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将探索学校周边200米设安全区域
大洋网讯 去年,广州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纳入了广州市“十四五”规划及各相关专项规划,7月5日上午,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召开,审议《广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广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和《行动计划》)。
当前,广州正在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出到2025年,广州将建成一批儿童友好示范区、儿童友好示范街道(镇)及儿童友好示范社区(村),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到2035年,广州将阔步迈进儿童向往与自豪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文件还重点关注到儿童安全和儿童心理健康等备受关注的问题,提出积极探索校园周边200米安全区域建设,提高教师、家长预防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能力等具体措施。
资料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摄)
《建设方案》是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战略和纲领文件
包括建设基础、总体要求、巩固促进儿童社会政策、提质升级儿童公共服务、创新引领儿童权利保障、优化提升儿童成长空间、共建共享儿童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儿童参与水平以及保障措施等九部分,侧重中长期,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
《行动计划》以项目化的方式来推动建设任务落地
分为儿童社会政策巩固促进行动、儿童公共服务提质升级行动、儿童权利保障创新引领行动、儿童成长空间优化提升行动、儿童发展环境共建共享行动、儿童参与机制全面构建行动以及保障措施等七大部分,侧重对广州儿童友好城市近三年建设工作的安排,着重可实施、见成效。
数据:广州0—14岁儿童约占常住人口1/7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州市常住人口达1867.66万人,其中儿童(0-17岁)有304.52万人,占比16.30%;0-14岁的有259.02万人,占比达13.87%;户籍人口985.11万人,其中儿童212.69万人,占比21.59%。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广州是一座活力充沛、未来可期的城市。
近年来,广州少年儿童事业蓬勃发展。2020年底,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50%,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80%,全市11个区已全部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从福利保障看,广州社会救助、困境儿童保障标准等30多项民生指标居全国前列,困境儿童分类帮扶等15项“广州样本”“广州经验”全国推广。从社会环境看,广州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1+12儿童公园体系。建成公共场所母婴室1300多间,成为全国第一个重点公共场所母婴室全覆盖城市。从权益保障看,广州构建全省首个广州犯罪少年智慧矫治中心,设立全国法院系统首家“全国青少年法律与权益保护研究基地”。
广州市儿童公园(资料图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 摄)
总体目标:到2025年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根据建设目标,广州提出到2025年,全社会达成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共识,儿童友好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参与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广州将制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相关标准体系和建设指南,广泛开展儿童友好公园、学校、医院、场馆、历史街区、商圈等建设试点工作,建成一批儿童友好示范区、儿童友好示范街道(镇)及儿童友好示范社区(村),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到2035年,广大儿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儿童友好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儿童友好城市典范,阔步迈进儿童向往与自豪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两份文件突出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综合性、多元性及在地性。综合性体现在内容全面、要素丰富,系统构建政策、服务、空间等体系。多元性体现在结合广州人口管理特点,综合考虑了户籍儿童、来穗儿童、特殊儿童等各类群体需求,同时推动家庭、社会、学校、政府等各方力量参与。在地性体现在突出广州文化底蕴深厚、儿童成长空间充足两大独特优势,把广府文化活化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同步考虑,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城市乡村郊野空间一体、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共融的儿童友好城市。
资料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摄)
六方面建设目标: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保护体系
围绕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各个方面,文件围绕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参与机制六个方面提出建设目标。
政策法规方面,广州提出完善保护儿童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保护体系。加快推动儿童保护相关立法工作,切实保护儿童合法权益。
公共服务方面,广州分年龄段提出,加强0-6岁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等健康管理;加强6-17岁学生健康监测,提高学生健康体检质量和数据管理水平,持续开展儿童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同时强调促进儿童健康服务数字化转型,打造面向全年龄段的儿童智慧健康管理平台。
权利保障方面,广州提出要打造关爱儿童“广州模式”。推动儿童福利体系由兜底性、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打造全国示范标杆。儿童参与方面,广州提出建立全社会参与的儿童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形成以多元智库为平台、以公益队伍为抓手的儿童发展支持体系。坚持以普惠为导向,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和个人参与,整合全社会资源增进儿童福祉。
成长空间:建立儿童安全有趣出行体系
此前完成编制的《广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导则》中,就提到要构建儿童独立安全活动圈,提供安全趣味绿色的街道、学校及周边环境,打造安全连续的步行路径,并营造具有广州特色的儿童友好型街区。
此次文件更进一步,专门强调广州要塑造适儿化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合国土空间规划,探索将相应规模配置、设计指引等控制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建设适合儿童的服务设施和标识标牌系统。加强各类公园、绿地、道路、体育场所、医院、学校、交通场站、历史街区、商圈等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的适儿化改造。到2025年,打造一批儿童友好学校、医院、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各具特色的建设试点,创建儿童友好示范城区、街道(镇)及社区(村);到2035年,儿童友好城区、街道(镇)、社区(村)建设及儿童友好学校、医院、公园及场馆等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基本覆盖,形成各具特色的儿童友好空间网络。
广州市儿童公园(资料图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 摄)
为此,广州将建立儿童安全有趣出行体系,这样的出行体系,会综合考虑儿童生理尺度、步行速度等,完善出行路径、道路空间的安全、友好设计。完善慢行交通体系,加强人行道、自行车道规划建设,构建舒适连通、便捷多层次的步行网络。优化校园周边步行线路规划和人行设施,保障儿童出行安全。到2025年全市建成一批环境品质优、活动趣味足的通学路径;到2035年,实现环境品质优、活动趣味足的通学路径基本覆盖。同时,在公共交通场站及设施中植入儿童友好元素,推动公共交通示范点创建,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无障碍设施,构建公交、骑行、步行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空间。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增强儿童安全出行能力。
【重点关注】
焦点1:广州将探索将学校周边200米设为安全区域
当前,儿童的安全防范水平和心理健康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发展环境方面,文件强调要筑牢儿童安全发展屏障。而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任务中,也重点关注到儿童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探索性的新任务。
如何筑牢儿童安全发展屏障?文件提出要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校园安全监测预警和态势感知能力,创新学校安全教育途径和方法,探索校园周边安全示范区建设。
资料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摄)
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中要加强对儿童的保护,落实儿童密集场所业主单位及经营管理者的安全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儿童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储备面向儿童需求的重要应急物资,形成一批儿童安全教育基地和品牌。
为防止儿童意外和人身伤害,广州提出要完善儿童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建设,提升儿童人身权利保护水平。明确要减少儿童伤害所致死亡和残疾,儿童伤害死亡率呈下降态势;健全儿童交通、溺水、触电、跌落、烧烫伤、中毒等易发意外事故预防和处置机制;做好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有效防范性侵、家暴事件,严格落实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及时受理、依法查处儿童失踪案事件,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等犯罪行为。
具体看来,在提高儿童安全防范水平方面,广州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保护儿童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完善儿童保护相关立法工作。落实儿童用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完善产品安全警示标识,完善儿童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强化儿童食品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智能化校园安防系统和预警平台,推进校园安防系统与公安、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的有效融合。落实校园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完善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提高学校食堂量化等级。积极探索校园周边200米安全区域建设等。
焦点2:提高教师、家长预防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能力
完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则是儿童公共服务提质升级行动中的重点任务。
广州提出,构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援助、评估治疗、危机干预公共服务网络。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作用,健全学生心理档案,持续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小学校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全体教师和家长培训,提高教师、家长预防和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能力。加强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及心理疏导,培养儿童珍爱生命意识和自我情绪调适能力;关注和满足孤儿、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群体心理发展需要。加强儿童医疗服务机构、精神专科医院的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大力培养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等。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申卉、杨朝露 通讯员:穗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