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志愿者打造的一场特别春晚
大洋网讯 1月13日,离春节还有23天,广州的天气依然徘徊于冬春之间。
过年的气氛,提前在地铁和公交车上演。拉杆箱、蛇皮袋……不少人开始大包小袋地前往车站、机场。而朋友圈也开始了如何最方便买到车票的讨论。
1月13日下午4时,海珠广场的一辆181路公交却撤下电子显示屏,载上48名特别的街头朋友,而这一趟的目的地,既不是车站,也不是机场。
“有没有什么‘心水’路想走。”
“司机一直走,直达目的地。今天大家开开心心过节。”
一段对话激起大家的热情。车上的街头朋友,大多白天捡拾塑料纸皮废品赚二三十元、晚上选择不打扰这座城市和街坊的角落睡去。
这次,他们的目的地不是千里之外的家乡,而是数十名广州志愿者提前数十天打造的“春晚”现场。
这样的活动能带来多大的改变?这群志愿者心中的答案十分笃定——这是一场漫长的改变,而每一点滴都不可或缺。
曾经的他们,也渴望这个节日属于自己
穿过海珠桥沿江南大道一直前行,这辆公交在车水马龙的大路上格外显眼。
1个月前,由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单位指导下的第二届公益巴士设计项目征集活动举行了新车发布仪式。
广州市的38辆公交车在这次活动中进行志愿服务主题改造,在全市形成流动的志愿服务宣传。而为街友而设的“义剪街友乐志愿广州情”成功入选,成为了181路公交车主题。
这座城市也有一辆为呼吁关怀街头露宿者而存在的公交车了。
恰恰1个月后,这辆车满载48位广州露宿者提前“过年”。而街友和志愿者口中的“春晚”,其实是在广州已有5年历史的关怀街友春节联欢晚会。
《真的爱你》《努力拼搏》《亲情友情》……1月13日这天,当露宿者和志愿者十人成群围成一桌,一首首由志愿者准备的歌曲掀起台下人浪。
有的露宿者甚至准备了“拍手神器”,为现场不断鼓气。在游戏环节,不少露宿者更是举起了手主动上至舞台,成为游戏表演的主角。
“春晚”的节目一一揭开神秘面纱。“无论是‘露宿者’还是‘普通人’,已经没什么区别。”有志愿者觉得,大家边吃边喝看表演,像朋友一样寻到节日的仪式感和温暖。
“很多其实是老朋友了,接触很久,以前还逛过他们的天光墟。”资深的志愿者骨干阿杨告诉记者,这里近50名街友,他几乎每一名都认识。
和印象中的‘乞丐’‘流浪汉’不一样,褪去‘乞讨’‘邋遢’‘危险’的偏见,其实这是自食其力的弱势群体。一位志愿者透露,接触久了,街友才愿意讲述他大起大落的人生。
这是一群靠拾荒、零工、苦力等来养活自己,因为经济能力不足,没有固定的房屋,居无定所,只能风餐露宿的街头朋友,辗转多年,孤身一人。
台下,有一位街友,被志愿者们尊称为天津大哥,已经连续多年参加这场特别的“春晚”。日常的他总会铺上席子,邀请志愿者坐到旁边聊天,“这对街友来说是既期待又满足的事情。”
“所以这样的‘春晚’对他们来说很重要。”阿杨记得,在以前还没有这场春晚的时候,节日对街友来说就像奢侈品,当城市里许多人过节时,他们显得更加孤单。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当预定的节目已经表演完时,四十多岁来自河南的曾云(化名)即兴上台,连唱两首歌,带来不少惊喜。
白天在商业街穿上古装以拍照谋生,一月赚五六百,晚上便选择一德西路作落脚之地。曾云说,自己大概是第二次参加“春晚”,“好喜欢这样的气氛”。
实际上,他在五六年前已经认识了一些志愿者,“得到了大家不少的帮助”。近几年,他也会在凑到足够的钱后回家,在家乡度过春节。
“这场‘春晚’始于2013年,当时觉得街友应该也有一场属于自己的联欢晚会,彼此相聚。”设计这场“春晚”的志愿者团体负责人小佳回忆说,最初只有十来二十人,场面小。
然而,第一年的联欢晚会过后,街友们口口相传,小佳说,“如今每到年底就有街友问春晚什么时候了,上一年预定30位街友名额,最后还扩容至130位。”
今年的晚会由于场地限制只邀请了近50名街友,但在晚会上感受到节日的仪式感和温暖,不用觉得孤零零,最终点滴的积累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回归家庭。在不少志愿者看来,这个晚会有着巨大的意义。
关怀街友的意义,都在那条短信里了
这场“春晚”的热闹让志愿者骨干阿杨一时间忘了手机的存在,而当他再一看时,才发现“江西大哥”发来了远方的祝福——
“热烈庆祝第六届街友新年晚会开幕!感谢爱心企业赞助,像(向)春晚志愿者说一声辛苦了!”
看着这条“江西大哥”发来的微信,阿杨显得有些激动,缓了会,解释道,“江西大哥现在还关注着我们,经常交流。”
阿杨口中的江西大哥此前也是志愿者们经常探访的街头朋友之一。每到星期六,这队关怀街友的志愿者们便会在圣心石室大教堂集中,循多条路线探访街友们。
志愿者流动性大,而每次也都会有些“新面孔”被资深志愿者爆发的坚持和热情感动,尝试参与进来。于是,在傍晚的关怀前,服务指引也成为了活动“例牌”。
这位来自江西的大哥因身体原因流落街头,也曾无所事事,在11年里日复一日地凑合着过。而志愿者们则在指引中被要求平等对待街友,包括半蹲双手递物资、倾听街友故事。
人生都有大起大落的时候,令不少刚加入不久的志愿者惊诧的是——当从骑楼穿过,选择席地而坐而非疾步走过时,看到的已不再是穿着灰黑褶皱衣服的可怜人。
“他们对聊天感到很满足,有时话口一开停不下来,说得很尽兴,慢慢地才发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比许许多多的人丰富。”一位志愿者说,人生梦一场,只是有些坎,他们很难迈过去。
此前,同样深耕街友帮扶领域多年的尚丙辉曾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很多街友其实有家的想回家,只是被各种不如意打压,心灰意冷难免就会放弃,久而久之,成为街友。
另外一个是家庭原因。尚丙辉说,“我见过很多因为和妻子家人吵架跑到外边来,心灰意冷不想找工作,然后开始流浪,或者是家里不喜欢、排斥他甚至赶走他的。”
就像一场永无止境地下坠一样,当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觉得露宿是命运的最终点时,不少人也逐渐习惯了这一生活状态。
不过,每周近200位街头朋友接受着这个城市的嘘寒问暖。探访、义剪、派月饼、晚会联欢……以小佳、阿杨等人为代表的志愿者正打破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下坠”。
关怀街友的志愿者们正是在一天天的相处过程中,发现江西大哥曾经学习过手工编织,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手艺活,于是鼓励着他利用这个技能谋生。
手掌多一点的材料,却能编织出惟妙惟肖的蝴蝶、仙鹤乃至凤凰和龙。江西大哥也逐渐在志愿者的肯定和相处中决定重新开始。
而在2014年,江西大哥的手艺活已经做出名堂,还有街坊在购买手工艺品后希望从师学艺,那些年,江西大哥也表示,赚到足够的钱就回到老家生活。
“现在江西大哥已经回去家乡,还结识了一群新朋友一起研究手工艺。”阿杨等志愿者还和江西大哥保持着联系。如今每年,这群志愿者都会促成多个江西大哥这样成功的个案。
然而对他们来说,从来没有流浪这一说法,彼此便是街头相识的朋友,缺失的也并不是物资上的东西,而最终迈过那个坎的朋友会成为更多人的希望。
有志愿者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有街友曾对他们说,‘你们都这么帮我了,如果我再不积极一点,那太对不起你们呢’‘我不能让自己荒废下去’……”
在阿杨看来,这都是长年累月,每一位志愿者积累下来促成的改变,不仅让这座城市接纳和平等看待街友,也让街友们在关怀之中终有一天找到自己幸福的路。
越来越多热心人士关注街友,机构能否合力促成更好状态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发现,随着社会对街头露宿者的关注,不少热心机构开始发起街友帮扶项目。如今每周,成百上千名志愿者穿梭在城市街道角落为街友送温暖。
然而,随之而来也面临了一个新问题。但越来越多公益资源涌入街友帮扶项目当中,有机构负责人指出,如何高效利用所有人分享的资源成了帮扶街友的一大瓶颈。
“之前跟了一个多月,发现街友接受第一份爱心餐时,吃得狼吞虎咽,那叫一个香;而另一个机构派发第二份时就显得有些多余……”不少人反映,这在物资派发环节问题尤显。
此外,在政府购买项目的大环境下,各个机构间如何处理彼此的关系;又如何避免同一件事情重复做;以及如何让新机构避免单纯物资派发的误区……不少机构为此在进一步倡导。
尚丙辉告诉记者,很多时候街友宁愿选择流浪在广州这片异土,慢慢将异土成为故土,因此希望有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进来,特别是心理专家,开导他们,打开他们的心结。
另外,尚丙辉也表示,希望热心人士在授人与鱼的时候,还能授人与渔,让他们能够找到谋生方式,摆脱目前的状态。
而小佳则告诉记者,在她看来,机构形成合力是一个理想,“各个机构都希望街友融入社会更好生活,只是方法不一样,如果能资源共享,发挥各自所长,将是一个很好的状态。”
广报全媒体文字记者苏赞
广报全媒体摄影记者陈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