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顺丰快递小哥:今年春节,我们比双11还忙

22.02.2020  09:14

大洋网讯 最近这一个月,他们争分夺秒,大年三十吃碗泡面应付了事;为确保物资尽快到达,他们忙到凌晨1点半,做到当天快递当天送出;为尽快派完件,他们还让妻子、丈母娘来帮忙……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快递小哥除了配送生活用品,还承担防疫物资的运输,春节期间的快递量蹭蹭往上涨。

今年春节,我们可是比双11期间还要忙!”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广州顺丰洛溪经营分部的90后快递小哥赵洋洋这样形容过年时的工作状态,他每天6点出门、6点半开始投入工作,忙完已是晚上十一二点,有时候一天才吃一顿饭。

初七晚上,工作到凌晨1点半的5个快递小哥(受访者供图)。

强度大:派送区域比平时多5倍

从快递量来说,洛溪经营分部位居全市顺丰网点的前30名。这个网点每天有1.8万件快递,其中收件1.1万件,派件7000件,共有106名快递小哥。“过年期间,我们网点有35人值班,其中好几位是主动申请值班的。”该网点负责人赵伟洪告诉记者。

谁都没有想到,今年春节快递业会如此繁忙。以洛溪分部为例,在年三十至初二期间,至少将20吨的口罩和救援药品从洛溪发往全国各地,特别是武汉地区。

这期间,共有400-500个爱心人士前来网点寄口罩等物资。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超百人寄快递,排队一二十人是常态。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有个爱心人士一次性捐了8000个口罩,共几十箱的快递。”赵洋洋表示,每个人都在为抗击疫情出力,他们保证物资尽快送到一线,就是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么,这个春节期间,快递小哥到底有多忙?“以前过年值班都很轻松,每天收几十件,而今年,我收的快递量跟双11收的数量一样,派件约150件,收件约200件。”赵洋洋说,虽然快递的数量一样,但他们比双11期间更忙、更辛苦。

首先,我们每个人的派送区域更大,比平时多了5倍。这么大的区域,平时可是十几个人一起派送。我就只好白天早点来,缩短午饭时间以及晚点下班回家。

其次,吃饭也是一大难题。“由于周边的餐饮店都关门,我们只好去超市采购一些泡面、饼干等可快速解决的食物。还记得大年三十那晚,我就是吃了碗泡面应付,然后就接着干活去了。”赵洋洋告诉记者,让他暖心的是,有顾客看到他们太忙了,得知忙到中午的他还未吃早餐,主动去超市给他买了烤鸭等熟食。

这是快递小哥樊聪的老婆,春节期间,她也来到网点帮忙。

时效快:无论多忙 当天快递当天派送

疫情期间,公司除了做好员工的防疫要求外,还要保障社会应急物资的配送,以及应对各种突发物资的配送,压力有点大。”赵伟洪告诉记者。

大年初七晚上,那次突发物资的运输让赵伟洪等5个快递小哥记忆深刻,这5个人中就有主动申请加班的95后快递小哥贾飞跃。

当日下午4点多,我收到省消防总队有关负责人的消息,说是要连夜发走一批2.5吨消毒杀菌剂和口罩。我马上跟领导反馈,不到两个小时,我们联系了车并将这批货送至网点。”贾飞跃回忆说,这批货可是满满的80箱,五六百瓶消毒杀菌剂,他得一个个打包装好,并要当晚寄出去。令他感动的是,忙完手里活的其他同事主动帮忙,大家一起打包并将物资装上飞机,那会已经是凌晨1点半了。

其实运输突发物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尤其是在春节期间,人力物力紧缺的时候。“其实,每天最晚发送中转中心的货物时间是晚上11点,而这次是凌晨1点半才装上车,这意味着每个配送环节我都得提前协调好,确保这批货能赶上最早的一班飞机。”负责人赵伟洪告诉记者,凌晨两点半,这批货到了中转中心,然后5点多上了飞机。“虽然后面这些事情,我都提前安排好了,不用直接参与,但是只有等这批货上了飞机,我才好安心睡觉。

疫情期间,国内主要快递企业纷纷加入防疫物资的运输中来。口罩、防护服、护目镜、药品、消毒液、病毒测试剂、医疗器械……国家邮政局公布,截至2月19日,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承运、寄递疫情防控物资累计10552吨、包裹4751万件,发运车辆3331辆次,货运航班120架次。

家属助力:老婆岳母也来收派快递

20日下午4时,一辆刚从外面派送回来的新能源车停在网点门口,记者看到车上的副驾位置坐着一个女士。“这是我们快递小哥樊聪的老婆,过年期间,她过来帮忙。”赵伟洪告诉记者。

过年期间,我看他太忙了,每天早出晚归。就寻思着,我在家闲着没事,就来打打下手,让他能轻松点。”姚女士说,她从一点一滴学起,现在学会了用终端扫描快件和快件简单入库等操作。“如果我老公上楼搬货,那我就在楼下看守快件;如果他将快件搬下来,提得动的话,我就马上将其放至车里;如果太重的话,我还可以搭把手,跟他一起提。

一起上班之后,她真切体会到老公的不容易,“过年的时候,他太忙了。为了减少他的工作量,我还叫上我妈过来帮忙。今年春节,我们家过得挺特别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网点度过。这其实是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毕竟有了‘大家’才能有我们的‘小家’。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露(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