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专家研究对比“非典”与新冠肺炎疫情,信息量很大
大洋网讯 昨天,《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在线发表广州公共卫生专家研究文章《广州市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与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对比分析》。在对2003年“非典”与本次新冠肺炎两次疫情在广州呈现的流行特征的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原因后,文章指出,广州市对COVID-19(2020)的防控效果优于SARS(2003),应急响应的措施值得评价和总结。
文章作者分别来自广州市胸科医院、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通信作者为著名公共卫生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鸣以及广州市胸科医院副院长李铁钢。文章指出,通过对比2003年广州市SARS和2020年COVID-19疫情防控各项关键指标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防控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提升。此次广州市COVID-19疫情防控中,在疫情响应的及时性、人员活动的严格管理、流行病学调查的多部门联动、院内感染的控制、患者的集中救治等方面值得总结和推广。
据悉,该研究系统地收集了广州地区的SARS与COVID-19从疫情发生、到高峰、再回落、持续低流行至零报告期间所有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通过对关键指标的对比分析,探讨两种疾病的流行特征、相关指标异同的原因。两种疾病纳入分析病例的都从首发病例报告时间算起,直到连续4天零报告期间的所有确诊病例。
当年SARS出现广泛社区传播
一级响应后COVID-19防控效果明显
文章指出,SARS和COVID-19在广州市均发生于春节前后,发病高峰较为相似。同作为新发呼吸道传染病,两次疫情初期对广州市的防控压力非常相似,但流行曲线颇有差异。
2003年广州市SARS疫情表现为起病缓、且收尾慢的特点,在疫情出现回落后,又出现一个小高峰,后期收尾时间较慢,从出现首发病例到持续零报告历经达129天,介于9~10个最长潜伏期。
2020年的COVID-19呈现起病急、收尾快的特点。从出现首发病例到零报告历经35天,介于2~3个最长潜伏期。
该研究数据显示,2003年广州市报告的SARS病例中,近75%的病例属散在发生,55%的病例无明确的类似病例接触史,提示当年SARS在广州市出现了广泛的社区传播。
2020年1月21日广州市报告首例COVID-19病例的两天后,广东省在1月23日即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施了严格人员管控措施,确诊病例呈现以输入为主的特点,超过90%的病例均有类似病例接触史或重点疫区活动史,且超过58%的病例为家庭聚集引起,即家庭成员近距离密切接触传播,未发生广泛的社区传播。这提示,采取一级响应后防控效果明显。
温馨提示:
开学后仍需加强防控
文章指出,从发病人群上分析,2种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罹患人群略有差别。
SARS病例主要罹患人群为青壮年(20~40岁),而COVID-19病例主要为中青年(30~70岁);从发病年龄的平均数和中位数上看,COVID-19罹患人群年龄大于SARS近10岁。
作者分析,这是由于COVID-19疫情中更多的病例发生在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人员。这一方面与离退及家务人员防控意识较为薄弱,另一方面这些人群需要外出市场购买生活必需品等行为,加大了疾病暴露和感染风险。
此外,该研究数据还显示,相比SARS,COVID-19较少发生学生病例。这提示,广州市2020年紧急采取了延迟复学的政策是有效的,显著降低了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发生感染的风险。
但根据2003年SARS疫情数据,学校开学后在部分学校出现了SARS聚集性疫情事件,警示学校开学后应该更加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尤其是在南方等城市,上半年正处于季节性流感的流行高峰期,学生出现发热等症状的风险会加大,急需加强防控,及时采用实验室检测手段对可疑病例进行有效甄别,实施精准防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