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广州遇上“互联网+”

13.07.2015  15:13

  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近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明确了11项重点行动和7方面保障支撑措施,提出了发展目标。此举意味着中国全面开启通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

  为什么要“互联网+”的经济?如何推进“互联网+”,如何实现“+”?对广州而言,“互联网+”将在哪些行业悄悄发生,又在哪些地方绽放光彩?“互联网+”带来的行业变革,将如何影响市民的生活?政府在推进“互联网+”时应怎么做到“蹄疾步稳”?针对这些问题,南方日报特邀广东省政府参事陈鸿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研究所所长林平凡、广东晨轲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风险投资人贺宏朝与读者一起探讨。

  缘起“互联网+”,为何而生?

  南方日报:就在3个多月前,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个月来,从部委到地方,从互联网企业到传统企业,加快了行动步伐。为什么国家要力推“互联网+”行动计划?

  陈鸿宇:国家推出“互联网+”最大的背景是我国现在经济发展面临较为严峻的经济下行趋势,需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来构筑一个发展的新模式。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方向及路径。同时,通过“互联网+”,能够平稳、高效的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帮助经济模式转型。

  林平凡:我们国家正处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加快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对整个人类文明和生产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特别是我国,网民数量、持有手机数量已是世界第一。这就要求我们有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发展模式来应对,选择在此刻进入“互联网+”时代,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地位提高,也应该用新的方式和全球进行沟通。互联网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贺宏朝:“互联网+”的推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需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现在传统行业遇到比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制造行业,处在一个通缩、萎靡的状态,这也影响了经济的整体态势。二是国际环境呼唤“互联网+”,据我所知德国推行的“工业4.0”,实际上就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达到产业尤其是工业信息化,也可以说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互联网+”。“互联网+”是未来世界工业革命的趋势,中国各个产业如果不能把握这个趋势,就很有可能落后,而且这种落后是持续性的。

  方向“互联网+”,该怎么加?

  南方日报:《指导意见》更明确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那么,您觉得“互联网+”应该怎么加,怎么融合?

  陈鸿宇:如果认为“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跟某一个我们的具体工作简单拼凑起来,那么这样的看法是过度简化的,甚至是僵化、机械的。

  我们所说的“互联网+”,与我们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思维时代的大背景密不可分。如果你是形而上学的、教条的认为我们某一些具体的经济工作或者是生产、销售的过程简单加上互联网手段,你就会觉得“互联网+”不尽如人意。从《指导意见》中可以看出,“互联网+”的意义非常清晰,它是一个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转型、再造的过程,所以“互联网+”本身并不孤立,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都联系在一起,通过“互联网+”可以让我们的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效率。

  林平凡:“互联网+”不管加上什么产业,形成什么业态,都有两个关键。第一是通过“互联网+”把产业变成新的业态,其实是重新改造市场,形成新的需求,获得竞争优势,这种模式的关键是如何取得新的市场。第二是创造需求和满足需求是很难的,通过新的互联网技术,创造和满足需求来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无论什么产业,都需要进行这样的“互联网+”。

  贺宏朝:我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说应该如何“互联网+”,“互联网+”到什么程度才是成功的。

  一些谋求转型的大企业,它们的企业文化、企业基因很大程度限制了它能否成功的与互联网融合。例如,万达现在打算进军电商,万达作为一个商业地产公司,非常成功,体量做的很大,进军电商的手笔也不凡。但是,它的电商却有很多人不看好。其实?“互联网+”不是单纯的人才、投资问题,而是企业本身现存的运行方式、决策机制都不能和互联网很好的吻合,就算能够招募一批互联网的人才,投下大笔资金,也很难实现“互联网+“的转型。

  相反,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有美的,美的作为传统家电厂商,在互联网浪潮里不是选择自己做,而是和已经有成功经验的互联网企业小米进行深度合作,甚至是通过相互持有股权的方式来进行资源的整合,这样的方式可以预见会是比较成功的。对于较小的企业或者传统企业来说,如果能够不改变原有基础,进行一些互联网方式的整合,这个方向应该能走得通。

  落地广州如何推进“互联网+”

  南方日报:《指导意见》明确了11项重点行动。就广州而言,可以在哪些领域重点发力?在推动“互联网+“的过程中,广州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不足?

  陈鸿宇:首先要明确这11个方面并不是11个产业的概念,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互联网思维,涉及到经济的各个方面、各个产业,不是某个孤立、简单产业的问题。

  就广州而言,以电子商务发展为例,京东、淘宝等企业的大型物流在广州发展得十分不错,这种模式可以称为“互联网+”的第一步,是互联网加上终端产品销售的模式,这种面向老百姓的销售,已经做得很活跃了。

  现在的问题是进一步将这个“互联网+”推广至更多领域,覆盖产业的上下游。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处理中间产品,解决企业采购、供给的问题,这是整体产业链的第二步。第三步是互联网加上金融,之前很多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互联网上融资手段也逐步由B2B转型至B2C,现在又逐渐开展了P2P模式。互联网金融可以以较低廉、较便捷的融资方式来鼓励创业创新,创造条件。第四个是互联网加上技术,现在的技术开发、研发以及专利保护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这是“互联网+”的高级方式,在平台上完成技术研发、技术交易,让智能制造和科技研发在平台上统一起来。如果把上述四个方面整合,“互联网+”终端产品销售,“互联网+”中间产品、“互联网+”金融支持,“互联网+”技术,形成一个全产业链的“互联网+”,对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广州在这个全产业链的构筑上,应该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来进行发展。

  林平凡: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广州重视。第一是金融。广州作为南方最大的国际化都市,与北京、上海相比劣势在哪儿呢?广州既不能成为如北京一样的政治经济中心,又不能成为如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广州只能借助互联网来完成与世界各地金融行业的有效合作。

  第二是创新创业。广州在通过科技创新来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方面还有待加强,但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来实现再造。广州可以发挥现有的软件园、信息基地的优势,推动广州的“互联网+”建设,促进新的产业形成和对传统产业的再造。并且,广州大学云集,可以利用大学生和互联网人才众多的优势,来推动新业态的发展,改变广州的产业结构。

  第三是科研创新。广州是全省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的聚集地,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把科技成果转化入“市”。

  贺宏朝:我个人比较感兴趣且熟悉的是“互联网+”创业创新。广州的创新创业正逐步发展,“互联网+”模式对于创业而言最大的好处是满足两端的需求。比如说,一些创业型企业,有很好的创意,但是移动互联网只能提供通道和入口,如果要落地,就需要通过传统行业来嫁接和融合。例如我们最近孵化的一个移动医疗项目,移动医疗是通过互联网手段把医生等资源进行嫁接,由线下移动到线上,解决原来看病难、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这不仅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更是为创新型项目的落地提供了一个平台。

  对于广州而言,我个人感觉比较突出的优点是广州有很包容的文化氛围,这个和“互联网+”在精神上是契合的。缺点在于互联网人才缺乏。互联网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不需要依托物理上的资源,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才。但是,我观察到这个行业的顶尖人才,主要还是往深圳、北京、上海聚拢。

  南方日报:《指导意见》指出了“互联网+”行动前进路上存在的4大问题,切中要害,亟待解决。您觉得广州市政府在推进“互联网+”落地过程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陈鸿宇:《指导意见》不仅是回应了民间“互联网+”的浪潮,更是对政府提出要求。简单来说,政府需要“搭环境,造平台”,特别是在营造众创空间,组织为民服务,推进普惠金融等方面上要下大功夫。

  同时,政府在推动“互联网+”落地时,也需要创新,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把服务功能放在首位,不是直接由政府来配置资源,而是尽可能调动蕴藏在企业、市场、民间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但也不能忽略政府这双“看得见的手”。在搭建孵化器,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等工作上政府仍然大有作为,可以为各行业提供便利条件与“互联网+”相结合。在政府自身服务上,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建设创新型政府,使得民意沟通更加顺畅,保障服务更加到位。

  林平凡:政府不可能自己做投资,那么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改变环境,引导方向,搭建平台。

  在改变环境上,“互联网+”在与产业结合,改造经济形态的同时,也会形成新的生活模式,也将会给我们的法律、管理模式带来新的问题。“互联网+”在发展中会产生和传统管理模式相冲突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新型打车软件,如Uber、滴滴等。这就是政府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创造了一个“互联网+”的有利环境。

  在引导方向上,广州有什么样的特点,符合什么样的“互联网+”的模式,这些都需要政府组织专家研究,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

  在搭建平台上,比如说跨境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的成果,但是跨境电商的平台仍然缺位,与其相关的行业间的平台也亟待发展。政府需要构建一批公共的“互联网+”平台,引导平台的投资能够到位。

  贺宏朝:从我自己经营企业的角度来说,最希望的是广州市政府能够推动资源整合,打造一个平台对接相关资源。同时,对于好的企业能够给予有针对性的扶持。以孵化器为例,原来的民营企业是自由孵化,这个相对于专业孵化器来说,周期长、效率低。那么政府在扶持的时候,应该对民营孵化器有一定的倾斜。

  体会“互联网+”下的生活方式

  南方日报:“互联网+”将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陈鸿宇:正如我刚才所说,11个领域都有无限的投资机会,只是能不能抓住的问题,机会等着我们的发现,我们必须站在机会的前面,而不是站在“互联网+”的对立面。

  林平凡:投资机会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存在。第一种模式是“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发展平台,在平台化的商业模式里,平台一经形成,不管大小都会形成市场,这样的市场就能够有新的投资机会。第二种模式是“互联网+”和其他产业的结合,很快会形成新的业态,新的业态很快会带来新的投资空间和机会,带来新的商机。第三是“互联网+”在产业相加的同时,也会带动产业链进入到国际市场,在与国际产业链连接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投资机会,比如说跨境电子商务,现在就已经形成了新的投资机会。

  贺宏朝:在我比较熟悉的科技领域,资金肯定会流向智能设备,特别是可穿戴设备这个领域,很多原来需要专业设备来完成的事,现在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如果说前几年互联网是比较好的投资方向的话,现在智能设备无疑是最大的投资“宠儿”。

  南方日报:随着《指导意见》公布,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互联网+”行动落实方案的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您觉得“互联网+”会给市民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陈鸿宇:我们说“互联网+”并不是空中掉下来,也不是外国人的发明,“互联网+”应该是我们老百姓可以亲身感受到的便捷,是实实在在的可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

  现在“互联网+”最切身的体会是通过互联网来购物、获得服务,这个已经初具规模。而未来通过“互联网+”,老百姓可以知道更多的信息,政府信息就会变得更加公开透明,更多的人民群众也可以参与到政府工作监督中来,防止腐败。

  林平凡:“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日常生活中,政府行为和市民生活已有固定的模式。拿交通管理来说,原来交警处理事故,需要按流程走,等待时间长,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时、在线解决问题,省去市民的麻烦。像创业问题,以前创业者要跑工商局、税务局等各个机构去办理手续,“互联网+”可以在网上完成注册手续,节省时间成本、人员成本。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悄悄地却又是真实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贺宏朝:就影响来说最直观感受是生活变得便捷,互联网有一个基础的功能是去中介化,比如说购物,除去了商业门店这个中介,直接在网上购物,那么人群不再需要聚集在购物广场了。再说创业,广州传统的创业是要到某地去开公司、去上班,那么每天早上大量人流往这些地方涌,造成拥堵。如果有了“互联网+”,很多事情都可以线上解决,整个城市或许没有这么拥挤了。引入“互联网+”以后,社会效率会更高,获得的信息也会更加多样、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