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国:全媒体对新闻发布是挑战更是机遇

09.11.2016  20:36

  在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上的致辞

  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 蒋建国

  根据这次论坛“讲好中国故事 当好新闻发言人”的主题,我在这里就新闻发言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谈几点认识。

  第一,心中有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国家实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做好新闻发布工作有着坚实基础和底气。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投身新闻发布工作。

  第二,善于设议题。议题设置是提升新闻发布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环节。做好议题设置,需要吃透上情、下情、国情、世情,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尊重受众接受习惯,把党和政府想说的、媒体关注的、公众关心的话题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开展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舆论引导时,尤其要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使发布的信息可亲、可信、可用,收到聚同化异的良好效果。

  第三,把握时度效。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也是衡量新闻发布得失成败的标准。时,就是力争第一时间发布,不让权威声音落在社会舆论后面;度,就是恰如其分掌握舆论引导的力度和尺度,不夸大也不缩小;效,就是以新闻发布效果为导向,有统筹、分层次、讲策略,力争效果最大最优。把握时度效,说到底是要选择正确时候、采取正确方式、发布正确信息,用生动事实、典型案例、详实细节,把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

  第四,会用全媒体。全媒体对于新闻发布工作,是挑战更是机遇。挑战在于,在舆论多元的环境中,做好新闻发布工作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机遇在于,传播的平台和途径更加多样,发布的信息能够传播得更广更远。新闻发布要根据不同内容、针对不同受众、选择不同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特别是要适应新媒体对传播语言提出的新要求,善于把文件语言口语化,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把深刻道理通俗化,让新媒体受众愿听、想听、入脑、入心。

  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董云虎

  阐释好中国道路,传播好中国声音,讲述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重大任务,是时代赋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大责任。新闻发言人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沟通媒体的桥梁和纽带,站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第一线,懂政策、知情况、会说话,在阐释传播党和政府主张、生动鲜活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也具有特殊的优势。举办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对于推动新闻发言人讲好中国故事,宣传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就和实践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宣部、国新办高度重视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不断加强和改进新闻发言人工作,推动建立了国务院新闻办、各部委和地方政府3个层级的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机制,在政策解读、信息发布、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引导、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讲好中国故事夯实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制度基础和人才基础。上海坚决贯彻落实中宣部和国新办决策部署,于2003年在全国省级政府中率先推出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形成了涵盖市委、市政府、各区、各委办局,以现场新闻发布会为主干,以网络发布、书面发布为补充的新闻发布体系,并坚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的要求,掌握时机、把握分寸、注重效果、努力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有力维护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效反映了全国和上海改革发展的重大成效,为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其中有许多鲜活生动的故事需要大力挖掘、深入传播。我们要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主动学习借鉴中央单位、各兄弟省区市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更加充分地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苦练内功 提高本领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 王金定

  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21世纪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信息铺天盖地,新闻发言人作为一个权威的信息来源,实际上是架起一座政府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对于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以及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体上看,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鲜的事物,需要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制度层面的切实保障,也需要媒体和公众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同时自身需要苦练内功、提高本领。举办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就是希望为新闻发言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以分享经验心得,探讨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新闻发言人工作的素质和能力,促进新闻发言人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从建院之初就开设领导干部媒体素养和危机管理能力培训课程,开设“媒体沟通情景模拟”“新闻发布情景模拟”“电视访谈情景模拟”等行为训练课程,许多方面具有原创性,在全国干部教育机构中起到了示范性效应,在广大领导干部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2012年开始,我院与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新闻办合作,连续举办了8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和3期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时至今日,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已经成为学院的品牌班次,全国几乎所有设置新闻发言人的中央国家机构和省级政府机构都已派员来院培训,大部分央企的新闻发言人也都来过学院参加学习,培训效果得到广大学员的广泛好评,我院也被国务院新闻办确定为固定的培训基地。

  希望大家利用好参加这次论坛的机会,畅所欲言、彼此切磋,碰撞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为我国新闻发言人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为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焦 扬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闻发布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国务院新闻办大力推动下,我国的新闻发布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

  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6月就开始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推出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上海是全国最早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和设立政府新闻发言人的省市。经过13年的奋力前行,上海不仅让自身的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得以不断完善,为推进上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也为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上海经验”。我作为13年前第一位走上新闻发布前台的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一位新闻发言人,感到由衷的自豪和荣光。我还记得,10年前,当国内著名的一家新闻媒体要我谈谈担任上海新闻发言人的体会时,我说,作为一名上海的新闻发言人,就是要“策划好上海的形象、塑造好上海的形象、传播好上海的形象、维护好上海的形象”。我在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的5年间,就是这样去倾力而为的。

  复旦大学是全国最早参与到我国新闻发布制度建设中来的高校之一。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在赵启正同志的倡议下,在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著名的高校设立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省部级新闻发布评估组”。12年来,设立在复旦大学的评估组,在国新办的领导下,为国新办的新闻发布评估、新闻发布调研、新闻发布研究、新闻发布培训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的评估组也为上海的新闻发布工作,提供了许多的智力支持和决策支持。复旦大学今后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为我国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等,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和更大的贡献。

  发言人制度如何从有到优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需要进入“从有到优”的新阶段,加强培养新闻发言人是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舆论环境、公众信息需求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速度甚至超过了很多制度改革和法规建设的速度。新闻发言人制度改进的迟缓,将会集聚公众的不满,难于舒解社会可能的动荡,也给网络和国外媒体炒作和攻击提供了机会。因此,中国政府各部门的新闻发布会的数量、发布的及时性、发布内容的范围和回答问题的质量需要大幅度的提高。

  当前,国内外新的现象和事件不断出现,公众新的兴奋点和国际舆论借助新媒体得到迅速传播。对发言人的素质的挑战也越来越高,新闻发言人的素质可以概括为:政治成熟、立场正确、勇于负责;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兼修文化;讲究逻辑、有理有节、善待记者。毫无疑问,“政治成熟、立场正确”应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发言人都需要专门的培训;岗位需要相对稳定;也需要较高的级别,因此敢承担、有威望;我国行政职务系列也没有新闻发言人的位置,兼职的新闻发言人难以全心全意做好发言人的工作。需要建立一个有编制的日常工作团队,如果只孤立地设立发言人而不设立团队,发言人的知识面则难以适应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发布、实施任何可能产生较大社会效应的政策时,都应同时考虑相关的“议程设置”,打无准备之仗,往往就会陷入被动回答的状态,导致议程失控。

  有时,对发言人的一些失误的体谅仍显不够。发言人除了自身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勇敢面对之外,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必须为发言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较完整的专门法规的支撑和保证。目前来看,尽快制定出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法规是一项急迫的任务。

  积极稳妥回应涉军热点敏感问题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 杨宇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热点敏感问题是矛盾困难在舆论层面的集中反映。首先,一些热点敏感问题与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妥善回应这些问题,对外可以宣示政策立场,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对内可以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矛盾问题解决。其次,热点敏感问题是躲不开、绕不过的坎儿。记者主动提出来,就给了我们引导舆论、解决问题的机会。第三,热点敏感问题的关注点往往容易预测。只要发言人准备充分、应对出色,正能量信息就会广泛传播。

  敢于担当,坚持热点问题“热处理”。进入新媒体时代,做到“秘而不宣、少说多做”越来越难,官方不说,媒体会报;中方不讲,外方会炒。听任热点问题自生自灭、以拖待变,已难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实现有力有效引导舆论,就需要我们直面困难、迎接挑战、迅即应对,坚持做到“热处理”。

  坦诚面对,巧用负面问题传播正能量。热点敏感问题中最令人头疼的要数事故案件、天灾人祸。过去有些同志习惯于关门查问题,开门讲成绩,报喜不报忧;发生突发事件,只说英雄壮举;出了丑闻,只想防媒拒媒,不想澄清事实。这种做法只能使“”问题变成“”问题,真相扑朔迷离,谣言漫天飞舞。近年来,我们加大信息的公开透明,努力将负面问题转化为正面舆论。

  统筹施策,综合应对抓好时度效。一是用工作机制做支撑。近年来我们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军、架构合理、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力争第一时间核实情况、研究对策、拟制口径,确保信息发布工作具有更高的质量效益。二是用综合应对做保障。三是用精准口径做武器。对外斗争中,发言人的力量不在于声调有多高昂,也不在于言词有多激烈,关键在于占据法理和道义的高度,掌握事实的力度,把握政策的尺度,确保表态有理、有利、有据、有节,达到良好的引导效果。

  把握时度效 讲好发展改革故事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 赵辰昕

  所谓时,我理解为时机、周期和节奏。对政府新闻舆论工作而言,时机的把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释放、正面阐述,时机选择的主动权在我。另一类是被动回应、解疑释惑,时机是个窗口期,稍纵即逝。两类又可能互相转化,主动发布给“”足、做得好,负面舆情出现的概率就小;负面舆情应对及时、有效,往往又能给正面发布创造机遇、提供条件。新闻舆论工作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一定要有一个多层次报道、多渠道作用的周期。新闻舆论工作有节奏,才有吸引力,该鼓点分明时要鼓点分明,该浅吟低唱时要浅吟低唱,让受众爱听、想听、追着听。

  所谓度,我理解为力度、掌控度和接受度。力度不够,引不起足够关注,难以形成持续热点;用力过猛则过犹不及,很可能会引起公众的抵触。新闻舆论工作一定要牢牢掌控主导权,一要掌控内容;二要掌控形式;三要掌控效果。新闻舆论关键是要让人接受,要做到随时对舆情心中有数,对受众的变化有准确评估,根据这些情况对工作进行灵活调整。

  所谓效,我理解为传播效果、到达效果和影响效果。没有有效传播,任何内容都是无效的。要建立媒体渠道和媒体关系,把我们的内容传播出去。传播并不等于到达,要使内容到达受众,就要深入研究新闻传播规律,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使我们的内容“入眼、入耳”。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我们的内容更接地气、更聚人气,“入脑、入心”,对受众形成实实在在的影响。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住5个方面来把握时度效,讲好发展改革故事:一是加强谋划策划;二是畅通传播渠道;三是拓展方式方法,既对传统宣传方式进行创新完善,又根据形势任务变化拓展新的方式;四是统筹内宣外宣,面对全世界的受众,必须通盘考虑内外两方面的接受度;五是做好监测评估,这是不断总结提升的基础。

  增强民生领域新闻发言的“底气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 李 忠

  我认为,做好民生领域新闻发布工作的“底气”,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说得好首先是要工作做得好。要做到政策制定与舆论引导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倾听民意,汇聚民智,使公共政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更加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民生领域尤其要加强政策宣传,合理引导预期,最大限度赢得社会共识。目前,我部建立了例行发布与专题发布相结合的新闻发布制度,在每个季度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随时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这些新闻发布会都有一个相同的出发点,就是针对媒体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加强政策解读,解疑释惑。

  说得好就要政策业务精。民生领域新闻发言人,直接面对媒体解读公共政策,遇到的问题政策敏感性很强,所以必须熟悉政策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心中有数。如果对政策一知半解、吃得不透,一旦面对十分具体的政策问题,即使有再高超的新闻发布技巧,心理素质再过硬,也只能“哑然失语”“无可奉告”,对媒体而言,自然是不解渴、不过瘾。

  说得好就要舆情判得准。民生领域新闻发布之前,新闻发言人首先需要了解,当前舆论最关注什么?记者最想了解什么?发布新闻后的舆论焦点可能是什么?这就需要对舆情做深入的分析研判,并对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准备答问口径,特别是对于一些群众高度关注的社会政策问题,要认真研判信息发布后的宣传效果和舆情态势,系统研究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各个节点和环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回应舆论关切,释放更多的信息,达到最好的新闻舆论效果。

  说得好还要容错有机制。面对新闻媒体,新闻发言人要勇于担当、敢于发声,组织上特别是领导同志也应该多为新闻发言人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保障,鼓励他们积极发声,宽容他们的失误。

  高度重视沟通 讲好政府故事

  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徐 威

  信息公开是政府的法定责任。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如何向民众传递信息,解释政府的政策,赢得民众理解和支持,是全世界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

  沟通需要大量的信息传递和反馈,需要很多交流和情感投入,在新媒体环境下,沟通的环境、渠道和方式都在变,沟通实在费时费力,成本很大,所以不能光靠自觉。这几年来,中办、国办、中宣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先后下发文件,对改进政务信息发布,加强政策解读和回应公众关切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我的理解,就是用更多刚性要求强化领导干部的沟通意识,提高大家的沟通能力。

  2015年,上海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把中央和中宣部、国新办各种文件的要求具体化。简而言之,一是进一步强化主要领导既是“信息发布的第一发言人”,又是“应急处置的第一责任人”;二是加强政务新媒体建设,提升政府与民沟通的能力。

  自2008年起,上海市市长每年出席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领导带头,不光是发布信息,更是表达一种强烈的与民沟通,讲清道理的意愿,也是锻炼讲好政府故事的重要机遇。

  近几年来,“上海发布”政务微博和微信影响力在全国政务新媒体中始终居于前列,政务新媒体的建设,让政府部门和官员在实践中感受沟通的挑战、提高沟通能力。

  赵启正同志说过:没有新闻素养,执政能力就不完整。我的理解,沟通能力、讲道理的能力也是新闻素养,也是执政能力。所以我建议加强高层培训,特别是对省部级领导干部的专业培训。我们要培养造就更多高级别的、善讲道理的“第一发言人”,提高他们与民沟通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解释公共政策的能力。

  发言人制度帮助中国石化塑形象

  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 吕大鹏

  新闻发言人,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制度,更是一种开放的态度。它在中国顺利运行的10年,无不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和变化。比如中国石化,最近5年来负面舆情的五连跌,就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行密不可分。我们的做法有3个:

  一是完善制度保障发言。我们制定了中国石化对外新闻宣传管理办法,实施了牵头单位负责制度。同时,从2012年起,我们还建立了两级发言人制度,在总部和150多家二级单位均设立发言人,并每年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模拟演练,新闻发布水平明显提升。

  二是创新方式提升发言。5年来,除了组织30多场正式的新闻发布会,我们还坚持组织月度媒体沟通会,请业内专家(其中很大比例是院士)来给跑口记者讲课,帮助他们成为专家型的编辑记者,受到媒体朋友的好评和欢迎。

  三是加强升级主动发言。我们发现,即便处置好所有的负面舆情也不能彻底扭转企业的形象。必须同时主动出击,持续做好新闻发布。但慢慢发现,这还不够,还需要建立和维护好公共关系,于是我们开始策划组级品牌活动。但我们随后发现,搞好公共关系还不够,还要注重打造长期品牌形象,如果再进一个层次,就是要触及企业更深层次的价值传承和塑造。这就是企业文化,它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们正在海外业务区域积极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基本做法是“有问必答、有访必接、有求必应”。我始终认为,为媒体提供有效的信息,是最好的公关,也是最大的尊重。

  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话语能力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 程曼丽

  从理论上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自主性的话语建构过程,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这种建构非常必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内政外交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立足于地区和全球战略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相继提出,包括“亚洲新安全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等等。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不但是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一种自我超越,同时也超越了长期以来占据国际社会主体地位的西方思想体系和发展模式。这种超越性的发展格局,要求我们改变“拿来主义”的传统观念,进行理论探索与创新,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话语体系,并对其进行深入阐释和广泛传播。

  目前的中国正处于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信息传播、话语建构方面的主导意识非常必要,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旧思潮发生剧烈碰撞的当下尤其如此。话语权力不是天然的禀赋,而是大国博弈的结果。一个国家是否具有话语主导权,除了硬实力方面的因素之外,还取决于它的价值观念和话语体系是否能够正确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曾经指出:“软实力说到底,就是一种叙事的能力”,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指的就是这种能力。在我看来,所谓的讲故事不仅仅是讲事实,而是在认识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抽象和话语创新,展现事物的联系性,揭示事物的深刻意涵和本质特征。在信息过载、碎片化阅读的互联网时代,特别需要建立这种思维。

   (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11月07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