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着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城市
人民调解员现场调解一宗人身伤亡赔偿劳动纠纷
今年以来,广州市围绕打造“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城市”目标,统筹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大力拓展全覆盖、智能化的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目前,全市已建成市—区—街(镇)—村(居)四级公共法律实体平台,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公共法律服务线下网络;同时,推进实施“智慧司法”三年规划,推出“微公共法律服务”“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在线服务新的品牌亮点,积极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线上线下全覆盖。
打造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
截至目前,广州市已建成1个市级法律服务大厅实体平台和10个区级法律服务大厅实体平台,实现了法律服务、调解、司法鉴定、法治宣传、社区矫正等多项职能一体式对外服务模式。
依托全市各区司法局及基层司法所,建成区级公共法律实体平台11个、街(镇)实体平台171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2676个。2017年,全市村(社区)法律顾问为群众提供各类法律服务59074件次,其中,调解纠纷1738件,法律咨询39234件,出具法律意见1186件,法律援助134件,上法制课10513次。公证机构为群众办理公证46.39万件,司法鉴定机构办理司法鉴定6.5万余件。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法援机构12家,法律援助站365家,法律助联络点2083家,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15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
1036名“和事佬”化解基层矛盾
以全市171个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到2018年底全面完成“一所两中心三队伍”(在司法所内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中心,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司法社工队伍和法律顾问队伍)基层工作格局。整合资源,发挥法律服务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目前,依托基层一线派出所建成217间派出所人民调解室,配备调解员1036名。全市各类调委会3253个,其中村委调委会1163个,居委调委会1542个,街道调委会135个,镇调委会36个,企业调委会298个,行业性、区域性及其他组织调委会62个,人民解调员15235名。截至去年11月,全市调解矛盾纠纷66323宗,成功化解65768宗,成功率达到99.16%。
打造“指尖上的法律服务”
通过资源整合,市司法局打造了从市局直达戒毒场所及从市局直达区、镇街司法所两个三级信息管理网络,实现法律服务、指挥、管理、监督、应急处置等功能一体化。整合全市法律服务各个层级的网上服务项目,实现了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上网。去年,市司法局网上办证5100多件,涵盖出生、婚姻、驾驶证等17种公证事项。
运用大数据,依托“广州司法”微信平台推出“微公共法律服务”项目,并衍生“广州法律服务电子地图”、“司法掌管”等功能,打造移动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使服务突破时间空间,真正让群众足不出户便能享受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问律师”是微服务的核心功能,聚合了400多名律师在后台服务,群众选择法律问题类别后,留下文字、图片或语音,限定时间内,律师可以抢单方式接任务。群众对解答进行评分,对“不满意”的服务,将重新流转,由其他律师抢单。平台自2016年8月试运行以来,共开展法律咨询逾4万宗,月咨询量高达4000人次。此外,还开发应用了“微调解”、“微社矫”、“微鉴定”、“微公证”、“微司考”等指尖上的微服务。
机器人将进驻法律服务大厅
广州市司法局在“问律师”人工服务基础上打造人工智能升级版,成功开发了机器人超级律师——“法宝宝”,聪明的它可对交通肇事、故意伤害、盗窃、危险驾驶、敲诈勒索、抢劫、非法拘禁、抢夺等8类刑事犯罪预测量刑,提供诉讼费用、工伤赔偿、交通赔偿、律师费用等4类法律行为的费用计算。未来“法宝宝”将越学越聪明、越用越智能,是随时候命的法律卫士和永不下班的超级律师。下一步,广州市司法局将让“法宝宝”实体机器人进驻法律服务大厅,让群众体验顶尖的科技服务。
依托4G无线通讯技术以及VPN技术,广州公证机构实现外延服务点与总部办证系统服务器的网络对接;启用人脸识别技术,公证员外出办公证只需使用手机即可对申请人“抬手辨真假”;开发“掌上公证”,群众网上即可自助办证。
上门办公证仅靠肉眼“认人”的做法将成为老黄历了。2017年8月底,广州市海珠公证处给所有公证员绑定工作用的手机都安装了身份核验及人脸识别系统,可对申请人是否“人证一致”进行核验并获取身份信息。近日,公证员上门为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办理公证时,就使用了上述系统。公证员小关先通过软件中的OCR功能或手机的NFC获取当事人居民身份证件有关信息并进行身份验核,然后使用人像比对功能,用其身份证上的人像照片与真人实拍照片比对,就得出结果了(可打印存档)。他说:“以前上门办证最头疼的就是认人。现在有了手机身份验核及人脸识别,十几秒就搞掂!”
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广州市作为广东省探索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最早、参与律师最多、政府财政投入最大、法律顾问办理业务量最多的城市,2014年全面推进律师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以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予以保障,市、区两级财政经费投入超过1.5亿元,目前全市已有1499名律师与2676个村(社区)签约结对,实现了全市覆盖。
村居律师除每月到村(社区)累计服务8小时、每季度举办1场法制讲座外,还组建了2300多个法律顾问工作微信群为群众提供全天候法律服务,聚集了律师、群众等群成员人数近4万人。3年来,村居律师共办理法律事务20余万件,为基层做了大量实事好事,把法律服务送到家门口,送到群众身边。
公共法律服务归根到底还是服务群众、以人为本的工作,群众的需求去到哪里,司法行政的服务就要跟到哪里。近年来,随着法治理念的进步,广大老年人越来越重视财产分配中的公证参与,针对这种需求,广州市司法行政机关主动作为,送法到群众身边。2016年10月开始,广州市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免费办理遗嘱公证活动,全市10家公证处共受理遗嘱公证预约10137件,办结7000余件,共减免公证费约24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是一线城市中首个采取最低工资标准作为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的城市,降低门槛,让更多困难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彰显了法律援助制度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功能。近两年来,广州市共承办法律援助案件4.5万件,提供义务法律咨询17万余人次,广州市法援处通过微信公众号打造了“指尖上的法律援助”,在全国率先实现“小程序预约咨询”。(文/图 薛江华 李毅 李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