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五位一体”绿色跨越扎实推进生态建设

12.08.2017  11:11

拥有独特生态的大亚湾红树林湿地公园。 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惠州,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今年 “五一”小长假,我市接待游客238.63万人次。来自河北的王子悦到惠州的第一天,就在朋友圈晒旅游感受。

  惠州有大石化大工业,又有良好的自然禀赋。在各大城市都注重绿色发展的当下,惠州如何在生态建设中脱颖而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绿色跨越,全面开展生态创建,扎实推进生态建设,产生了独特的 “生态生产力”,推动惠州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加快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河涌整治“生产力”让城市“身呼吸

  在惠州,流传着一则“龙须沟”蝶变“金山河”的佳话:一条过去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长约10公里的臭水沟,经过10个月全面整治,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路通、景美、人悦”,直接惠及沿岸10多万居民,获住建部颁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金山河综合整治工程只是惠州整治河涌的一个缩影,也吹响了惠州全面整治河涌的号角。

  截至目前,市区已完成金山河、青年河的综合整治;正在实施望江沥、洛塘渠、新开河、大湖溪沥、莲塘布河、河桥水、冷水坑等7条河涌综合整治;陈塘河、小金河等6条河涌正加快完善前期工作并将尽快动工建设。

  河流犹如一个地方的血管动脉。惠州的河涌整治工作可谓 “大手笔”:计划投入100亿元整治市区15条河涌;投入100亿元推动淡水河、潼湖流域污染整治;投入100亿元整治乡镇河涌。目前,“三个百亿”的整治任务正按计划推进,部分河涌黑臭现象基本消除,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为保护母亲河东江及其重要支流西枝江,2015年5月开始拥有地方立法权的惠州,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就是 《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用法治红线守住生态底线。

  “绿色财富”成为一股磅礴的“绿色力量”:仲恺高新区良好生态助力当地创新发展,引进了信利等项目,形成“4 2”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大亚湾畔,碧海蓝天常伴,中海油惠州石化炼油二期项目加紧建设,世界级生态型石化基地雏形已现;龙门和博罗分别是知名矿泉水品牌达能益力和景田百岁山的重要取水点……

  强健的血脉跳动,正让惠州的生态环境“活起来”:去年9月份发布的中国社科院《生态城市绿皮书》显示,惠州的城市健康等级在全国284个城市中排名第5。今年4月发布的广东“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2016—2017年度优秀案例中,惠州水环境生态治理体系案例入选。

   蓝天白云“生产力”让市民“深呼吸

  几天前,一场阵雨之后,惠城区上空蓝天白云美得让人陶醉。如此美景在一些城市或许很少见,但在惠州人看来,已经司空见惯。

  对爱护环境就像呵护自己眼睛一样的惠州来说,这些蓝天白云是向市民交出的满意答卷:今年上半年,我市空气优良率96.1%,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第5,珠三角第2。

  这份答卷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一场与环境污染对抗的“蓝天行动”获得的胜利果实。

  “蓝天行动”的“主角”包括:狠抓工地扬尘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露天焚烧管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管、工业废气治理,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监测监控体系……

  通过一些硬措施,我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2013年实施新标准以来,PM10、PM2.5等重点污染物指标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稳步提升,连续两年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第3、珠三角第1。

  惠州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产业高端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近年来,惠州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实施集中供热,全面实施火电厂、水泥厂、工业锅炉等工业污染源烟粉尘治理、高效脱硫除尘、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烟气脱硝改造,工业废气治理成效显著。如国华电厂2台燃煤机组及平海电厂1台机组完成近零排放改造。全市8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脱硝设施。中海炼油和中海壳牌等8家石油化工企业全面实施泄露检测与维修技术(LDAR)。太平货柜和新华昌两家集装箱制造企业喷涂工序完成水性漆改造。

  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有民生温度,更有经济效益,正在催生诸多绿色产业。在惠州,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天然气发电等产生的洁净电力被输送到千家万户;石化企业废气回收提纯生产的食品级二氧化碳,已广泛应用于碳酸饮料、食品加工和保鲜、舞台喷雾等领域。

   绿地公园“生产力”让城市“森呼吸

  早上到公园晨练,下午到公园消遣,晚上到公园散步,“逛公园”已成为惠州市民的一项重要休闲活动。类似的绿色生态“福利”,惠州市民获得不少。

  人称种树是 “种银行”。2015年,“美丽乡村·绿满家园”行动在惠州拉开大幕。2016年,这场行动继续向纵深推进,建成了一批环村绿化带,高标准建设森林村庄171个。

  新一轮绿化惠州大行动成效明显:2012年以来,新增生态景观林带864.44公里、森林碳汇造林53.05万亩,新建湿地公园6个、森林公园45个,森林覆盖率由59.8%提高到62.42%。

  我市通过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打造了“绿谷”、养护了“绿肺”、强壮了“绿肾”、贯通了“绿脉”,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生态屏障。

  让我们来看看这道屏障都有些啥:三座名山打造成了“生态绿谷”“森林氧吧”;每年新建一批森林公园和城市园林,努力实现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高标准推进潼湖湿地公园、惠州海洋生态公园、考洲洋海洋生态公园建设;对两江四岸进行林相改造提升,完成10余条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满城绿色把惠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渲染得更为厚重,把国家森林城市这个招牌擦得更亮。

  有游客感慨,惠州就是绿色的代言人。这话一点不假:去年底发布的《广东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研究报告》显示,惠州以837分位居全省首位,成为广东绿色发展指数最高的城市。本报记者黄晓娜

编辑: 谢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