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要达88%
大洋网讯 9月15日,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公布《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广州到2025年将建成美丽中国样本城市,其中部分具备条件的区、行业和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8%,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
坚持保老城和建新城相得益彰
《规划》提出杜绝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广州将推动分级分区实施城镇空间开发管控,坚持保老城和建新城相得益彰,注重营造古今交融、历史文化与时代特色共生的岭南城市特色风貌。
具体而言,广州要维护中山纪念堂、沙面等历史城区传统空间轮廓,保护平缓有序的古城天际线。严控沿山地带建筑高度,保护城市北部连绵山峦背景,构建山城融合的沿山天际线。强化珠江沿岸的珠江新城等城市重要功能区、风景区天际线管控,塑造起伏有序的滨江天际线,打造世界级精品珠江。
根据《规划》中的重大产业功能区布局建设,广州将绕南沙自贸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空港经济区三个智造核心平台,布局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东翼、南翼、北翼三大产业集聚带,构建“一廊三芯、三带多集群”的空间结构,推进全市先进制造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形成若干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规划》特别提出,要深化南沙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广州将充分发挥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等交通枢纽快捷通达香港的优势,加快形成连片开发态势和集聚发展效应,有力带动南沙全域发展,逐步构建“枢纽带动、多点支撑、整体协同”的发展态势。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占总量一半以上
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规划》也对此做出了一系列要求。广州提出到2025年,碳排放强度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为此,广州将提升新建和既有建筑能效水平,推行建筑能耗限额设计,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速交通领域清洁燃料替代,推动长途重载运输卡车使用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出租车、网约车、泥头车、港区物流运输车等电动化或改用氢燃料电池。广州还将积极争取开展全省用能权现货交易试点,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开展碳期货品种研究开发,积极推进其他绿色发展类期货品种的研究开发工作。
为了推广新能源,广州将开展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运营,全面推进出租车电动化,全市新增巡游出租车、网络预约出租车使用新能源车辆。广州还将推进中心城区物流车电动化,全市新增或更新的持城市配送证物流车辆全部使用新能源车。推进公路客货运车辆采用新能源车辆。同时,广州也将持续推动高能耗高污染老旧机械车辆淘汰改造。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50%以上。
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完善方面,广州提出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促进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并加快推进非常规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重点工程,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8%,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0%。
建设6个古树公园或古树园
《规划》提出,将深刻反思整改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有关问题,强化全周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广州要坚决防止大拆大建,老城区范围内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城中村等城市连片旧区严格控制大规模搬迁,鼓励就地、就近安置,推动节约用地、集约用地、高效用地,坚持分区施策、分类指导,探索超大城市有机更新之路。
按照《规划》,广州将优化城市形态和公共空间设计,对标雄安新区等国内外先进标准,以城市传统中轴线、城市现代中轴线和珠江景观带为纽带,加强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管理,优化文体设施、儿童活动场地、绿色生态街巷等设计。到2025年,广州将建设培育容貌品质社区150个左右。
《规划》明确,依托古树名木等自然生态资源,建设6个古树公园或古树园,同时高标准规划新增14个城市公园。推进55个社区公园和300个口袋公园建设。
《规划》还明确,将以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利灌溉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为重点,建立保护对象的保护名录和分布图,加快明确保护范围和管控要求,严格拆除管理,统筹规范施工许可管理。《规划》要求,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不破坏传统风貌,不挖山填湖,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不随意更改老地名,不随意改建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不随意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及古民居。
高质量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
《规划》中,明确广州要高质量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广州贡献。
广州如何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高质量建设?《规划》明确,要科学编制建设实施方案,稳妥有序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建立完善强有力工作推进机制。具体看来,广州要聚焦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及科研功能,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和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细化完善广州市建设实施方案,抓好园区周边环境综合提升和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全力打造“大城名园”。推动国家植物园与城市融合发展,科学有序推进植物迁地保护示范片区、植物园专类园和生态科普点建设,构建全域覆盖、功能互补的广州植物园体系,推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建设更高品质美丽广州。
根据《规划》,广州要聚焦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及科研功能,优化提升物种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园艺园林展示、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功能。全面提升迁地保护能力,对华南地区优势植物类群、珍稀濒危植物、经济植物等类群进行系统收集、完整保存和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科研水平,深化科研成果运用转化与产业化,发挥广州生态、生物多样性优势,推进华南植物资源研发中心技术研究平台建设,抓好物种保育基地、繁育基地、示范推广基地等建设,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穗转化应用,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将热带亚热带植物知识和岭南园林文化融合展示,提升科普教育功能,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规划》还提出要抓好华南植物资源研发中心技术研究平台、南方林木种质资源库、物种保育基地等建设。
优先选用榕树等乡土树种
《规划》明确要深入推进科学绿化。全面践行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城市绿化理念,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长制体系。
广州将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推动公园下乡,使绿化“进社区、进校区、进园区、进村宅、进楼宇”,展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森林城市风采。坚持科学、生态、节俭绿化,加强绿化规划引领,合理安排绿化用地,避免违规占用耕地造林绿化,加强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绿化项目的科学论证。科学选择绿化树种和草种,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用榕树等乡土树种,杜绝“天然大树进城”“一夜成景”等急功近利行为,拒绝奇花异草,不伐移老树和有乡土特点的现有树木,最大限度避让古树名木、大树,促进原有绿化树种与城市基础设施和谐共存。
根据目标,到2025年,广州森林覆盖率达到41.6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
此外,《规划》还提出,完善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公园体系建设,基本建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公园城市。
生态环境领域失信将进行失信惩戒
制度建设方面,《规划》强调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明确强化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强化环境治理政务失信记录,将地方各级政府和公职人员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等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并归集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依托“信用广州”、纪律监察等网站依法依规逐步公开。完善生态环境领域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及信用修复机制。依法依规将企业严重环境违法犯罪信息记入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个人公共信用信息,自然人严重环境违法犯罪信息记入个人公共信用信息,依托“信用广州”网站和监管部门门户网站依法依规逐步公开。
适时启动GEP与GDP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规划》也提出为此探路,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结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试点建设,支持从化区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和具体核算方法,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技术规范和核算流程。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机制,把生态产品的实物量、价值量及转化率等核算结果作为财政转移支付、市场交易、生态补偿和多元化融资的重要参考依据,适时启动GEP与GDP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将继续推动鲜荔枝及荔枝加工品上线交易,探索把荔枝树作为交易品种,使荔枝树由单一产品向林下经济、旅游经济升级,全面提升其生态、经济价值。
探索建立居民绿色行为的激励制度
绿色生活,需要全民共同参与。《规划》提出探索建立居民低碳出行、低碳消费等绿色行为的激励制度,推进碳标签、低碳产品认证、低碳标识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绿色物流和仓储建设,鼓励应用绿色包装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消费者购置节能型家电产品、节能新能源汽车、节水器具等给予适当支持。鼓励公交、环卫、出租、通勤、城市邮政快递作业、城市物流等领域新增和更新车辆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
根据《规划》,广州要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考核评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考评体系,开展区、街(镇)、社区、责任单位四级考核。持续深化源头减量及资源回收,推进“两网融合”,落实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办法。严控商品过度包装,引导生产企业规范商品包装设计,有效减少包装废弃物产生。推进快递行业绿色发展,促进快递包装物的减量化和循环使用。建立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收运路线,完善与源头分类投放和终端分类处理无缝衔接的城乡一体化的分类收运系统。优化垃圾收集点及转运站布局和功能配置,优化大件垃圾投放拆解点布局。按照“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车桶同色”要求,配备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等专用车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龙锟、申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廖雪明、庄小龙、莫伟浓、杨耀烨、苏韵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