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位非洲“民间大使”的多样人生
新华社广州8月30日电(记者陈寂 徐弘毅)刚果民主共和国商人菲利太忙了。
在办公室里,生意伙伴正在和他电话沟通;在电梯间,两位马里年轻人用法语和他寒暄;在大厦门口,保安用普通话招呼他;穿行在商圈中,不断有人从商铺里出来,用中英文夹杂的“档口英语”和他谈生意……
“没办法,熟人太多了。”菲利笑着说,“中国我几乎都走遍了,大家有什么事都会想到我。”
菲利的办公室位于广州市中心的天秀大厦25层。这座大厦所在的小北商圈,因繁忙的中非贸易和高度集中的非洲国家人员而闻名。
广州出入境部门统计显示,目前在广州常住的非洲国家人员约1.5万名,四分之一是商贸人士。菲利就是其中一位“资深人士”,今年是他在中国经商的第15个年头,也是他担任在华刚果人社区负责人的第9个年头。
15年前,菲利第一次来到广州时,只认识不到20人。在父亲的熏陶下,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立刻跑商铺、做生意,而是先去学习、了解中国的法律法规。
“事实证明,合法经营非常重要。”他说,“我还下了一年的苦功夫学中文。”
2004年,菲利申请到了工商营业执照,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广州人生”。由于基础扎实,他的生意很快就迎来了开门红。
当年,他与一家重庆的摩托车厂商达成合作协议,拿到了该品牌摩托车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独家代理权。同时,他又联系了一家电视台制作播放了中国摩托车的广告,迅速“点燃”了本土市场。
2005至2008年,菲利每个月都有两大集装箱的摩托车以成套散件的方式从中国发往非洲。他代理的中国品牌占据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如今,菲利已经成为很多赴穗非洲国家人员心目中的“偶像”。很多人将他的办公室作为抵达广州的第一站。
由于热心公共事务,身兼在华刚果人社区主席一职的菲利也被形象地称为“民间大使”。
菲利承担了许多服务乡亲的组织和调解工作,帮助他们在广州的出入境管理部门和所居住的街道、酒店办理各种登记、管理手续。这些人有的和他一样在广州经商,有的则是在学校里的留学生。
爱好足球的他还组织了一支队伍,参加每年广州举行的“领馆杯”足球赛。2015年,菲利所在的队伍拿了冠军;次年,屈居第二。“去年,原来踢得好的几个留学生都离队了,实力有很大下降。”菲利笑着说。
菲利在这些年轻的留学生身上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平台,总是充满着希望。我自己来中国这么长时间,就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希望留学生们能够把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带回国去。”
在宁波大学留学的萨洛蒙是去年找实习岗位时认识的菲利。“大家都说,如果你要在中国实习,得找这个人。”通过微信,菲利将萨洛蒙引荐到一家非洲在穗经商人员开办的物流公司开展暑期实践。
菲利最喜欢中国的是“发展”这个关键词。“从我们第一次来广州,到现在,整个变化非常大。而且在中国不同的地方,我走过的很多小城市,几年后再去,变得都认不出来了。”他说。
菲利回忆说,好多年前去武汉,坐火车要十多个小时,现在4个多小时就到了。
在菲利看来,中国是个有深厚传统的国家,但是创新无处不在。“网上买东西,质量也不错,还不用出门。”他说,在中国生活,不仅享受着衣食住行的便利,而且“出门一直都感到很安全”。
2017年,面临事业又一次转型发展的菲利去美国和加拿大考察。“要到不同的地方看看。选择多了,生意才能做得更长久。但无论生意拓展到哪里,中国都是我的基地。”菲利说。(图片均为徐弘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