余次,平均落雷密度3.5次/平方公里,雷电日数、落雷总数和落雷密度均为近三年最低。雷电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较多,粤北和粤东较少。2007年全省共发生雷电灾害1122起,其中因雷电袭击致死60人,直接经济损失2495万元,间接经济损失7.8亿元。其中最为严重的雷击事件是6月4日下午14时30分,受地面低槽影响出现雷暴天气,罗定市围底镇龙埇林场梅子岭公区山田水库尾发生重大雷击事件,导致5人死亡、3人重伤。

灰霾    2007年全省平均年霾日数75.2天,为近59年来霾日最多的年份,全省约三分之一的县(市)年灰霾日数破当地历史最多纪录。

纵观全年,“龙舟水”中等偏重,农业气象条件属正常偏好年景。

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    2007年,广东气象事业继续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省局连续第二年被评为中国气象局目标管理“特别优秀单位”,继续保持在全国气象部门的先进行列。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批示:“我省气象部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防灾减灾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应当充分肯定和表扬”。年内,郑国光、许小峰、宇如聪、张文建、沈晓农等中国气象局领导相继到我省检查指导工作。李容根副省长访问中国气象局,与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广东气象事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商谈。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由省政府组织的全省气象工作会议胜利召开,黄华华省长发来贺信,李容根副省长、中国气象局张文建副局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各市政府分管市领导、全省各级气象部门主要领导干部以及有关厅局、部队、院校的代表等近200人参加大会。原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应邀在“广东学习论坛”上作关于《气候变化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专题报告,我省党政最高领导层全体成员参加了报告会。李容根副省长专程参加了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07〕67号)。据统计,2007年全省共有18个市政府出台了加强气象事业发展、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具体实施意见,8个市政府组织召开了气象工作会议。省、市两级气象部门已落实或得到地方政府承诺的“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资金总计近10亿元。省政府已明确由省气象局牵头负责省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广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经省政府同意列为政府专项应急预案印发。

区域工作    组织开展“华南海岸带‘海-陆-气相互作用’和‘华南暴雨野外观测’等科学实验”,深入探索高影响天气机理,研发“精细的”风-浪-潮耦合数值模式预报系统,建设统一的华南海岸带监测数据与预报产品集成系统,提高华南海岸带地区的灾害性天气预测能力。区域合作与部门合作进入新阶段。召开区域中心科技委会议,确立3个重点和12个面上科研项目的立项。加强与广西、海南等省区气象部门合作,针对区域共性问题,集约化开展科研攻关,推动整个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贯彻落实与南海舰队的军地一体化合作框架,组织完成了我省海军基地的自动站建设和与海军水文气象中心的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多次与清华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10余所国内外院校开展局校合作,合作成效显著。大力促进区域人才战略的实施,推行特色培训,推进区域教育培训工作,全年组织面向全国、区域的培训班16期,722人次受训,组织筹划区域远程教育系统建设。

气象服务    面对2007年严峻的气象防灾减灾形势,在全省广大气象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共气象服务做到了领导满意、群众满意和用户满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全年获得省级党政领导批示26次,其中,黄华华省长批示“我省气象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预报准确、及时,应予充分肯定”。8月12日湛江地震气象短信辟谣事件通过新华社报道之后,广东气象部门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秘书长华建敏、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和副局长许小峰的批示肯定;省局为此获得了2007年度“南方盛典”颁发的“创意传播奖之年度政府传播创新奖”,赢得了全国各地众多主流媒体的高度称赞。省气象台黄忠获得“全国气象部门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称号,省气象台黄忠、纪忠萍和省气候中心潘蔚娟获得“全国气象部门优秀值班预报员”称号。一批测报员和信息网络值班员获中国气象局表彰。

决策气象服务。2007年省局共报送《天气报告》、《急件》和《特急件》共392期,《重大气象信息快报》共88期,《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共14期,决策服务材料比2006年增加11%。各市局决策服务材料数量质量也有提高。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气象信息服务的通知》(粤府办明电〔2007〕184号),全省共为5.8万各级应急管理人员(至村镇级)免费开通气象预警预报短信服务。在防御超强台风“圣帕”期间,省政府根据气象部门意见,及时启动Ⅱ级预警响应而不是Ⅰ级预警响应。省长黄华华特别指出:“是否启动更高级别的预警及何时解除预警,由气象部门首先提出意见和建议”。

公共气象服务。2007年全省及时向公众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4646次(其中台风224次,暴雨1087次,雷雨大风1066次,灰霾52次,高温593次,寒冷486次,大雾204次,森林火险934次)。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全省手机气象短信用户数达  1536万(移动744万、点卡体验  452万、联通315万、小灵通25万),全年共发出预警公共信息1.9亿条,日常天气短信54.8亿条。省局与广东移动联合制定《台风等重大灾害天气信息应急服务预案》。省级气象影视节目达20套,每天近2000万人次收看,在广州地铁视频媒体上推出《地铁气象站》节目,开播《指点天气》、《早看风云》、《南方气象(粤语)》等新节目。省级各大报纸每日均有专版专栏报道气象信息。全省共建立了46个气象公共服务网站。深圳率先在国内推出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和小区广播业务,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专业气象服务。圆满完成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民族运动会、南海一号水上整体打捞等十多项重大活动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在为610米高的广州电视塔工程建设提供气象服务中,创造性地开展包含气候可行性论证、雷电风险评估、现场气象服务、长期城市气象梯度观测等一体化气象服务。积极开展广州亚运会气象保障筹备工作。开展电网防污预警服务工作。加强气象为“三农”工作服务,参加省委“三农”工作情况调研,为我省新时期“三农”工作出谋献策。开展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全年通过飞机和火箭人工增雨增加降雨量约10亿多立方米,有效解除了旱情,受到领导和社会的好评。

气象业务与现代化建设    连续第三年开展全省业务质量年活动,我省全年预报和测报质量全面达标,部分预报质量名列全国前茅。一是抓好汛期准备工作。年内相继下发一系列业务管理文件,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了一次综合大检查,召开了汛期气象服务动员会和汛期趋势预测会商会,及时组织跨省及省内联防,加强天气会商。二是抓好技术竞赛工作。在首届全国气象行业重要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中,我省取得团体总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曾沁、炎利军获得个人综合成绩三等奖,梁巧倩获得个人综合成绩优秀奖,炎利军获得历史个例预报竞赛单项二等奖。与省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举办全省首届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第一名曾沁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第二至五名获省“技术能手”称号。三是抓好业务系统开发应用工作。大量业务系统的开发应用为预报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GRAPE-SWIFT系统通过了省科学技术厅的科技成果鉴定,在参加北京奥运(B08FDP/RDP  )演练中表现出色,并在部分省市推广应用;派出业务骨干参加了中国局组织的MICAPS3.0开发;组织研发了海岸带及精细化气象预报系统、卫星遥感(Modis)应用业务平台等业务系统;干旱综合监测评估系统为全省气象干旱监测提供指导产品等等。

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得到加强。一是完善观测站网。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进展良好,尤其是电白观象台试点工作受到中国局的肯定。新建区域气象站449个,总数达到1149个。除加强粤港澳三方闪电定位网建设外,完成全省统一布点的29个闪电定位仪和珠三角7部大气电场仪安装调试工作并投入业务试运行。与省国土厅合作共建共用大气水汽监测网。大气成分站网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FY3卫星工程广州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二是加强南海海洋气象观测。  “海岸带海-陆-气相互作用”近海气象观测平台建设即将完成,已完成梯度观测、辐射观测,海洋要素观测、热湍流通量、动量通量和海洋气象观测平台等观测系统建设。深圳建立了位于南海东部海面上的石油平台气象观测站。扎实推进区域内军民一体化气象建设,在华南沿海观通站新布设13个自动站。三是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监测工作。组织召开全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会议。全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报告制度。在我省86个气象观测台站安装了视频监视系统,实现了地面观测站视频监控,实时掌握台站环境和天气变化情况。

应对气候变化    一是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科学认识全球气候变暖事实提高广东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信息专报,省领导批示要求气象部门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形成我省的应对方案。二是编印《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社会发布我国首份省级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三是派出首席专家参与编写《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和《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方案》。四是加强气候及气候变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邀请多位院士分别到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向党政领导作相关的科学讲座,省局领导对省直机关干部作《气象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专题报告。五是大力加强气候监测和评估工作。全年共提供包括干旱、高温、暴雨、热带气旋等专题气候分析、重大气象灾害监测评估报告、“黄金周”、春运、特运会火炬传递等气候背景分析服务材料,以及其他各类综合性气候背景分析材料112份。六是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方面迈出新步伐。开展了海上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研究工作、多元分析法风资源评估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研制风能资源(风工程)分析及评价工作流程,完成环境影响评价的野外作业工作流程的编制工作,探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业务。

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2007年,科研项目夺得多个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其中热带所的万齐林参与的“我国新一代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第五名)。“广州市卫星林火实时监测系统”项目获2007年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广东省空中水资源评估、监测和利用技术”获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广东省玉米生产气候适应性研究”、“茂名市水果(荔枝、龙眼)气象技术”、“中山市热带气旋业务系统”三个项目获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由省大气探测技术中心设计研发的“磁致伸缩蒸发传感器”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是目前我省气象部门唯一的一项专利。一是围绕需求,积极组织申报项目,注重科研总结。组织申报项目近百项,其中新增项目48项,总经费达1790万元;实现项目申报新突破,国家自然基金达6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2007年发表科技论文457篇,其中SCI、SCIE、EI和国际期刊20篇。二是强化科研与业务的结合,加强团队建设。制定研究型业务建设指导意见,促进科研与业务结合。面向业务和服务,集中力量组织攻关。我省已初步形成短时临近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大气化学成分、海洋气象、南海季风、热带天气与数值预报等科研团队。三是科研成果业务化初见成效。完善灾害评估流程,建立灾前预估、灾中评估、灾后调查的业务流程,灾害评估产品成为省里救灾资金发放的依据。开展定量降水预报试验,为定性降水预报向定量降水预报转变提供基础。建立了基于WebGIS技术的省级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实现实时跟踪作业飞机轨迹,实时监控作业现场和地面遥控催化作业等。M3DS风速传感器自动检定系统在全国推广使用。基于GIS技术的森林防火系统可对森林火点迅速定位。开展酸雨监测分析。继续进行雷电野外试验观测。四是大力实施省局“人才工程”建设。2007年组织首批聘任的4位首席专家进行年度述职,全年增补聘任“首席专家”3人、“学科带头人”3人、“科技业务骨干”17人。目前,我省共聘任“首席专家”7人、“学科带头人”13人、“科技业务骨干”83人、“青年新秀”93人。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合作招聘的首位博士后于7月26日入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作顺利。选拔广州区域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广东省气象部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获中国局气象局批准并开始实施。五是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全年共举办30期业务培训班,有2110人次参加;  采取局校合作形式,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电气工程(防雷方向)研究生学位班,努力培养高层次防雷轨道人才。六是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加强粤港澳气象合作,举办了粤港澳气象合作步入第三个十年的系列活动,选派业务骨干到香港天文台跟班学习。全年接待外国气象专家和气象官员来访共19批91人次。在广州承办了“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热带气旋灾害国际培训研讨会”、“第六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七是专业人才队伍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全省人员学历层次提高明显,其中博士13人,硕士研究生134人,本科744人;正研级11人,副研级169人,中级569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7.5%,本科以上达到45%,大专以上达到76%。

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水平    一是依法开展防雷减灾工作。组织召开全省防雷减灾工作研讨会和广州区域中心防雷减灾工作研讨会。5月份,代表省政府,联合各级安监局等部门进行全省防雷安全大检查。与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教育系统防雷安全工作普查的通知》,联合省旅游局开展了全省旅游景区的防雷减灾工作。二是提高科技服务和财务管理水平。组织召开全省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会议,明确了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今后一段时期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财务监管,启用了《广东省气象部门财务信息监管查询系统》。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制定下发了《广东省气象部门银行帐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广东省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开展银行帐户清理、资金管理年活动和综合财务大检查。开展资产清查工作,推进县局的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三是积极组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申报工作。获得立项国家标准两项《登陆台风近地层(移动)观测》和《降水自记纸图形读取方法》,行业标准一项《核电站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风电场风测量仪器检测规范》和《风电场气象观测及资料审核、订正技术规范》已由中国局批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并于2007年10月开始实施。四是加强部门和局校合作。2007年,与新华社广东分社、广东移动公司、省国土厅、省水文局、省教育厅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在气象信息宣传、应急信息服务、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与中山大学等多所院校开展了合作交流。

精神文明与党廉建设    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处级领导干部骨干培训和参加专题学习等方式,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组织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赴香港、兄弟省市调研,并召开省局范围的调研学习报告会,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科学发展方向。以“五大行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开展了“三服务一促进”主题实践活动,出台《中共广东省气象局党组工作规则》、《广东省气象局工作规则》。认真落实《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对党建工作指导的意见》,认真开展“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贯彻落实的自查和重点检查。召开基层党建工作研讨会,进一步加强党内制度建设,下发《广东省气象部门党员学习教育制度》。充分发挥中心组理论学习龙头作用,组织不同层次、范围干部理论学习。全年召开13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稿和信息报送量有较大的提高。认真组织召开2007年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下半年民主生活会,进一步促进部门和谐。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围绕“十二字”环节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得到了中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和省纪委的肯定。继续落实《实施纲要》各项制度建设,着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加强规范化管理和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得到中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的肯定。切实加强对基层台站的管理和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对口交流合作座谈会精神,召开全省气象部门对口交流合作工作会议,下发《广东省气象部门文明对口交流合作实施意见》,并得到中国气象局的充分肯定和转发,全省文明对口交流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2007年有24个单位被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其中省气象信息中心、韶关市气象局、佛山市顺德区气象局、云浮市气象局、中山市气象局等5个单位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老干部工作、工青妇工作取得新进展,省局被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全国农林水利系统和谐事业单位”。全省气象部门推进“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省局获得中共广东省委颁发的“广东省‘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先进驻村工作组”称号,省大气探测技术中心蔡耿华荣获“广东省‘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优秀驻村干部”称号。

                                                                                                    (谢春萍)

地址:广州市福今路6号大院    广东省气象局

邮编:510080

电话:(020)87773952(fax)    87671877

概况

截止2007年底,全省气象部门职工总数1983人。学历结构:博士13人,硕士(含党校研究生)135人,本科758人,大专621人。职称结构:正研11人,副高162人,中级553人,初级1079人。

1月21-21日,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在广州雷达基地召开。余勇局长作了题为《深化改革  促进发展  为构建和谐广东做出更大贡献》的工作报告。

1月24-26日,余勇局长、许永锞副局长率团赴香港参加第二十一届粤港澳气象科技研讨会暨第十二届粤港澳气象业务合作会议。

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广东省气象局呈送的《关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春节看望一线气象工作者重要讲话精神的请示》(粤气〔2007〕39号)上作出重要批示:“我省气象部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防灾减灾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应当充分肯定和表扬。目前,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加强气象科学预报十分重要。希望我省气象部门再接再厉,为广东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关于请秦大河局长报告一事,请省委宣传部下半年安排。

3月26-31日,国际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旋灾害国际培训研讨会在广州雷达基地召开。

4月23-24日,我省持续遭受强雷暴袭击,并出现大范围暴雨和雷雨大风天气,部分地区灾情较重。省常务副省长黄龙云在25日下午全省防汛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省气象局此次预报服务工作。

4月24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文建率中国气象局体改办、大探中心、信息中心有关人员到广东气象部门检查指导工作。

4月28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广东省气象局报送的信息《我省人工增雨取得阶段性胜利粤西旱情得到有效缓解》(《重大气象信息专报》2007年第4期)上作出重要批示:“实施飞机增雨作业很好,成效显著,基本解除了粤西旱情。衷心感谢广空、民航中南管理局对我省的大力支持。

5月15日,粤港澳灰霾预警工作小组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5月15-17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率检查组一行到广东检查汛期预报服务工作,听取了广东省气象局局长余勇关于今年广东汛期预报服务情况以及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情况的汇报。

5月16日,李容根副省长在广东省委办公厅第二季度信息专刊《督查专报》(1)的专题文章《广东省气象局备战汛期气象服务》上作出批示:“预则立。省气象局汛前部署重视气象各项预警、预报等服务工作很好,继续努力,抓好落实,为减灾防灾作出积极贡献。

6月6-15日,粤北、粤西北部、珠江三角洲北部及粤东先后出现暴雨,部分地方大暴雨,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全力以赴做好防灾抗灾服务工作。6月9日下午,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许小峰分别给广州区域气象中心主任余勇打电话,询问两广持续降水的情况和目前已产生的灾情,亲切慰问坚守在抗洪救灾气象服务第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

6月11日,李容根副省长在阶段总结会和全省抗灾救灾复产电视电话会上充分肯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表扬气象部门气象预报预测准确,工作积极主动,参谋服务到位。

6月12日下午,郑国光局长来在广州中心气象台通过视频亲切慰问了区域三省区局坚守在抗洪救灾气象服务第一线的干部职工,肯定区域气象预报服务工作。

6月14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气象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总结近年来我省气象工作,分析当前气象工作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气象工作任务。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给会议发来贺信,中国气象局张文建副局长莅临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副省长李容根在会议上作重要指示,省局余勇局长作了工作报告,深圳、茂名、东莞、清远等四个地级市分管气象工作的市领导介绍了当地加强和加快气象发展的先进工作经验。

6月25-26日,余勇局长、林献民副局长和省局有关处室领导来到河源市新一代天气雷达基地、国家气候观象台探测基地、新丰江汇水源区人工增雨基地检查指导项目建设工作。并与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市长刘小华会见,共商河源气象事业发展和项目建设。

7月4日,黄华华省长在省气象局2007年第6期《重大气象信息专报》上作出批示:“我省气象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预报准确、及时,应予充分肯定……后汛期我省防台形势严峻,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切实做好防范工作”。李容根副省长批示:“请气象局以华华省长批示为动力,再接再厉,特别是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提高气象服务覆盖率,完善重大灾害气象应急响应等方面,提高水平,作好服务”。

7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秦大河应邀在广东学习论坛、省局学习论坛作“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的专题报告。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龙云到省局会见秦院士一行。

7月26日下午,广州中心气象台博士后进站协议签订仪式在省局气候中心会议室举行。

8月3日,余勇局长与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杨健签署并交换了关于气象信息共享与发布合作协议。

8月12日,省局启动应急服务预案,280万条免费短信成功平息“湛江大暴雨要引发大地震”的谣言,稳定民心,受到党政及各界的一致好评。

8月13-14日,广东省政府应急办主任纪家琪带队,省气象局余勇局长等一行5人专程赴中国气象局考察调研,重点了解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项目情况。

8月28日上午,广东省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勇应邀在广东省委礼堂作《气象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专题报告。

8月28日下午,召开《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我国首份省级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9月7日下午,广东省气象局局长余勇、香港天文台台长林超英、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局长冯瑞权和惠东县县长胡建斌出席了惠东闪电定位仪启用仪式,共同宣布惠东闪电定位仪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并庆祝粤港澳三方合建的闪电定位网络顺利运作进入第三个年头。

9月11-14日,WMO多国别考察团访粤,余勇局长向多国别考察团成员介绍了广州区域中心气象事业的发展状况。并向前来出席WMO多国别考察团总结会的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中国气象局人事教育司司长沈晓农汇报广东省气象局工作。

9月18日,李容根副省长、余勇局长等赴京参加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并提交书面交流材料。

10月16日上午,与省国土资源厅在广东大厦隆重举行合作建设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大气水汽监测服务系统签字仪式,林木声副省长出席签字仪式。

10月16-22日,余勇局长随中国气象局代表团到澳大利亚参加中澳气象科技合作第十二次联合工作组会。

10月26日下午,召开省局党组2007年度民主生活会。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人事教育司沈晓农司长、省直工委组织处姚楚旋处长、省纪委驻农业厅纪检组张小沙组长等有关人员列席了会议。

10月27-28日,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人事教育司司长沈晓农在省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勇,副局长林献民等省局领导陪同下到东莞市气象局视察新建成的板岭气象综合探测基地、新的气象行政服务中心以及防雷设施检测所,并专程到广州市从化气象局检查指导工作。

10月30-31日,中国气象局计财司于新文司长带领计财司、监测司、减灾司组成中国气象局规划实施方案衔接调研组莅临广东省局,加强做好与现代气象业务体系顶层设计和重大工程项目的衔接和交流,并指导《广东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方案》的修改编写等工作。

11月5日,深圳市防灾预警气象雷达塔正式落成启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深圳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宗衡、广东省气象局局长余勇、深圳市副市长吕锐锋亲临现场为气象雷达塔揭牌,并出席深圳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

11月24-25日,承办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到会并专程视察了广东省气象台、省气候中心和清远市气象局工作。

12月,省局荣获2007年度“南方盛典”颁发的“创意传播奖之年度政府传播创新奖”。

12月,省局被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全国农林水利系统和谐事业单位”。

气候评价    2007年我省的主要天气气候特点是:降水少气温高,旱情火情不轻;台风少灰霾多,局部灾害严重。

气温    2007年全省年均气温22.4℃,较常年偏高0.8℃,是自1951年以来的第3暖年(与2003年、2006年持平,仅低于1998年、2002年),年极端最高气温33.5~40.5℃,年极端最低气温-2.2~10.1℃。

降水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547毫米,比常年偏少1成,时空分布不均匀。呈东多西少,西北偏北、西部偏西年雨量1300毫米以下,罗定最少为1063毫米,东南部1900毫米以上,海丰最多为2401毫米,其余地区在1300~1900毫米之间。

日照    2007年我省平均日照时数1826小时,与常年相比,全省平均年日照时数正常略偏多,其中梅县~惠阳~阳春一带和雷州半岛偏少1~2成,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多1~2成。

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灾害:

暴雨      2007年前汛期(4~6月)全省平均雨量788毫米,期间共出现暴雨317站日,其中大暴雨44站日、特大暴雨1站日,属正常年景。4月2日全省开汛,较常年(4月14日)提前12天。前汛期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近20亿元、死亡30人。

高温    2007年,我省高温天气频频发生,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全省平均高温日数26.5天,北部偏西和西部偏西地区较多,年高温日数在40天以上,南部沿海地区较少,年高温日数在20天以下。与常年相比,全省平均高温日数偏多13.2天,排历史高温日数记录第2位(仅次于2003年),17个站高温日数创历史新高。

长时间的高温少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东莞市120急救中心统计显示,截至7月15日,东莞共有90人中暑,其中3人死亡;广州、梅州、汕头等城市的用电负荷屡创历史新高,其中广州市7月12日用电负荷高达862.7万千瓦,比历史最高纪录803.8万千瓦净增长58.9万千瓦。

热带气旋    2007年,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仅1个(帕布),较常年(3.8个)显著偏少,未在本省登陆但对本省影响较大的热带气旋有2个(圣帕、范斯高)。热带气旋登陆或严重影响时间集中出现在8~9月,其引发的强降水给我省部分地区造成不利影响,但对缓解前期的高温、干旱起到重要作用。

8月8~12日,受0707号强热带风暴“帕布”、热带辐合带及低涡的共同影响下,造成我省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情,湛江、茂名、梅州3市39个乡镇118.6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855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82亿元,一批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受损。其中湛江市灾情最重,直接经济损失达16.2亿元。“帕布”带来的降水有效地解除了粤西南、雷州半岛的严重夏旱,粤东北旱情也得到缓解,但粤北偏北地区旱情仍然持续。

8月18~23日,受0709号台风“圣帕”及其外围环流的影响,粤北、粤东和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局部大暴雨,部分地区伴有8级左右雷雨大风。强降水引发了局地洪涝和地质灾害,全省共有乐昌、博罗、恩平等3个县(市)4.8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4.7千公顷,倒塌房屋519间,损坏道路和水利设施一批,山体出现多处滑坡或塌方,直接经济损失达7900多万元。其中,乐昌市灾情最重,直接经济损失达6349万元。“圣帕”带来的降水有效的缓解了北部地区的旱情,至此,全省旱情基本缓解。

0714号热带风暴“范斯高”致使我省南部沿海和南海北部出现6~8级大风、阵风10级,中、南部地区出现大~暴雨、局部大暴雨。

干旱    2007年,我省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匀,导致粤西、粤北接连发生冬春旱、夏旱和秋冬旱。1~3月,由于持续少雨,雷州半岛出现冬春连旱,农作物受灾面积94千公顷,15.7万人饮水困难。7月全省平均降雨量仅72.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7成,创历史新低,粤北、粤西遭遇历史罕见的严重夏旱。入秋以后,连续数月降水偏少,干旱卷土重来,粤北偏西和粤西偏西北地区出现极旱,连州遭遇了近36年来最严重的秋冬旱。据省三防统计,截至12月17日,全省受旱面积197千公顷,因旱饮水困难人数53.3万人,291座中型水库的总蓄水量为34.2亿立方米,有效库容24.9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1.5亿立方米。年内接二连三的干旱少雨不仅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生长、造成水资源短缺,还导致火灾频发、咸潮上溯、航运受阻、城市供水紧张。

强对流天气    2007年的强对流天气较为频繁,主要为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大多在汛期出现。全省平均年雷暴日数68.2天、年大风日数3.5天,飑线54站日。

4月17日,受冷空气和切变线南下影响,我省除西南部外,其余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先后出现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造成全省7646人受灾,2人死亡,损坏和倒塌房屋3542间,受灾农田、果树852公顷,供电通讯设施严重毁坏,直接经济损失2226万元。

6月6~10日,多个龙卷风先后袭击了广州、佛山、汕尾、茂名等市。佛山南海区狮山镇官窑自动站录得最大阵风21.5米/秒。龙卷风所到之处,厂房坍塌、高压供电柱折断,造成8人死亡、2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773万元。受灾较重的是佛山,直接经济损失约603万元。

雷电    根据闪电定位网监测,广东全年雷电日数127天,落雷总数63万余次,平均落雷密度3.5次/平方公里,雷电日数、落雷总数和落雷密度均为近三年最低。雷电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较多,粤北和粤东较少。2007年全省共发生雷电灾害1122起,其中因雷电袭击致死60人,直接经济损失2495万元,间接经济损失7.8亿元。其中最为严重的雷击事件是6月4日下午14时30分,受地面低槽影响出现雷暴天气,罗定市围底镇龙埇林场梅子岭公区山田水库尾发生重大雷击事件,导致5人死亡、3人重伤。

灰霾    2007年全省平均年霾日数75.2天,为近59年来霾日最多的年份,全省约三分之一的县(市)年灰霾日数破当地历史最多纪录。

纵观全年,“龙舟水”中等偏重,农业气象条件属正常偏好年景。

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    2007年,广东气象事业继续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省局连续第二年被评为中国气象局目标管理“特别优秀单位”,继续保持在全国气象部门的先进行列。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批示:“我省气象部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防灾减灾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应当充分肯定和表扬”。年内,郑国光、许小峰、宇如聪、张文建、沈晓农等中国气象局领导相继到我省检查指导工作。李容根副省长访问中国气象局,与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广东气象事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商谈。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由省政府组织的全省气象工作会议胜利召开,黄华华省长发来贺信,李容根副省长、中国气象局张文建副局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各市政府分管市领导、全省各级气象部门主要领导干部以及有关厅局、部队、院校的代表等近200人参加大会。原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应邀在“广东学习论坛”上作关于《气候变化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专题报告,我省党政最高领导层全体成员参加了报告会。李容根副省长专程参加了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07〕67号)。据统计,2007年全省共有18个市政府出台了加强气象事业发展、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具体实施意见,8个市政府组织召开了气象工作会议。省、市两级气象部门已落实或得到地方政府承诺的“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资金总计近10亿元。省政府已明确由省气象局牵头负责省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广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经省政府同意列为政府专项应急预案印发。

区域工作    组织开展“华南海岸带‘海-陆-气相互作用’和‘华南暴雨野外观测’等科学实验”,深入探索高影响天气机理,研发“精细的”风-浪-潮耦合数值模式预报系统,建设统一的华南海岸带监测数据与预报产品集成系统,提高华南海岸带地区的灾害性天气预测能力。区域合作与部门合作进入新阶段。召开区域中心科技委会议,确立3个重点和12个面上科研项目的立项。加强与广西、海南等省区气象部门合作,针对区域共性问题,集约化开展科研攻关,推动整个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贯彻落实与南海舰队的军地一体化合作框架,组织完成了我省海军基地的自动站建设和与海军水文气象中心的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多次与清华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10余所国内外院校开展局校合作,合作成效显著。大力促进区域人才战略的实施,推行特色培训,推进区域教育培训工作,全年组织面向全国、区域的培训班16期,722人次受训,组织筹划区域远程教育系统建设。

气象服务    面对2007年严峻的气象防灾减灾形势,在全省广大气象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共气象服务做到了领导满意、群众满意和用户满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全年获得省级党政领导批示26次,其中,黄华华省长批示“我省气象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预报准确、及时,应予充分肯定”。8月12日湛江地震气象短信辟谣事件通过新华社报道之后,广东气象部门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秘书长华建敏、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和副局长许小峰的批示肯定;省局为此获得了2007年度“南方盛典”颁发的“创意传播奖之年度政府传播创新奖”,赢得了全国各地众多主流媒体的高度称赞。省气象台黄忠获得“全国气象部门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称号,省气象台黄忠、纪忠萍和省气候中心潘蔚娟获得“全国气象部门优秀值班预报员”称号。一批测报员和信息网络值班员获中国气象局表彰。

决策气象服务。2007年省局共报送《天气报告》、《急件》和《特急件》共392期,《重大气象信息快报》共88期,《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共14期,决策服务材料比2006年增加11%。各市局决策服务材料数量质量也有提高。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气象信息服务的通知》(粤府办明电〔2007〕184号),全省共为5.8万各级应急管理人员(至村镇级)免费开通气象预警预报短信服务。在防御超强台风“圣帕”期间,省政府根据气象部门意见,及时启动Ⅱ级预警响应而不是Ⅰ级预警响应。省长黄华华特别指出:“是否启动更高级别的预警及何时解除预警,由气象部门首先提出意见和建议”。

公共气象服务。2007年全省及时向公众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4646次(其中台风224次,暴雨1087次,雷雨大风1066次,灰霾52次,高温593次,寒冷486次,大雾204次,森林火险934次)。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全省手机气象短信用户数达  1536万(移动744万、点卡体验  452万、联通315万、小灵通25万),全年共发出预警公共信息1.9亿条,日常天气短信54.8亿条。省局与广东移动联合制定《台风等重大灾害天气信息应急服务预案》。省级气象影视节目达20套,每天近2000万人次收看,在广州地铁视频媒体上推出《地铁气象站》节目,开播《指点天气》、《早看风云》、《南方气象(粤语)》等新节目。省级各大报纸每日均有专版专栏报道气象信息。全省共建立了46个气象公共服务网站。深圳率先在国内推出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和小区广播业务,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专业气象服务。圆满完成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民族运动会、南海一号水上整体打捞等十多项重大活动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在为610米高的广州电视塔工程建设提供气象服务中,创造性地开展包含气候可行性论证、雷电风险评估、现场气象服务、长期城市气象梯度观测等一体化气象服务。积极开展广州亚运会气象保障筹备工作。开展电网防污预警服务工作。加强气象为“三农”工作服务,参加省委“三农”工作情况调研,为我省新时期“三农”工作出谋献策。开展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全年通过飞机和火箭人工增雨增加降雨量约10亿多立方米,有效解除了旱情,受到领导和社会的好评。

气象业务与现代化建设    连续第三年开展全省业务质量年活动,我省全年预报和测报质量全面达标,部分预报质量名列全国前茅。一是抓好汛期准备工作。年内相继下发一系列业务管理文件,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了一次综合大检查,召开了汛期气象服务动员会和汛期趋势预测会商会,及时组织跨省及省内联防,加强天气会商。二是抓好技术竞赛工作。在首届全国气象行业重要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中,我省取得团体总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曾沁、炎利军获得个人综合成绩三等奖,梁巧倩获得个人综合成绩优秀奖,炎利军获得历史个例预报竞赛单项二等奖。与省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举办全省首届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第一名曾沁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第二至五名获省“技术能手”称号。三是抓好业务系统开发应用工作。大量业务系统的开发应用为预报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GRAPE-SWIFT系统通过了省科学技术厅的科技成果鉴定,在参加北京奥运(B08FDP/RDP  )演练中表现出色,并在部分省市推广应用;派出业务骨干参加了中国局组织的MICAPS3.0开发;组织研发了海岸带及精细化气象预报系统、卫星遥感(Modis)应用业务平台等业务系统;干旱综合监测评估系统为全省气象干旱监测提供指导产品等等。

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得到加强。一是完善观测站网。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进展良好,尤其是电白观象台试点工作受到中国局的肯定。新建区域气象站449个,总数达到1149个。除加强粤港澳三方闪电定位网建设外,完成全省统一布点的29个闪电定位仪和珠三角7部大气电场仪安装调试工作并投入业务试运行。与省国土厅合作共建共用大气水汽监测网。大气成分站网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FY3卫星工程广州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二是加强南海海洋气象观测。  “海岸带海-陆-气相互作用”近海气象观测平台建设即将完成,已完成梯度观测、辐射观测,海洋要素观测、热湍流通量、动量通量和海洋气象观测平台等观测系统建设。深圳建立了位于南海东部海面上的石油平台气象观测站。扎实推进区域内军民一体化气象建设,在华南沿海观通站新布设13个自动站。三是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监测工作。组织召开全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会议。全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报告制度。在我省86个气象观测台站安装了视频监视系统,实现了地面观测站视频监控,实时掌握台站环境和天气变化情况。

应对气候变化    一是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科学认识全球气候变暖事实提高广东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信息专报,省领导批示要求气象部门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形成我省的应对方案。二是编印《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社会发布我国首份省级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三是派出首席专家参与编写《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和《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方案》。四是加强气候及气候变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邀请多位院士分别到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向党政领导作相关的科学讲座,省局领导对省直机关干部作《气象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专题报告。五是大力加强气候监测和评估工作。全年共提供包括干旱、高温、暴雨、热带气旋等专题气候分析、重大气象灾害监测评估报告、“黄金周”、春运、特运会火炬传递等气候背景分析服务材料,以及其他各类综合性气候背景分析材料112份。六是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方面迈出新步伐。开展了海上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研究工作、多元分析法风资源评估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研制风能资源(风工程)分析及评价工作流程,完成环境影响评价的野外作业工作流程的编制工作,探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业务。

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2007年,科研项目夺得多个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其中热带所的万齐林参与的“我国新一代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第五名)。“广州市卫星林火实时监测系统”项目获2007年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广东省空中水资源评估、监测和利用技术”获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广东省玉米生产气候适应性研究”、“茂名市水果(荔枝、龙眼)气象技术”、“中山市热带气旋业务系统”三个项目获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由省大气探测技术中心设计研发的“磁致伸缩蒸发传感器”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是目前我省气象部门唯一的一项专利。一是围绕需求,积极组织申报项目,注重科研总结。组织申报项目近百项,其中新增项目48项,总经费达1790万元;实现项目申报新突破,国家自然基金达6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2007年发表科技论文457篇,其中SCI、SCIE、EI和国际期刊20篇。二是强化科研与业务的结合,加强团队建设。制定研究型业务建设指导意见,促进科研与业务结合。面向业务和服务,集中力量组织攻关。我省已初步形成短时临近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大气化学成分、海洋气象、南海季风、热带天气与数值预报等科研团队。三是科研成果业务化初见成效。完善灾害评估流程,建立灾前预估、灾中评估、灾后调查的业务流程,灾害评估产品成为省里救灾资金发放的依据。开展定量降水预报试验,为定性降水预报向定量降水预报转变提供基础。建立了基于WebGIS技术的省级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实现实时跟踪作业飞机轨迹,实时监控作业现场和地面遥控催化作业等。M3DS风速传感器自动检定系统在全国推广使用。基于GIS技术的森林防火系统可对森林火点迅速定位。开展酸雨监测分析。继续进行雷电野外试验观测。四是大力实施省局“人才工程”建设。2007年组织首批聘任的4位首席专家进行年度述职,全年增补聘任“首席专家”3人、“学科带头人”3人、“科技业务骨干”17人。目前,我省共聘任“首席专家”7人、“学科带头人”13人、“科技业务骨干”83人、“青年新秀”93人。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合作招聘的首位博士后于7月26日入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作顺利。选拔广州区域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广东省气象部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获中国局气象局批准并开始实施。五是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全年共举办30期业务培训班,有2110人次参加;  采取局校合作形式,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电气工程(防雷方向)研究生学位班,努力培养高层次防雷轨道人才。六是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加强粤港澳气象合作,举办了粤港澳气象合作步入第三个十年的系列活动,选派业务骨干到香港天文台跟班学习。全年接待外国气象专家和气象官员来访共19批91人次。在广州承办了“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热带气旋灾害国际培训研讨会”、“第六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七是专业人才队伍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全省人员学历层次提高明显,其中博士13人,硕士研究生134人,本科744人;正研级11人,副研级169人,中级569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7.5%,本科以上达到45%,大专以上达到76%。

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水平    一是依法开展防雷减灾工作。组织召开全省防雷减灾工作研讨会和广州区域中心防雷减灾工作研讨会。5月份,代表省政府,联合各级安监局等部门进行全省防雷安全大检查。与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教育系统防雷安全工作普查的通知》,联合省旅游局开展了全省旅游景区的防雷减灾工作。二是提高科技服务和财务管理水平。组织召开全省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会议,明确了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今后一段时期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财务监管,启用了《广东省气象部门财务信息监管查询系统》。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制定下发了《广东省气象部门银行帐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广东省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开展银行帐户清理、资金管理年活动和综合财务大检查。开展资产清查工作,推进县局的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三是积极组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申报工作。获得立项国家标准两项《登陆台风近地层(移动)观测》和《降水自记纸图形读取方法》,行业标准一项《核电站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风电场风测量仪器检测规范》和《风电场气象观测及资料审核、订正技术规范》已由中国局批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并于2007年10月开始实施。四是加强部门和局校合作。2007年,与新华社广东分社、广东移动公司、省国土厅、省水文局、省教育厅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在气象信息宣传、应急信息服务、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与中山大学等多所院校开展了合作交流。

精神文明与党廉建设    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处级领导干部骨干培训和参加专题学习等方式,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组织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赴香港、兄弟省市调研,并召开省局范围的调研学习报告会,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科学发展方向。以“五大行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开展了“三服务一促进”主题实践活动,出台《中共广东省气象局党组工作规则》、《广东省气象局工作规则》。认真落实《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对党建工作指导的意见》,认真开展“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贯彻落实的自查和重点检查。召开基层党建工作研讨会,进一步加强党内制度建设,下发《广东省气象部门党员学习教育制度》。充分发挥中心组理论学习龙头作用,组织不同层次、范围干部理论学习。全年召开13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稿和信息报送量有较大的提高。认真组织召开2007年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下半年民主生活会,进一步促进部门和谐。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围绕“十二字”环节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得到了中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和省纪委的肯定。继续落实《实施纲要》各项制度建设,着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加强规范化管理和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得到中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的肯定。切实加强对基层台站的管理和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对口交流合作座谈会精神,召开全省气象部门对口交流合作工作会议,下发《广东省气象部门文明对口交流合作实施意见》,并得到中国气象局的充分肯定和转发,全省文明对口交流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2007年有24个单位被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其中省气象信息中心、韶关市气象局、佛山市顺德区气象局、云浮市气象局、中山市气象局等5个单位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老干部工作、工青妇工作取得新进展,省局被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全国农林水利系统和谐事业单位”。全省气象部门推进“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省局获得中共广东省委颁发的“广东省‘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先进驻村工作组”称号,省大气探测技术中心蔡耿华荣获“广东省‘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优秀驻村干部”称号。

                                                                                                    (谢春萍)

地址:广州市福今路6号大院    广东省气象局

邮编:510080

电话:(020)87773952(fax)    87671877

    领导班子、机构与上年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