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北大”敲响高校教育警钟
话题缘起: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原是北大高材生的周浩,因对在北大所学专业生命科学不感兴趣,而更喜欢操作性强的技术性学科,于是放弃北大转入北京一所技校学习数控技术。周浩的选择引起热议。
■ 徐义闯
对于不做人人称羡的“金凤凰”而为“蓝领工”,当事人在目前的环境“找到归属感”并称“毫不后悔,很庆幸”。笔者为当事人坚持自己的选择表示敬佩,也为技工队伍增添一位高素质人才而庆幸。
其实,周浩的兴趣就是喜欢捣鼓机器,好动手,按说对专业、对学校的要求并不高,何以在全国最高等的学府学得“痛不欲生”且产生“迷茫感”?原来“浓厚的学习氛围、似乎永远也上不完的自习、激烈的竞争环境……”让热爱动手、擅长操作的周浩一开始就不适应了,继而“不喜欢学术,搞不了科研,但是生命科学系的很多学生未来几乎都会读研究生,这样的路并不是我想走的。”如此一来,不仅与自己热爱的喜欢捣鼓、擅长技能的兴趣点大相径庭,反而有南辕北辙之嫌了。如此环境之下,依周浩的个性,“痛不欲生”实属正常。
“因材施教”的教育古训在现代教育规模化、大众化的背景下操作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作为最高等学府,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竟然难以满足一位“爱捣鼓机器”学生的需求,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如此现状谈何教育与大生产相结合、教育促创新发展?再者,在北大学生转个专业或钻研自身兴趣点何以变得如此艰难?直至“痛不欲生”到“绝望”的程度?如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现实生产脱节的教育体制实在令人惊讶,更是严重的违反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模式,北大是否得好好反思呢?
毋庸置疑,周浩的境遇绝非个例,这也直接暴露出当前高等教育重理论重书本、轻实践轻应用的现实短板,也是国家高学历人才严重过剩,而实际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的教育缺陷所造就。可以说,周浩从北大“逃离”到技校的怀抱是对现实高校教育严重不满的“用脚投票”,也是对目前高校教育的一记警钟,理应引起重视、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