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龙舟传承有喜忧 兴盛没落各不同(图)
■统筹:新快报记者 阮剑华 ■采写:新快报记者 阮剑华 李应华 卢佳 ■摄影:王小明 祝贺 王翔
番禺石碁赤岗村龙舟队,是村名自发组织的船队。村名们每天下班后会来训练。 昨日,天河区车陂街上演龙舟招景,一只由超人、蜘蛛侠、美国队长、钢铁侠等组成的龙舟队非常引人注目。端午小长假昨日正式开始,龙船自然是主角之一,经过半个月的准备,蛰伏一年的龙船陆续盛装出行,接受善男信女的膜拜和观赏,大家边吃龙船饭,边探亲,其乐融融。
然而,也有不少龙船依旧在沉睡。他们或因为需要大修、或因为村里缺桡手、或由于河涌污染无法采青而错过了盛事。龙舟文化传承成了这些地方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学校将龙舟文化引入了校本课程,为龙舟文化的传承找到了一条路。
细数龙船变迁
●海珠龙潭村 涌水污染大龙舟村外藏
龙潭村四面环水,古桥相连,是典型的果园水乡,端午前后的龙舟习俗也由来已久。2011年,龙潭村扒龙船入选广州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再古老再悠久的传统习俗也必然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
采青是扒龙舟的重要仪式,把船扒到涌口,到田里拔两棵禾,分别放于龙头与龙尾处,寓意来年风调雨顺。在75岁的白叔眼里,这种传承愈发艰难,“早十几年就没有田了,这些都是预先用瓦缸种的禾苗,传统的习惯,还是要尽量接近。”
近年来,龙潭村人口增多,涌水污染大,龙船易腐烂,已不再藏在村子里,而是藏在村外选定的一个鱼塘里。“以前涌水好似墨汁,见到都唔想扒,亚运整治后好多了,希望以后能继续保持。”村民何叔说。
还有择日的问题。“以前起龙、采青都要严格选择吉日吉时,吉日‘大晒’,村里还会要求学校调课,小孩哪怕是请假都要回来,现在就不一样了,年轻人要上班养家糊口,习俗活动尽量挑周末。以前年轻人争着要扒,现在年轻人的兴致也大不如前了。”何叔还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用劳作,体力哪有以前的人好。”
●黄埔沙浦村
只有10个人来挖龙船
“四月八,龙船遍地挖”,进入农历四月,看着其他村兴高采烈起龙,黄埔沙浦村的阿岑小心翼翼地在本村QQ群里发了一条通知,让大家在5月10日星期六集中准备起龙船。
结果,那天只来了6个人。不服气的阿岑又发了一条通知。12日那天终于又多来了几个人,10个年轻人忙活大半天,终于把藏在涌底的传统龙船起了出来。
这样的境况让阿岑心情复杂。冼村也有两条传统龙藏在沙浦,他们一次出动几十人起龙船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阿岑有点心酸,“大部分人都是有心扒无心起。”阿岑回忆,沙浦近几年起龙都很被动。“没有统一通知,都是村民自行组织。”沙浦村一共有3条传统龙,但阿岑记忆中近年来最鼎盛的也是4年前的“双龙出海”了。
2012年和2013年,沙浦村因为修祠堂停止了端午龙船活动。今年又出现几乎无人起龙的冷遇,这让阿岑很担心,“每年有心去挖龙船的就只有十来个人,真的很担心下一辈会没人来挖龙船了。”
●番禺化龙
“龙船乸”今年没得看
谈及番禺龙船,除了大名鼎鼎的石楼“大乌龙”,还有一条名气不相上下的“龙船乸”(“乸”即雌性的意思)。因为该龙的龙船头没有胡须,且历史悠久,因而被亲切地称为“龙船乸”。据《屈大均年谱》记载,沙亭龙船乸扒桨技法独特,融合了古代骑兵作战的兵法,“一鼓一点”,屡屡在龙舟赛上夺得锦标。
记者近日走访却发现,“龙船乸”毫无动静。三只龙头龙尾静静地摆在村中的“东谭屈公祠”,其中一只已有百年历史,船身还沉睡在村里著名的鲤鱼石“龙船坞”。
57岁的村中长老屈永潜无奈道出了今年不起龙的两大原委,一是没钱,二是两条龙船要大修,另外一条新船因为设计问题10年来都没划过。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沙亭村目前仍以农业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花草。屈永潜说,每起一次龙船,来来回回需花费约40万元。这是一笔巨大的费用。而且“年轻人大部分出去打工了,一没瘾,二来力气也差。”
尽管今年不起龙船,但端午节还是要过。屈永潜最近忙于分发来自广州车陂一带兄弟村落的请帖。“那边有钱,每年都会邀请我们过去联谊,请我们扒龙船。对于我们这些有龙船瘾的人来说,最好不过了。”
传承生力军
龙舟文化写入校本课程
在广州,只要你问行家造龙船的地方在哪里,十有八九会告诉你在上漖。番禺区洛浦街上漖村,龙船厂随处可见,是举国闻名的龙船制造基地,云集了数不清的传统龙船技艺传承人。今年端午节,上漖如往年般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长枪短炮”。
距离上漖村不远的沙溪村,沙滘中学同样吸引着各界的关注,因为他们把龙舟文化写入了校本课程,并在今年申报国家级《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早操,学生们拿着桡(龙船桨),操练着由专业教练设计的龙船操;体育课,各种以龙舟协作为主题的体育项目是训练的主题;龙舟文化课,老师带着学生实地考察,发掘、记录龙舟的历史文化;课余,学生们学习龙船剪纸、龙船手抄报;学校的形象是龙舟,学校收藏着一条获誉无数的龙船;学校的精神,是“同舟共济击水中流”。
校长范德智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是广州“常胜将军”沙溪龙舟队里数一数二的龙船鼓手。他是学校龙舟文化传承的发起人。谈及自己的这一举动,他非常兴奋,“学校发展需要一种精神,就像龙舟比赛的团结拼搏、奋进争光。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团队精神欠缺,我们想弥补回来。民俗文化的传承能够唤起我们的民族信仰。”
范德智介绍,龙舟文化施行几年以来,学生的进步非常明显,中考成绩在教育片区已连续多次排名榜首。“我希望把龙舟所代表的精神挖掘回来,变成我们学生的一种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