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政事业发展成绩斐然 5年247万人次获医疗救助

18.05.2017  11:22

广州民政事业发展成绩斐然,市民幸福民生越来越有保障

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40元 5年来247万人次获得医疗救助

广州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近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广州民政部门。据了解,过去5年,广州民政部门深化改革,务实创新,充分发挥了民政在基本民生保障中的兜底作用,连续提高低保标准至每人每月840元;建立了覆盖全体居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救助体系,每人每年救助金额最高达35万元,5年共救助247万人次;基本民生保障制度、兜底力度、惠及人群等方面的变化,都向市民表明——幸福民生越来越有保障。

每年筹集医疗救助基金1.5亿元

目前,广州市已建立了包括资助参加医疗保险、基本门诊、门特、门慢和住院、重大疾病、商业保险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专项医疗救助在内的医疗救助体系,医疗救助金额最高可达到每人每年35万元。

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开始,广州市每年筹集1.5亿元作为医疗救助基金,为本市居民提供医疗救助,救助对象包括贫困家庭成员、本市因病致贫人员和外来人员,救助内容包括资助参保、基本门诊和特殊门诊、住院救助、商业保险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和重大疾病专项救助等。5年来,共为247万人次提供医疗救助,较好地解决了困难群体的看病难问题。

在城乡低保方面,广州大幅提高标准至每人每月840元,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有效衔接,综合救助水平居全国前列。仅去年一年,就为4.8万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4.1亿元。

广州还出台了《广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广州市自然灾害救助款物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成立 “广州市突发自然灾害社工应急服务队”、“广州市社会力量防灾减灾救灾联盟”,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市 145个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5年来,广州出台户籍居民及非户籍人员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减免政策,每年减免金额约6000万元。开展婚姻登记“通办全城”试点工作,免收婚姻登记工本费用,5年来办理婚姻登记约65万对。

全广州养老机构床位5年增110%

      人口老龄化是广州面临的一大难题。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47.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3%。

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改革,陆续出台《广州市老龄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等30余份涉老政策法规,增强为老服务效能。最近,广州市先后印发实施《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发展。

一直以来,广州市积极推动养老服务改革创新,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制定实施《广州市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布局规划(2013-2020年)》,新增独立用地53处,面积144.42公顷,保障到2020年前养老机构用地需求。新建城区和居住区按每千人4.5张床位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设施。目前,养老机构设施总占地面积超过240万平方米,人均0.28平方米,超过国务院提出的人均0.1平方米的标准。

重点推进公办养老机构“1+5”新建项目、“1+6”扩建项目以及市老年病康复医院等示范项目建设。5年来,全市养老机构床位从2.8万张增加到5.9万张,增长110%,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从24张增加到40张,增长58.3%,提前5年实现国务院提出的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40张的目标。

大力推进各类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达100%。近年来每年投入3200万元为1.3万名“三无”、高龄、独居等困难老年人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三无”老年人免费入住公办养老机构,低保低收入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按照优惠价格收费。

目前,广州市建有居家养老服务部149个、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24个、日间托老机构(助餐点)170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186个、星光老年之家146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到76万平方米,全市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多样的立体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5年来投入14亿元购买社工服务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广州市社会组织数量年均增长9.78%,截至去年全市共有社会组织6959个。广州的社会组织在进行了去行政化、去垄断化改革后,建立了以章程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机制,全市行业协会100%实现政社脱钩;试行“一业多会”,设立更多的同类社会组织,放宽对社会组织营业范围的限制,加大对新申请成立社会组织中公务员兼职的审核力度,严控公务员到行业协会、商会等经济类社会组织兼职,禁止国家在职公务员在行业协会、异地商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非公募基金会中兼任职务。

同时,广州还建立起常态化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机制,5年中,市、区两级投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财政资金14亿元,资金规模居全国首位,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从2008年的9家发展到2015年的365家。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还制定《广州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资助办法》,通过床位补贴和运营补贴形式,市、区两级共投入2.8亿元资助93家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发展。

计划用4年时间建成“慈善之城

5年来,广州市先后颁布实施《广州市募捐条例》、《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政策及配套制度,法治慈善制度体系基本健全。

成功打造慈善项目推介和“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系列慈善活动平台,率先开展慈善款物募用分离工作。目前,“政府搭台、慈善组织运作、社会参与、人人共享”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基本健全。

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和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相继建立,规范慈善组织第三方审计,定期发布慈善募捐透明度数据。广州市慈善会慈善信息平台成为民政部首批13家全国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之一。

5年来,依法审批慈善募捐许可备案2746件。在第四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中,广州在256个样本城市中位列第四。其中,捐赠增长速度、社会(慈善)组织增长速度排名第一,分别达到27.18%、28.04%;慈善文化排名第三。

如今,广州更是首次将创建全国“慈善之城”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计划用4年时间,把广州建设成为引领国内、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慈善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