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社工意识 社区服务创特色
近期,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发布了中央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一《意见》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2011年,广州市荔湾区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是广东省两个获得此项荣誉的单位之一。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荔湾区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建设“政府主导、民间运作”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与创新社区多元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强化社工意识,创新社区服务特色,在老龄、青少年、再就业、残障康复、社区矫正社会公益类社会组织等领域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工作经验。
一、高度重视社会工作,旨在提高服务水平。
2007年广州市荔湾区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试点区。面对这一项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的系统性工作,荔湾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 把这项试点工作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进一步改善民生福利,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的新举措。为解决社工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得居民群众的支持,如何确保能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等问题,荔湾区采取多种措施。一是明确分管部门。在区民政局成立了社会工作科,具体负责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积极开展调研。摸清街道、社区情况,在借鉴香港经验和其它试点城区做法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原则,在街道原有服务项目的基础上,选定了已有社工参与社区服务的8条街道作为试点,根据各街道不同特点,打造不同特色服务项目。三是发展社会机构。通过大力培育、发展和引入公益性社工服务机构,积极探索和推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为培养社工人才和推进社工项目搭建平台。四是提供经费保障。在经费投入方面,荔湾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市、区两级财政给予了大力支持,为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引入专业社工理念,创新家庭服务模式。
2010年,荔湾区选取金花街、逢源街、海龙街作为广州市社会管理服务开展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现已统一更名为“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试点单位。为搭建综合性家庭服务平台,拓展家庭服务功能,以满足社区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荔湾区引入社工理念与专业人才,强化家庭服务的社工意识,创新社区服务模式。一方面,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专业工作方法。建立社工、义工联动发展的机制,提高家庭服务、老年人服务、残障康复服务、青少年服务、社区矫正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主要由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运营,运用其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为社区长者、青少年、家庭、残障康复等重点群体提供就近便捷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个案辅导等专业、综合、优质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建立家庭服务长效机制。通过丰富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提升居民参与度,形成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及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家庭综合服务网络。自试点开展以来,荔湾区社区居民参与和享受服务达到9.56万人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2012年6月份,荔湾区在22个街道各建立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推广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三、提高全民社工意识,扩大社工影响力度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荔湾区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不理解,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全民社工意识,让社工广泛地在居民群众中开展社区服务。荔湾区把老人服务、青少年服务、残疾人服务和矫正服务等融为一体,举行一系列的社工进入社区的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了解和接受社工服务的重要性。例如:海龙街和逢源街分别开展了“社工之行,把爱传出去”、“亲子趣味运动会”等。同时,开展一系列社工宣传活动,通过街道辖内的居委区、社工服务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采用游戏,派发宣传资料,接受服务对象咨询,知识有奖问答,社工服务工作图片展览的方式,广泛宣传社工的知识和理念,提高扩大了社工的辐射面与影响力,有效提高了居民对特色社区服务的知晓率与参与度。通过生动的宣传,让“有困难找社工,有时间做义工”的理念传达给社区居民,并从中招募了一批社区居民义工,推动了本地义工队伍的壮大。荔湾区部分街道还创新宣传方式,如金花街率先开通了“金花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长者家园”的新浪微博, 让牵挂家中老人的子女可以随时了解父母在长者家园的情况,也搭建了网络平台,及时解答公众对社会工作相关问题的咨询,让市民更了解社会工作、参与社会工作。
荔湾区把全面提高全民社工意识作为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蓬勃发展的一项长期、经常性的工作,促使社工真正地融入社区,用专业的服务方法,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创新的社会服务,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为和谐社区、幸福社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