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区现大型先秦越人公墓 50余座排列有序
近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广州中新知识城工程建设,对九龙镇棠下村榄园岭先秦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经过3个多月的考古发掘,考古队发现西汉早期墓葬1座,先秦时期墓葬50余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现场出土不少陶器、原始青瓷、青铜器随葬品,器型以印纹硬陶罐、瓮等居多。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介绍,榄园岭墓地是2014—2015年度广州地区考古发掘面积最大、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先秦时期墓地,也是广州地区继增城浮扶岭、黄埔大公山和从化横岭之后先秦考古又一项重要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研究价值。专家表示,榄园岭先秦墓地的发现,将对南越文明源头的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位于黄埔区九龙镇榄园岭遗址地处偏远。或许谁也没有想到,这里竟是南越先民沉睡千年的安身之所。从考古现场可见,大大小小的墓穴沿山势排列,排列有序,长约2.1—2.8米,宽约1.2—1.4米。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为对榄园岭先秦遗址进行深入调研,揭露面积近2000平方米,整个考古面积则超过6.5万平方米。
遗址墓葬共分两个时期,形制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北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墓葬属于西汉早期,而南区发现的先秦墓群,所处年代则跨越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晚期。墓穴里的出土遗物内容丰富,多为随葬陶豆和原始青瓷豆,个别墓葬还发现锈迹斑斑的小件青铜斧和青铜箭镞。在叠压在墓口之上的文化层中,考古人员出土了大量曲折纹、夔纹、云雷纹、方格纹的几何印纹陶片,器型多为印纹硬陶罐、瓮等。
“这些墓穴埋葬的都是一些平民百姓。无论墓葬的大小或随葬品的种类,差异都不明显。”本次项目的考古领队、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任张强禄表示,这片遗址的用途相当于今天的“公墓”。这些墓穴排列有序,相互之间没有破坏,可见应有专人管理。
这片墓地的发现,也向人们揭开了先秦越人生活的神秘面纱。所有墓穴都顺着山势按等高线排列,与汉人“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明显不同。越人流行卷席而葬,墓穴里也没有留下汉人墓地常见的棺椁痕迹。不少墓穴里还散落着陶器、青铜器等陪葬品。张强禄指出,从陪葬品的类别可以分辨出墓主的性别:一般男性墓穴里多以生产工具陪葬,女性墓穴则常发现装饰品。
考古人员在其中两座相邻的墓穴里,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两座墓穴里破碎的原始瓷片,竟然可以互相拼在一起。“这说明这些瓷片都是来自同一件器物,打碎后分别丢进两个墓穴里。”张强禄告诉笔者,这种特殊的祭祀仪式叫做“碎物葬”:“这也说明两座墓穴的墓主之间,或许存在着某种血缘关系。”
由于当地土质属酸性土壤,因此没有发现任何人类或动物遗骸在遗址中保存下来。“我们推断这些墓穴里曾有牲畜陪葬,例如狗、羊之类,但还需要土壤分析结果加以证实。”张强禄说。
众所周知,广州城最早的位置在南越国宫署遗址一带,为何如此之多的先秦遗址扎堆东北郊?张强禄解释说,黄埔与增城、从化接壤,地形多为低矮山岗,自然资源比较丰富,适宜人类生活。南越先民群落可能生活在平原地区,而将邻近岗丘辟为墓地。(杨逸 施李艳 穗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