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报】华农教授让大豆更高产
http://www.cnepaper.com/gdkjb/html/2014-06/06/content_2_2.htm 时间:2014-6-6 来源:广东科技报02版
本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粤科宣 全峰
为解决南方大豆需求与产量之间的矛盾,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年海和他的大豆课题组系统开展了大豆耐酸铝低磷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他们选育出了适合华南不同生态区春、夏大豆新品种9个,把大豆平均亩产从100多公斤提高到150多公斤,且蛋脂总和含量明显优于美国或巴西品种,耐酸性土壤、抗病性强。
同时,在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推广过程中,形成“政府+高校+公司+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推广方式,助农村留守妇女种豆致富。近日,年海和大豆课题组研究的“高产抗逆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度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
为解决南方大豆需求与产量矛盾
据介绍,大豆起源于我国,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大豆蛋白质含量38%-45%,油份含量18%-21%,是最主要的蛋白质和油料来源。
上世纪50年代前,我国是大豆第一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每年大豆生产量一直维持在1300万吨左右,平均亩产130公斤左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大豆需求急剧增加,目前缺口达到75%。从1995年开始进口大豆,2012年大豆进口量达到5830万吨。
华南地区大豆常年种植面积1千多万亩,广东80万亩左右。为解决南方大豆需求与产量之间的矛盾,年海和他的大豆课题组系统开展了大豆耐酸铝低磷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主要培育耐酸低磷土壤、优质高产、多抗大豆新品种,研发配套的栽培技术集成,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新品系抗病性强
年海和大豆课题组选取了巴西的大豆品种与华南的本土品种进行杂交,选育了适合华南不同生态区春、夏大豆新品种9个,这9个大豆新品种在区试中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种,蛋脂总和含量明显优于美国或巴西品种,耐酸性土壤、抗病性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的华春6号、华夏1号、华夏3号和华夏5号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高于170公斤,华夏3号最高亩产达305.9公斤,耐酸铝、耐旱等贫瘠土壤,2011年在非洲的赞比亚、安哥拉等地推广,表现超过非洲对照和巴西品种。华春5号高抗南方多个已知病毒病株系,同时还抗盐碱和锈病。多个大豆品种对酸铝和低磷的耐性超过从巴西引进品种。
大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华南大豆科研和生产水平,大豆平均亩产从100多公斤提高到150多公斤,创制的9个大豆新品种作为华南大豆育种单位骨干亲本,创制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大豆新品系,显著缩小了南北方大豆科研和生产差距。
此外,年海和大豆课题组还发现大豆品种耐酸铝性与幼根铝含量有相关性,首次揭示了大豆根部铝含量不能作为评价耐酸铝能力的唯一标准,揭示了柠檬酸分泌量与大豆耐酸铝性没有相关性。
建立三套作物间套作栽培技术
“大豆有生物固氮能力,是不良土壤的先锋作物,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用地养地的好作物,也是低碳作物,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年海介绍说,大豆适合间套作,华南有大面积的甘蔗、木薯、玉米、幼龄果树等作物适合与大豆间种,发展潜力巨大。
据介绍,大豆与其它作物间、套作模式集成了免耕、秸秆覆盖技术,并通过播期调节使大豆需水期与自然降水期一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旱涝灾害,实现增产增收。此外,大豆与其它作物间、套作模式还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并通过大豆根瘤固氮,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年海和大豆课题组已建立了大豆与甘蔗、木薯、香蕉、幼龄果树等作物间套作栽培技术、早熟春玉米套种夏大豆免耕栽培技术、高效根瘤菌菌肥使用技术等三项关键技术。2008-2013年,“南方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列为农业部农业主推技术。2012年,专家测产华春2号与木薯间种在广西示范推广亩产达到197公斤,超过美国等大豆高产国家的平均水平。
留守妇女尝种豆甜头
2010年起,广东省妇联、省农业厅和华南农业大学连续3年实施“创建南方大豆种植示范基地,扶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活动。
他们把大豆项目引进梅州,采取以“点”带“面”模式有重点、分批次地对各乡镇扩展示范和宣传,目前已在梅县、兴宁、五华、蕉岭等县(市)建成了18个基地,由起初的单一净种发展为果园间套种、菜地轮作、撂荒地复垦等6种模式,种植面积36000亩,带动了近万农村留守妇女种豆致富。梅州大豆基地已吸引了广州、深圳、香港多家企业和单位的关注,纷纷要求来梅合作建立优质大豆原料生产基地。
另外,在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云南、四川等地辐射推广180多万亩,总经济效益13.5亿元。其中华春6号在湖南新田县(该县大豆面积7万多亩)从2009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年推广4万多亩,旱地种植平均亩产170公斤,水田种植平均亩产201公斤,比当地品种五月黄增产50公斤以上,大豆被列为该县优势产业发展。
在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推广过程中,采用“政府+高校+公司+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推广模式,2010-2012年在广东省辐射推广120多万亩,总经济效益9.9亿元。
(责任编辑:方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