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万金泉: 还江河一泓清流

30.05.2014  20:15
量废水, 所造成的污染占所有工业废水污染的三分之一。万金泉带领的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研制开发出系列废水处理新技术及装备,改善了造纸工业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
          初心和梦想  予不竭动力
  万金泉是典型的山东汉子,博大深厚的齐鲁文化已经深深渗透进他的骨血里。他充满活力,性格开朗,总是积极乐观。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则会显得比较忧心。
  还是在万金泉就读大三的那年,他和几个同学去郊游,经过一片麦田,在暖暖的阳光下,绿油油的麦子长势喜人,已经抽穗了,高出他们的膝盖,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收割。大家漫步到田埂,突然发现大片麦田被一种发出恶臭的像粪缸里的液体覆盖,听村民讲是周围工厂生产时放出来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流向了麦田。“至今回想起来,那一幕仍然觉得触目惊心。”万金泉皱起了眉头,陷入了片刻的沉思。
  提起自然环境,万金泉难以掩饰自己的担忧之情。“现在,连农村原来清澈见底的不少河流也变得浑浊不堪,河里鱼虾水草几乎绝迹。我想要尽自己所能,为保护自然环境做一些事情。”正是源于这样的动力,万金泉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和努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专业领域。

                                                                            “废水一战” 为企业解忧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从懵懂的初学者成长为专业的领军人物,万金泉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他以“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为己任,希望能够学以致用,还祖国大好河山一片水都绿城。对废水处理技术饱含满腔热情的万金泉,发掘了自己的专才,并为此付出了颇多心血。

 
  前往企业治理污染问题
  传统的造纸工业废水处理方法通常采用单一的物化或生化处理方法,不仅投资大,而且处理效果差、运行成本高。而万金泉带领团队研发的废水处理新技术,与其它技术相比,不仅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创造效益,解决了长期以来污染治理项目只投入不产出的矛盾。“与国内外技术相比,该技术投资减少20%左右,运行成本降低30%以上,难降解污染物的去除率提高20%以上,可实现废纸造纸废水的‘零排放’”。光阴沉淀出了他的智慧和阅历,也使他在专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次,湖北一家纸厂由于环保没有达到排放标准被关停,几百个工人被迫下岗,生活处于夹缝中,工人们写下血书,要求纸厂开工。工厂负责人找上门来求助。面临这种境况,压力可想而知。万金泉和他所在的团队迎难而上,日以继夜地工作,替造纸厂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治污的技术难题。工人们终于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这件事情给万金泉极大的信心和鼓舞。他认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除了在自己的专业上进行理论探索外,一定要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想办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紧接着,万金泉利用各种方式,使更多的厂家了解、使用新技术。把治理污染问题解决好是他最大的愿望,还周围居民一个洁净的环境是他的最大快乐。广东新会合信造纸厂的废水处理工程运行后,工厂附近江边的渔民兴奋地说:“江里的鱼又多起来、华南理工大学的技术真好。”黑龙江双城造纸厂因环境问题濒临倒闭,废水处理工程完工后,老工人含着热泪感谢他们救活了工厂,救活了厂里的工人。

                                                                              启迪智慧 燃求知之火
  在万金泉的办公室里,最醒目的是和学生们在一起的合照,照片被他精心放大,装裱起来挂在办公室的墙上,跟学生感情之笃厚可见一斑。学生毕业时送给他的牌匾满怀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每一块牌匾,都被万金泉细细擦拭过,窗外的阳光折射过来,绽放着炫目的光辉。

 
  和学生在一起
  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万金泉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学生无形的滋养。每次上课,他仿佛是登台演出,精心准备,即使时间不长,也定要给学生展示最完美的一面。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乐于接受,在编排课件内容上,他总是花费大量心思。他主讲的本科生课程《环境与生态》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学生李东亚说:他善于深入浅出地引导我们,给我们指明研究方向,让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去探索、去追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
  万金泉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不小的潜能,并且,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表现各异。他总会因材施教,找出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一位学生做实验遇到困难,表现出畏难情绪,想要放弃。万金泉强调,科研应当从基础做起,不能急于求成,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天赋和运气固然重要,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则显得更为可贵。万金泉非常重视科研中的团结协作,他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科学研究中,团结协作的科研氛围,有利于激发科研热情,更好地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尤其是在科研中遇到困难,内心彷徨、犹豫不决的时候,最需要同学之间发自内心的鼓舞,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它可以使我们充分展示自我,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团队的巨大力量,以便共同把科研工作做好。

  华园里有很多像万金泉一样的老师,他们或成就斐然,芳名远播,或默默无闻、甘于寂寞。日复一日、看似乏味的工作,却不会阻挡他们内心的激情。他们都是华园的符号,都是华园缤纷景象中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对于他们而言,工作已然成为一种享受,一种状态,一种境界……(文、视频/张丽)


  【建设者】专栏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为广大师生呈现华南理工大学“建设者”的风采。欢迎广大师生员工为我们提供新闻素材和线索,联系电话:87110197,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