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传统风貌建筑为何被剔除保护? 3000多老房如何保?

05.11.2015  09:54
北京路352—354号被列入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也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受保护的一类骑楼街。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北京路352—354号被列入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也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受保护的一类骑楼街。但业主在修缮时未依法报建,并拆通顶。

■策划统筹: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莫冠婷 实习生 林少美 摄影“@im拓海”

“……3000多处风貌建筑有可能一夜之间被除名。那意味着数千座建筑遗产失去保护光环,被拆将会是迟早的事情!作为一线民间文保志愿者,甚为担忧!!”

传统风貌建筑,自古至今,是广州城市的驱壳,连这个壳都没有了,广州还像广州吗?

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在三审时突然删除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详见2015年10月29日《新快报》A8)。刚在“五普”中评出的3000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会否成为没有合法保护身份的“弃儿”,会否引发抢拆?引起专家、网民关注与担忧。

在《广州市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中有一席之地的传统风貌建筑,为何无法跻身《条例》“升格”保护层级?这3000多传统风貌建筑到底有多大价值,激发专家、网民呼吁保护?保与不保的矛盾背后隐藏了怎样的价值观博弈与利益冲突,又能否求得平衡?

正方 传统风貌建筑不应单列,而应放历史街区保护

反方 历史城区划界太窄,有保护价值地区未列入历史街区

广州搞的传统风貌建筑,一开始就存在概念上的错误,现在条例出现的状况应与此有关。”曾参与“五普”评审的广州市名城委委员郑力鹏教授推测。

根据2014年2月开始实施的《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下称办法),传统风貌建筑是未达到文物和历史建筑标准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而根据2014年12月29日起施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传统风貌建筑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象。

传统风貌建筑原本是个专业术语,是指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具有一定的历史风貌、集中连片的建筑物。它的遗产价值比较低,建筑质量可能比较差,但还是应该保留,因为它们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有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搞的传统风貌建筑实际上是另一种概念,在实际操作中是把那些上不了历史建筑、价值比较低的建筑作为传统风貌建筑,与历史文化街区没有直接关系。

约60%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在历史城区 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家底

那么,3000多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中,有多少在历史文化街区?

据统计,共有1800多处分布在广州的历史城区,即三个老城区越秀、荔湾、海珠的大部分,其中,越秀有900多处,荔湾约600,海珠300多,约占总数60%。而位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越秀有约700处(占其75%);荔湾300多(占其50%),海珠200多(占其2/3)。

曾参与编制《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华南理工大学禤文昊博士分析道:“文化遗产普查认定的传统风貌建筑,很大一部分位于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建筑是历史城区、街区的划定基础,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家底,现有的保护规划依据国务院、省、市的相关法规已提出明确的保护要求。

他同时指出:“清末民国时期广州的建设规模和建筑质量、技艺均居全国前列。因此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广州的传统风貌建筑数量更多,评定标准也相对更高。

事实上,曾参加过越秀区“五普”评审的市名城委委员王世福教授透露:越秀区的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数量太多,很多评为传统风貌建筑线索的在别的区完全可以评上历史建筑线索。

而一些参加过“五普”评审的专家也认为,真正达到传统风貌建筑标准的还不止这3000多,而广州真正达到历史文化街区标准的也远超出现在的26片。

市名城委委员史小予参加过越秀区和荔湾区的几次评审,他说,有些建筑本来可以评得上传统风貌建筑,但是它们在历史文化街区和受保护的骑楼街里面,已有保护,就不单独评传统风貌建筑了。而是放在历史文化街区和骑楼街的保护规划里去保护,放在街区里面整体保护比单独保护更有利。现在评出来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也有些是在历史文化街区里面,开始数量比较少就评了,后来数量变得很多了,就直接放到街区里面保护。历史建筑还是要单独评,它是有法律规定的,审批和保护都比较严格。

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价值各有各的看法,我比较倾向于区域性的成片的保护,比如在历史街区、历史村落还是应该要保护,这对历史文化街区整个风貌的保护都是有好处的;单独一两栋的,我觉得就算了。

郑力鹏也认同在历史文化街区和骑楼街内的传统风貌建筑,推荐条件可以放宽,应尽量多保,在其它地段或成片开发的地段,推荐条件就要相对严格些,不必一概列入,更不可能一律原封不动地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