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公出会、广式腊味制作……番禺非遗项目推荐名单出炉
大洋网讯 摸摸康公手,发财更就手;秋风起,吃腊味;木蒸笼,大包整多两笼;三善匠人,人人称赞……这些“老话”你能猜出是番禺的什么文化吗?
今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番禺区政府官网近日公布了番禺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
番禺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今年3月启动了番禺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报工作。经各镇(街)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的推荐申报,区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形成了番禺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共4项,包括了广式竹木饮食盛具制作技艺、番禺广式腊味制作技艺、钟村康公出会、沙湾鲁班信俗。
广式竹木饮食盛具制作技艺
广式竹木饮食盛具制作技艺是清末民国成型的,以竹木为主要原材料,制作各种器皿和用具的传统技艺,与粤菜美食相伴相生,是番禺广府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对促进全域旅游和文商旅融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自古广府地区的饮食特点是“饭稻羹鱼”,“色香味形器”缺一不可,西汉南越王墓曾出土用于蒸食物的器皿釜、甑。
木蒸笼
岭南多竹木,竹木制饮食盛具原料易得,制作相对于陶瓷、金属等更为简便,宋元以后,不仅用于盛装、分发食物,且更多地承担了装饰、美化美食造型的功能,成为广府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明清至民国,广式竹木饮食盛具善用榫卯结构,与粤菜、粤点交相辉映,造型更加多样、精细。
南浦福寿汤食架
番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兴旺发达的餐饮业,给予饮食盛具制作行业市场需求和技术保障。洛浦街是广式竹木饮食盛具制作技艺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在番禺传承的广式竹木饮食盛具制作技艺,目前可追溯到的传承谱系有六代人,既有师徒传承也有家族传承,现在是第四代。据了解,制作广式竹木饮食盛具的木工细分5个工序,常用的榫卯结构又有10种,榫卯之间稍有密合不足就会影响其稳固度,而缝隙过大又会影响其柔韧度,因而只有计算精密,才能做到“严丝合缝”。
番禺广式腊味制作技艺
广式腊味是明清以来番禺人日常生活必备的菜品,有着广泛而深厚的传承基础,其原材料和制作技艺独具地方特色,并影响了广州地区的广式腊味传承发展,对推动番禺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积极意义。
广式腊味
广州市番禺食品有限公司是该项目的保护单位,走进禺山腊味厂,简直就是一座“腊味大观园”,腊鸭、腊肠、腊肉等等,其中名头最响亮的还要属腊肠和腊肉。
制作腊肠得用最传统的手工制作,上好的后腿肉和肥膘肉分开切成小粒,同时加入酱油、糖和盐等调料搅拌均匀。肠衣灌成腊肠之后,需要用钉耙刺破肠衣外表,挤走多余的空气。最后用粗细统一的麻绳将灌肠分成小段分扎。越是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扎出来的腊肠才越迷人,一眼望去,那一串串腊肠油脂丰满,甜香四溢。
钟村康公出会
钟村康公出会是钟村及周边乡村明代以来形成的重要民间信仰和诞会民俗,其历史脉络清晰。当代的复兴和传承活跃,社区基础深厚,为番禺及钟村地区民间艺术的展示、传承、传播提供了一个和很好的平台。
街坊带上孩子前来摸康公像
在番禺,南村官堂康公主帅诞、钟村十甲出会、员岗康公诞、沙头七乡会等诞会,都有康公出巡的仪式。番禺各村的康公形象多有不同,各村举行的诞会仪式,其组织形式也有所区别。在钟村当地,人们将康公地方化为钟村人,是一位侠义之士。民间传说将钟村的康公与出生于洛阳,曾任高阳主帅、抗击辽兵战死沙场的康保裔叠合在一起,称之为“主帅公”。村人为了纪念他,决定在他诞辰之日——正月十八举行“十八会”,也称“钟村出会”“主帅公诞”。“摸摸康公手,发财更就手;摸摸康公脸,好眉又好貌”,街坊们会前来摸康公像,寓意财运亨通家和业顺。
康公出会
每年逢农历正月十八、十九,钟村村民会自发组织龙狮队、鼓舞队,抬着康公主帅神像巡游钟一、钟二、钟三、钟四、胜石、汉溪这六个村,这又被称为“十八会”“钟村出会”。
沙湾鲁班信俗
沙湾鲁班信俗是清初以来沙湾民田区三善村等建筑工匠群体内世代传承的、崇信和奉祀鲁班先师的行业神信仰和习俗,与当地传统建筑行业发展关联密切,具有显著的地域及行业特点,对提振沙湾“岭南建筑艺术之乡”品牌、促进广州传统建筑遗产保护、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鲁班是百工之祖,是我国古代的发明家,鲁班文化代代相传,造福人类,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善村是有名的工匠村
三善村有座鲁班先师庙
三善村是番禺有名“工匠村”,过去几乎七成以上男丁都以工匠为业,能工巧匠辈出。如今广州陈家祠里面很多精妙绝伦的木雕都是当年“三善匠人”的杰作。而三善村先师庙,是广东省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鲁班庙”,也是东南亚最早的鲁班庙之一,有300多年历史,至今本村还保留“师傅诞”(鲁班诞)的传统庆典,非常难得。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番宣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李波、肖桂来 通讯员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