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华谈创新:东莞有底气有能力走在全省前列

06.07.2015  10:19

7月1日,徐建华接受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红兵专访 本报记者 郑家雄 摄

工业智能机器人 本报记者 郑志波 摄

东莞时间网讯 依靠“三来一补”起家的东莞,究竟有没有“创新基因”?  东莞的研发投入真如外界所想象中低吗?处在广州和深圳之间的东莞,靠什么去吸引创新人才?东莞提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的底气从何而来?

针对这些疑问,7月1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接受了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红兵,总编辑刘海陵的专访。

徐建华表示,东莞将“扬长补短”,坚持需求导向、人才为先、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的原则,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在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创新引领、创新载体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服务、创新布局优化等方面发力,积极参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底气、有能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谈创新基因:  东莞骨子里有创新基因

一直以来,靠“三来一补”起步、制造业起家的东莞,经常被外界认为在根本上就缺乏创新的动力,没有“创新基因”。

对此疑问,徐建华作了全面回应。他坦言,“三来一补”这种“前店后厂”模式的最大缺陷是总部不在这儿,市场决定权不在这儿,技术研发源泉不在这儿。但这并不能完全说东莞“骨子里没有创新基因”。

“只能说我们的创新基因不是集中表现在科技上,而是表现在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上”,徐建华说,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毗邻港澳、同样处于沿海地区,东莞等一批城市能够发展得更快的原因。他认为,事实上,无论从政策创新、机制体制创新,还是从改革创新等方面来看,东莞都是有较好的创新基因的。

谈优势:  基础和条件好,企业对先进技术需求旺盛

徐建华进一步分析了东莞实施创新驱动的优势和劣势。他认为,在优势方面,东莞具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比如,产业基础雄厚,制造能力强,市场化程度高,产业配套完善;市场主体多,企业对核心先进技术的需求日趋旺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有空间、大有可为。

“特别是近几年,我市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创新团队、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等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科技财政投入、产学研、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建设等工作也形成了不少特色与亮点,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培育了一大批创新主体。因此,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我们完全有基础、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徐建华说。

谈劣势:  路径依赖,科研院所少,人才集聚不如广深

徐建华表示,在看到自身优势的同时,东莞对自身的劣势也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长期依赖传统发展路径导致创新源不足,尤其是企业的创新源不足,企业创新活动没有有效转化为创新成果。比如,东莞的R&D一直在珠三角平均水平之下,甚至一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其中就有创新源不足的因素。像华为、三星等占东莞GDP比重较大的企业,总部在深圳、韩国,这些企业有很大的R&D投入,但并没有反映到东莞的R&D投入上来,做大了分母,却缩小了分子,科技创新有应用,但在数字上没有充分体现。

其次,东莞跟同类型的地区相比,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少、科研基础条件薄弱。虽然目前公办民办的高校不少,但是在理工科上真正能够有所贡献的只有东莞理工学院,本地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是东莞科技创新的一大短板。

第三,东莞处于广深两个“超级大佬”之间的区位劣势。优势体现在靠近广深,能够接受他们很多外溢效应,目前东莞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多就是从深圳转移过来的。但是劣势在于,东莞跟这两个超级城市相比,他们的人才集聚能力、服务保障能力等都大大强于地级市。比如,东莞PE、VC发展较慢,但是业务量并不少,很多都是深圳的金融企业来做,东莞成了他们的市场,他们在促进东莞发展的同时也给东莞本土金融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压力。

徐建华表示,接下来,东莞将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的目标,坚持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为重点,加快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创新资源在东莞集聚、转化和应用,加强对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引进,不断增创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谈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目标高过全省

研发投入占比被认为是制约东莞创新能力的一大短板。不过,东莞计划未来五年R&D目标达到2.9%,超过全省2.8%的目标。这也给外界带来了质疑,东莞制定如此目标的底气何来?

对此,徐建华表示,东莞R&D投入的总体强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对较低,尤其是部分大型外资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中六成以上为外资企业,但有研发投入的企业中外资企业不到50%,外资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不到2%。”

不过,近年来,这一数字不断刷新,R&D经费支出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14年初步统计达133亿元,比2011年增长85.7%,年均增长22.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1年的1.51%快速提升至2.25%。

“2015年-2020年,按照我市R&D经费投入年平均增长15%,GDP年平均增长9%的速度测算,我们提出2020年我市该项指标达到2.9%,比全省目标高0.1个百分点。”徐建华说。

徐建华坦言,东莞虽然有5000多家科技企业,但有R&D投入的企业不到1000家,因此东莞近年来致力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一是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争取到2017年研发机构建设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为此,东莞修改了对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办法,建立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备案登记制度,把建设研发机构作为新引进规模以上工业项目的约束性指标;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市建设区域性研发中心(实验室),提升外资企业本土化创新水平。

二是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奖惩制度。对研发投入较大且占销售收入比例增长较快的企业进行奖励。同时采用倒逼机制,将企业研发投入与申报科技项目以及推荐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挂钩,凡是没有研发投入的企业,一律不给予资助或认定。

三是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以省出台研发准备金优惠政策为契机,建立财政奖补机制,对已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根据实际投入予以普惠性的市财政补贴,同时积极申请省财政补贴,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研发准备金制度。

四是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加强科技、税务、统计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优化实施流程,让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充分享受研发投入税收优惠。

谈专利申请:  发明专利总量并不低

东莞每年有效专利达到5万件,数量非常庞大,占到了全省第三位。但这些专利中外观和实用新型专利占到大头,发明专利占比小。东莞如何实现由“发明大市”向“发明强市”的转变?

“发明专利比例偏低与东莞的产业结构不优和创新能力不强有密切关系”。徐建华说,因为东莞的加工贸易大多是服装、玩具等外观型、实用性产品。但是东莞的发明专利总量并不低,只是占比相对较低。

近年来,随着东莞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发明专利申请力度不断加大,绝对值位居全省前列,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也在逐年提升。2010年至2013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4年名列全省第三,仅次于深圳、广州。2014年为6913件,同比增长7.1%,名列全省第四。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也从2010年的4.5%提高到2014年的24.3%。

2015年以来,东莞发明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1-4月为2696件,同比增长77.8%,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上升为26.9%,占比已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占比”,徐建华表示,一是加强创新科研团队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目前东莞已经引进30个省市创新科研团队,组建24个新型研发机构。接下来,将积极引导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高校科研人员等携带优秀专利技术来莞创新创业,争取至2017年分别达到60个和35家。

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未来三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在智能工业机器人、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可见光通信技术及标准光组件、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3D打印、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力争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

三是提高企业发明专利创造能力。未来三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普惠性支持企业申请发明专利,积极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开展技术合作、进行委托开发、购买专利技术等形式共同开展知识产权创造活动,及时将科研成果、核心技术和名优产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谈创新策略:  “扬长补短”增强吸引力

夹在广深之间,被认为是东莞的最大优势,但也由于地处两个“超级大佬”中间,东莞的科技服务业相对薄弱,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东莞如何破解这一困局?

“地处广深之间,我们主要考虑充分发挥我市制造产业基础强、市场体系健全、商业氛围浓厚等比较优势和综合成本较低的洼地效应,尽量将自身的长处发挥到极限。比如,东莞市场主体多,排全省地级市第一,今年已经达到65万,且以中小企业为主。”徐建华说,这些中小企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旺盛,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容量大,对创新源的吸引力变得更强。东莞市场需求量大,科研成果一旦形成以后,市场化的能力和时效比较好,可以直接作用于企业转让、入股、服务等各个方面。这是目前东莞非常重要的一个优势。

徐建华还认为,相对于广州、深圳而言,东莞在城市的综合生活成本上有优势,特别是毗邻深圳的一些镇街,东莞的生态(森林覆盖率、园林绿化水平、公园湿地)占据优势,且全市商品房均价1万平方米左右,能吸引一些大型企业来投资。

此外,东莞的公共服务水平总体较好,医疗方面构筑起覆盖全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教育方面2012年至今全市教育综合实力排名均居全省前列,今年高考高分考生在全省独占鳌头。另外,据有关统计,去年东莞市图书馆藏书量、借书量、阅读量以及电影票房在全省地级市也是走在前列,信息消费全省稳居第三,仅次于广深。事业的“高地”,成本的“洼地”,这是东莞目前的巨大优势。

“当然,想吸引人和企业,我们也存在一些劣势和短板。比如,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等。”徐建华表示,近年来东莞千方百计地“扬长补短”,“长”的地方努力巩固和提升,“短”的地方虽无法避免,但也在千方百计补长和加强。

早在2012年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精神时,市委就以一号文作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的决定,大力加强“六个东莞”(平安东莞、法治东莞、信用东莞、效率东莞、活力东莞、开放东莞)建设,通过软环境建设增强创新资源要素集聚能力,这些年来也确实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效。

“所以,我们绝对有底气、有能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徐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