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信息社”有助打通 “互联网+”最后一公里

19.10.2015  13:11

  ■邱发平

  本报报道,日前,梅县区召开信息进村入户动员工作会议,实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部署全区建设100个“惠农信息社”。该区也是我市目前首个整区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的试点县。

  互联网时代,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其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据、信息更成为一种经济重要驱动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是助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信息的相对闭塞、不对称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基于此,将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延伸到乡村和农户,补齐信息“短板”,让农村经济搭上信息化快车,助力“互联网+”落地广袤乡村,对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梅县区作为我市首个整区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的试点县级单位,部署建设100个“惠农信息社”,可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谋求大数据、大联网布局上颇有见地。我市作为山区市,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质农产品。近年来一些电商企业进驻“挖潜”对促进城乡双向流通、撬动农村大市场、改变农民生产生活起到很好的作用。由于农村居住的分散性,交通物流的不便,再加上电商自身的实力,他们的辐射也只能到县一级,从县到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难以解决。如果“惠农信息社”下沉到村,与之有效连接成一张网,信息及时互通共享,就能让“互联网+”经济形态更能得到有效的覆盖,开辟农村创业、致富更广阔的天地。

  “惠农信息社”作为信息进村入户的载体,不仅包括电子商务,还承担着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由此可想,信息进村入户将为拓展农村市场、创新农村服务管理模式、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多大的惊喜。

  当然,要实现信息进村入户“政府得民心、企业有钱赚、农民享实惠”的多赢局面,首先必须做好试点各项工作。可以通过“政企社共建”的方式,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倡导向社会购买信息服务,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各方协同参与,共同打造好农村信息服务链,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