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将微书写于陶瓷之上 一个人撑起一项国家非遗

15.01.2018  11:11

  “我是天天在做‘芝麻大的事’。”一见面,王芝文就拿自己的名字打趣道,可就是这“芝麻小事”令他成为陶瓷微书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唯一传承人。

  他独辟蹊径,将传统的微书写于陶瓷之上,不仅创造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创造了一项纪录——在高85厘米、直径29厘米的陶瓷箭筒外壁写下整部35万多字的《三国志》。2016年,他入选“广东文化人物”名人堂。

  日前,在王芝文位于汕头的工作室,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他,听他讲述他的“陶瓷微书人生”。

  王芝文其人

  广东汕头人,1989年毕业于广东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后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设计系学习,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项目陶瓷微书的创造者和唯一传承人。

  1995年以来,其陶瓷微书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金奖三十多项,其代表作陶瓷箭筒《三国志》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其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美国贝克斯菲尔德艺术博物馆、希腊国家博物馆等收藏。

  用微书在陶瓷上作画

  在汕头市衡山路的王芝文陶瓷微书工作室,记者见到了温文尔雅的王芝文。他留着一头富有艺术家气息的微卷中长发,神态潇洒,只是脸颊略显黝黑。“长时间在灯光下创作,脸上的皮肤都是被烤黑的。”王芝文幽默开场。

  说起与陶瓷微书结缘,王芝文称自己“从小就有颗古董的心”。他从小就爱好书法和美术,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对古代经典著作颇有探究的兴趣。后来读了美术专业,上世纪80年代,他毕业后被分配到陶瓷厂负责陶瓷设计。

  微书工艺古已有之,但之前多写于布、绢或纸上,不易保存。能不能将微书写在陶瓷上呢?王芝文这么想着,也就这么试了。很快,他在陶瓷上写的字越来越小,小到别人认不出来,于是很有成就感。这还不够,除了在微书材质上有所创新外,他还在书写风格上独树一帜。“我把微书在陶瓷上写成画,使它既是书法,也是绘画。”王芝文称。

  如今,看王芝文的陶瓷微书作品,远看是一件造型艺术品,近看是一幅画,再拿放大镜细看,才能看出画里是无数的密密麻麻的汉字,可谓集诗、书、画、瓷为一体。多年来,王芝文的这种陶瓷微书作品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它们集合了多种中国元素,深受外国人的喜爱。”王芝文称。

  2014年底,陶瓷微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项国家级非遗的特殊之处在于,王芝文既是它的创造者,也是它唯一的传承人。“一个人撑起一项国家非遗”——业界这样评价王芝文和他的陶瓷微书。

  专辟展室展出残缺之作

  “选择这条路,基本就是与寂寞结缘。”王芝文称,自从开始创作陶瓷微书,他放弃了好多业余爱好,甚至从来没看过一集电视连续剧。

  最初的创作条件非常艰苦,盛夏天气炎热,蚊虫横飞,又没有空调,王芝文一般都是打开门窗赤膊上阵。在陶瓷上写那么小的字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甚至物我两忘,且一写就是好几个小时。“往往结束时才发现,我已被蚊子咬得全身是包。”王芝文说。

  而陶瓷又不同于其他材质,是要经过烧制才能完成的。每一件陶瓷微书作品都需要经过3次烧制,第一次是烧成坯,第二次是上墨后再烧,第三次才是上了颜色后再烧。由于陶瓷烧制有很多不可控性,因此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无数次失败的尝试。

  王芝文告诉记者,上海世博会举办前,他应邀制作一件《三虎图》的陶瓷微书作品在世博会广东馆展出。8个月过去,《三虎图》的前两次烧制都顺利完成,可是就在最后一次烧制时,意外发生了,作品出炉时出现了一条小裂缝。“当时简直是心在滴血!”王芝文说。最后,他只好临时换了另外一件作品去参展。

  如今,这件有裂缝的《三虎图》被摆放在他的工作室一层“”主题展厅里,展厅里除了这件作品,还有其他多件残缺之作。“陶瓷微书作品就是这样,往往花了好几个月做出的东西,就在最后烧制时功亏一篑。”王芝文说,“但也正是因为如此,陶瓷微书作品才会显得弥足珍贵。

  王芝文告诉记者,因为载体特殊,相较于一般纸质的书画作品,陶瓷微书作品则有易保存、可视度高的优点。

  历时7年创作镇馆之宝

  在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内,王芝文轻按开关,两扇木门缓缓打开,镇馆之宝——陶瓷箭筒《三国志》便呈现在眼前。

  这个作品是王芝文历时7年创作完成的。陶瓷箭筒高85厘米高,直径29厘米,王芝文在箭筒的外壁写下整部《三国志》,一共是35万多个繁体字,真真让人“叹微观止”。也因此诞生了一项纪录——在一块指甲盖大的地方,王芝文写下了50个繁体字!

  近年来,王芝文带着他的陶瓷微书作品频频在海内外参展,引来赞叹连连,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等世界级艺术殿堂都曾留下过他的陶瓷微书的倩影。

   王芝文:

  我担心陶瓷微书

  成一个人的艺术

  在王芝文工作室一楼的入门处挂着一块“微书一绝”的书法作品,这是业内专家对他的精湛技艺的肯定。而说起这个“”字,王芝文也说出了他的担忧:“我担心陶瓷微书成为一个人的艺术。

  王芝文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王芝文说,从艺30年,他总结出要想做好陶瓷微书的七大要素,并认为缺一不可:一是身体条件,视力、体质都要过硬;二是心理素质,信心、毅力至关重要;三是书法功底,写出的字要有血有肉有灵魂;四是美术基础,要有扎实的色彩知识、灵活的构图技巧;五是古文素养,只有爱读古诗词,写起来才有感觉;六是陶瓷知识,要谙熟原料配方、烧窑过程等;七是综合因素,准备工作、工具选择等也很关键。

  他说,陶瓷微书的“”也在于对从艺者的要求之高,也正是因为有如此高的门槛,所以才使不少学徒知难而退。他告诉记者,其实对陶瓷微书感兴趣、想学的人不少,但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在他所有的学徒中,目前仍没有一人能出师。“要一个人踏踏实实静下心来钻研微书,太难了。”王芝文坦言。

  他说,做陶瓷微书也是在“吃青春饭”,年纪越大,创作的精力就越弱。而如果未能找到更多传承者,这项国家级非遗就将有失传的可能。如今,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传播这项技艺上,他的作品也不断走出广东,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各大展馆展出。目前除汕头外,他还在北京、东莞建起了王芝文陶瓷微书陈列室,他希望能将陶瓷微书这一艺术瑰宝传播到更多的地方,能有更多的人将这门技艺继承并发扬光大。(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