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有风险交友需谨慎
【本周话题】
●实习记者 李跃 通讯员 李慧
日前,本报民生栏目刊登《他们是“微信好友”?》,三则案例中的主人公都是通过微信的交友功能“找朋友”,没想到却引来了盗贼、色狼、传销者,不仅损失财物,还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甚至失去生命。微信时代,为我们增加了交友途径,扩大了交友范围,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然而,它无限制的交友方式、虚拟的交往模式,也让一些缺乏社会经验、容易轻信他人的市民落入“有心人”的陷阱。微信普及生活的年代,我们该如何有效避免在微信上交到“损友”,网友和市民普遍认为,在使用过程中,加强自身风险意识、提高个人防范是封堵不法者“侵袭”的法宝,实施微信平台监控和加强监管执法只能是辅助工具。
网友观点
@ 刘达标:作为“信友”,不要暴露过多个人信息和财富信息,在未摸清对方真实身份前,切勿轻易独自约见聊友,真要见面,地点宜选公共场合,最好有好友陪同,不喝酒和饮料。期间,注意“察言观色”,若对方提出非分要求时,要婉拒并适时离开,亦可利用通讯工具在危机关头迅速报警求救。同时要加强管控,增设个人实名认证信息等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实时监控平台,加强微信账号管理,莫让微信变“危信”。
@ 力克:微信交友只是信息时代又一种便捷的交友方式,与“损友”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不注意防范,任何一种交友方式都有可能交到“损友”,都有可能带来伤害。要是觉得网络是虚拟的、不安全的,尽可以让“网友”留在网上。至于“损友”,“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提高个人防范”是最好的“保护罩”。
@ 王广平:作为用户,除了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见面要管好自己的财物,加强对微信的管理等手段外,我觉得,对微信软件功能的熟悉程度也能成为防范“损友”的一种前置手段。如果用户对微信软件的相关功能,比如设置对用户隐私的保护等等,做到提前设置,保护隐私,就可以趋利避害。
@ 诗情亮意:我们在使用微信尤其是使用它作为交友工具时,一定要多加谨慎,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更不要随便和陌生人外出见面。在微信聊天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自身隐私,不能随便透露家庭地址、工作地址等隐私信息。另外公安和通讯部门要加强对市民使用微信的科学引导,完善微信监管长效机制。
微信交友有正反面作用
何谓微信?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项业务,不仅同电话、短信息一样,可作为日常沟通的渠道,还可成为新型的社交工具和管理工具。它简易操作,使用手机软件下载便可使用。具有语言和视频功能,可使用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沟通方式,满足不同人群的沟通需求;而且它可与QQ好友、腾讯微博、手机通讯录捆绑,实现资料讯息共享;与此同时,还有“摇一摇”和“漂流瓶”等增加交友渠道的功能。
据了解,我国微信现已突破4亿用户。然而,微时代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容易让一些缺乏社会经验、轻信他人的市民落入“有心人”圈套。面对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微信工具,80后小罗告诉记者,玩微信交友需谨慎,在鱼龙混杂的微时代要懂得分辨是非、对错,不能盲目跟风追从。他认为微信交友是个很不错的交际方式,“我从微信交友功能那认识了很多朋友,经常一起出来打球、骑自行车锻炼身体。”而对微信“不太感冒”的90后小钟却不这么认为,“听了太多身边朋友玩微信上当受骗的事,我都不敢玩了,资料很容易被泄露。”小钟说,因为周边的朋友多是90后,社会经验少,聊了几次就把对方当朋友了,很容易被骗,如果能出台《微信法》或加强管理,自己就能放心地使用微信,也能更好地防范不法分子“钻空子”。
对此,广东汉诚律师事务所朱榕基律师表示,微信只是给用户增加了一个渠道去扩大交际圈。微信交友有正反面作用,虽然很多人在其中受害,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因微信交友而受益。目前暂时还没有法律能细致到微信管理。因而,积累生活阅历,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是避免交到“损友”的最好办法。对涉及到钱财、自身安全的不要轻易相信,特别需要对陌生朋友留个心眼,给自己编织一个“防盗网”。
微信交友防“损”有妙招
如何防范微信好友变 “损友”,市公安局官方微信“平安梅州”管理员李警官给市民提出了防“损”小妙招:账号信息勿涉及、财产往来核真伪。在与微信好友聊天时,不提及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当内容涉及钱财时,应通过语音、视频等多种手段仔细核实对方的身份;个人信息慎公开、隐私设置要合理,结交好友时,可通过微信的隐私设置来防止个人信息公开。在隐私设置里关闭推荐和搜索功能,设置只能通过微信号找到自己,开启“加我为好友时需要验证”则可避免不必要的骚扰,在“朋友圈”中把微信好友适当分组,带有私密性质的照片只在亲近的好友组中分享,避免让陌生人掌握你的生活细节;约见“好友”需小心,场地选择要谨慎,约见地点应选择公共场所,并有亲友相伴随行,相互有个照应。攀谈中,应避免泄露个人或家庭的财产状况,切忌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