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消防员亲历与死神擦肩:一滴水珠可能要了你的命

26.08.2015  17:24

   

还记得天津爆炸案中那些让人肃然起敬的消防员吗?当事故发生,他们总是行走在和逃生人群相反的方向,一次次冲进危险救人于水火之中。他们是最美“逆行者”,人们说他们总是“有求必应”。

其实,他们也不过是常人,也有恐惧和压力。

周薇、余开智、邓洪,广州消防员中的三个个体,一个是从防火法制转到一线的女大队长,一个是常年在一线出生入死的中队指挥员,一个是在珠江开了20多年消防船的老船长。他们的故事里,有激情,有感伤,有眼泪,有欢笑。

失联的天津同学

辽宁鞍山籍的天津消防员李洪喜,是余开智在昆明消防指挥学校时的同班同学。8月12日晚发生的天津危化品爆炸事故中,任天津消防开发区八大街中队队长的李洪喜前往现场救援,随后失联。

“我们同班同学有个87人的微信群,事发后几乎所有人都将头像换成了白色(为悼念天津事故中的死难消防员官兵)”,可惜李洪喜的头像一直是飘扬的五星红旗,余开智与其他同学已焦急等待了多日。

平日里,这群老同学都会在群里相互嘘寒问暖,一旦哪里发生重大事故,都会马上问候在当地消防部队的同学。李洪喜失联后,有人在这个同学群里发了一句话,“我昨晚梦到找到喜子了,在医院,活着!!!”

“最后一次遇到他,是2012年参加全国基层消防指挥员比武规程研讨会,在安徽”,余开智多希望这不是他见到李洪喜的最后一面。直到现在,远在广州的他还依旧每天关注着同学微信群的动向。

何曾料想成消防兵

   

来自农村的余开智,“都没想过会成为一名消防兵”。当年18岁的小伙子,因为家庭条件艰苦,选择了从军,当兵生涯的第一站,就从老家粤西湛江到了粤东汕头。他又何曾想到,之后的自己会下到起火的矿井,会冲入被石油气完全笼罩的油库。

余开智:男,1982年8月出生,广东湛江人,2000年12月入伍,2003年10月入党,本科在读。现任广州市公安消防支队海珠大队南洲中队政治指导员,武警上尉警衔。

做了25年消防兵的邓洪回想起来,一点也不后悔。只不过,最初他只是奔着一身军服而来,也没有料到自己会被分配到消防部队。

和余开智类似,“那个年代你也知道,农村很穷苦,我就是特别羡慕当兵才入伍”,直到进入新兵连,邓洪才知晓被分配到消防部队。那时他连什么是消防都不知道。

不善言语、爱抽双喜烟的邓洪,回想起自己在新兵连里的时光,满脸憨笑。

刻苦、上进、捱得住,他因此留在了部队,并从新兵连转到当时广州唯一的水上消防中队,成了一名消防船长,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几年,“最开始,我都不知道是来救火的,也不知道怎么开船”,他说。

当年的周薇还只是吉林大学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她进消防队伍的理由则有所不同。因为就业压力而选择消防职业的她,进入消防部队前,连她自己都未曾想过有一天会面对火场。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一个女孩子,进入消防应该就是当个接线员”,不料,起初常年进行防火法制工作的她,而后又到一线担任消防指挥干部,经常直面火场。

水里来,火里去

       

“从小就是羡慕这一身军装”,对邓洪而言,穿着军装留在部队,就是这一生最大的享受。直到如今,他都不愿去部队安排的住房,因为离驻地太远。他和家人选择在中队驻地旁租了间房子,跑步只须两分钟就能回部队。

邓洪:男,汉族,1972年10月出生,广东五华人,1990年12月入伍。现任广州市公安消防支队水上中队船长,广州市消防部队一等功臣。

“上世纪90年代的珠江沿岸跟现在不同,那时很多粮仓、盐仓,还有轮渡码头”,邓洪每天的任务就是驾船巡视各码头单位,并在江上出现火情或靠岸高楼有火灾时,驾船前往灭火。20多年前的广州水上消防,只有两艘单体船,然而珠江水域有万吨、十万吨油轮频繁出入港口,加上珠江沿岸的油库、危化品仓库与日剧增,消防形势十分严峻。

水里来,火里去,是对邓洪日常工作的最佳总结。至今,13年前番禺盘龙油囤的那场大火仍历历在目。他回忆,当时泄漏的燃油扩散漂浮在江面,形成数百平米的流淌火,“遇到什么东西就点燃什么东西,非常可怕”。当时,由于下游就是液气站,岸上消防队无法控制火势已全部撤退,整个江面上只剩下邓洪驾驶的消防船广消03号还有救火泡沫。

“只能让我们上,其他船都撤了”,更糟的是,另一拨扩散的燃油已靠近广消03号船,和流淌火在两边将船夹在中间。如果油火汇集,那么广消03号绝无生存几率。邓洪这时提议,一边用水炮持续打向流淌火,同时再抽出一支水炮将另一面的燃油打散。

命运终究眷顾孤军奋战的广消03号船。当时,水炮打向哪个方位,该方位的流淌火就熄灭,而燃油也被打散,没有与流淌火汇集。“那时真的很无助,但是我们不将火灭掉,肯定要火烧连营”,说到动情处,邓洪攥着手中的烟,因日晒雨淋而变得黝黑的脸颊划过泪痕。

“当然莲花山港的那次,才是印象最深的一次”,也是在2002年,番禺莲花山港两艘上千吨油囤起火。邓洪当时驾着广消03号,距事发现场还有20来公里时就已见到冲天浓烟。

到现场邓洪才知道,两艘油囤分别有油管连接着岸上的储油罐,其中一艘油囤已多次爆炸,船体沉了一半在水里。另一艘油囤紧接着也被火点燃。两架直升飞机正在油囤上空侦查。“只能救第二艘船,但那里水深不够,且河道很窄,很多已在场的消防员还得在水里救援”,好在广消03号灵活地进入河道。

“后来我才知道,船里油箱一格一格分开,我到了现场,还有好多次爆炸”,因爆炸击飞的船体碎片,飞到岸上100多米;岸上码头办公楼,玻璃早已全部震碎。邓洪开着船靠近油囤后,水炮不断打往第二艘油囤。岸上部队不断用水冷却岸边的储气罐,“当时都是连着管道,一旦温度过高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广消03号当时是新船来的,2000年才建好”,这个“新伙伴”没有辜负邓洪,完美的配合才能完成这次救援任务。

不断与死神擦肩

刚当消防员,一旦冲入火场救出一个人,余开智都会莫名兴奋。照他的话说,“那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最初,新兵看着老兵救火,火灭后,才由老兵带着进入火场。

后来,救人的兴奋感渐渐随肾上腺素的消退而平静。每次前往突发现场,危机却一直隐藏在暗处。“印象比较深的有两次,一次是梅州矿难,一次是汕头一个气站石油气泄漏”。

2009年8月的那个晚上,余开智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汕头龙湖区万吉工业区一气站的液化石油气槽车,在向液化石油气储罐充装过程中,因输液软管破裂发生泄漏事故。站内共存放液化石油气总量约50余吨,雾状石油气已经弥漫整个气站,随时可能发生液化石油气闪爆。

赶至救援的消防部队,决定首先将气站门口堵住,将雾化石油气控制在围墙内。余开智主动请缨带领技术人员进入现场关阀门。而要进入现场,需先解决通电状态下可能导致的爆炸。余开智分析现场后认为,如果现场断电,很可能让电路产生火花导致爆炸,故而联系相关单位,做出该片区区域性断电的决定。

“进去后石油气太浓,我连自己的手都看不清楚”,好在余开智所在部队平日里经常进出此地加气,对于气站的地形已非常熟悉。

第一次带着技术人员进入的余开智小组没能顺利找到阀门——空气呼吸器气瓶携带的空气有限,一定时间没法完成任务便须撤离。为了找到阀门,余开智三次进入现场,终于在第三次进入后成功关闭储气罐阀门。

余开智事后想,一吨液化石油气爆炸的威力相当于三吨TNT当量,按照当时情况,一滴水珠从四五米高的地方掉下来,都有可能点燃现场的雾化石油气。

来不及恐惧

面对火场恐惧感的问题,邓洪、余开智、周薇都坦承恐惧难以避免,关键是在火场,他们却来不及恐惧。正因为来不及,才有“后怕”。

那年汕头气站石油气泄漏事件处理完毕后,余开智回到住处已是晚上12点多,但他一宿没睡——不是成功救援后的兴奋,而是回想起来才产生的恐惧。“我和中队长聊了一晚上细节处理的问题,当时如果有个万一,真是炸到毛都找不到一条”。

从2001年7月入伍,周薇都是在火灾防控和消防法制工作的岗位上,直到2013年到番禺大队担任副大队长,她才开始亲历火场一线。

或许是已为人母,或许是女性特有的细心,周薇格外在乎手底下这群“兄弟”。

       

周薇:女,1980年1月出生,湖南湘潭人,2001年7月入伍,曾任广州市公安消防支队防火监督处秘书科、法制科科长,现任番禺公安消防大队副大队长,武警中校警衔。

“有一次一栋高楼的16层起火,两个喝醉的女子被困,正准备往下跳”,负责救援的消防中队长和另一名队员上楼救援,脱下自己的面罩给被困人员。最终被困人员安然无恙,但两名消防员却拼命咳嗽。这让周薇突然间有一种以生命换生命的感慨,“那感觉就像,看过历史教科书上的古董后,在博物馆里见到了实物会不禁感叹‘这是真的’”。

尽管这不是一起严重的突发事故,却让周薇开始不断思考消防员的境遇。

正是队友们的勇猛,才让周薇觉得作为现场指挥者,需要以强硬的姿态在后面支持他们。现场如无复杂情况,周薇一般不戴面罩。火场浓烈的烟气有时让她非常难受,但她说必须撑住,必须给冲进去的队员一个坚实后盾。

很多人说消防员有求必应,周薇承认这是现实,但不认同这个判断是恰当的。“我认为消防员职责所在,是拯救群众生命财产于危难中”,现实情况却是,消防队可能成天会接到帮居民除马蜂窝、跑上屋顶帮抓被困的宠物猫等任务。令她寒心的,还曾有市民质问,消防员为什么不能从楼顶放绳子下来,让消防员悬在外墙将附在墙体上的蜂窝除去。

异于常人的职业危险和心理压力,老消防员们对于减压均深有感触。尤其周薇,经常主动找队员聊天,让他们将心中的苦闷释放。周薇还有自己的一套减压办法——跑步,通过肢体劳累释放心中的压力,“但不可能100%减压,除非脱下这身军装”,军装一日在身,职责就在,压力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