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建设高铁空港大市 剑指现代区域枢纽
走进惠州机场,只见飞机不时起落。这个毗邻广深的支线机场,复航仅两年旅客吞吐总量近百万人次。背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爆棚”的人流、物流让其很快突破设计容量,在11条航线基础上,本月起又将新增往返南京、贵阳两条航线,二期改扩建也在紧锣密鼓谋划,瞄准珠三角千万级新干线机场。
从“高铁时代”到“航空时代”,再到“城轨时代”,位于珠三角连接粤东粤北咽喉位置的惠州,只用了4年便实现大交通“三连跳”,还将进入“地铁时代”。去年11月,惠州市提出了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1+5”的城市发展新目标定位,“打造更具综合实力的区域枢纽”正是5个子定位之一。放眼今天的惠州,“两港”(海港、空港)和“三网”(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宽带通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现代交通越来越低碳、高效。在珠江东岸,一座珠三角辐射带动环珠三角的全省重要枢纽城市加速崛起。“一条轨道线就是一条经济带,一座车站就是一座新城。”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表示。“十三五”是惠州的发展黄金期,将促进“两港三网”建设全面提速,海陆空立体化交通体系更趋完善,使区域性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撰文:周欢 管春枫 摄影 王建桥
更现代的交通网
3线9站迈向高铁枢纽 谋划千万级航空大港
忙碌的厦深高铁惠州南站,列车川流不息,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快节奏和现代感。1月起,捷运化城际列车的开通让高铁“公交化”,深惠“双城记”变“同城化”。未来,惠州人还可在“家门口”坐高铁、坐飞机看世界,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一个地级市拥有“3线9站”的高铁布局,这在我国高铁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令人惊叹。随着赣深高铁去年底开工、广汕高铁即将启建,并在惠州市区交汇形成枢纽站,惠州将华丽转身,迈向全国“高铁大市”。
预计2020年前后,惠州将在大珠三角划出一个“半小时高铁圈”——半小时可达广州、深圳、东莞、河源、汕尾乃至香港等6个周边城市;若把时间延至2-3小时,则可辐射广西、江西、福建等地。届时,惠州作为广东甚至华南的区域枢纽地位势必更突出。
早在2015年,惠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出台的市级低碳生态规划就明确,构建低碳交通体系,以大运量、低耗能的轨道交通建设,引领城市集约化、组团式的发展。
用“轨道”将惠州“一市六组团”与周边城市“串”起来的,除了“争流”的3条高铁,还有莞惠城际、深惠城际、惠州地铁1号线及深圳地铁14号线延长线等。
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惠州打造更具综合实力的区域枢纽,充分考虑到了作为珠三角东岸城市重要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贴合自身发展实际。
如今,惠州正引导资金更多投向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领域,强化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电信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两港三网”便是集中缩影。
惠州港加快建综合保税区,冲刺亿吨大港;“七横五纵一联”高速公路网逐渐形成,通车里程居全省前列;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速,4G将全覆盖,迈向“无线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去年,惠州投入154亿元推进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
眼下,惠州正谋划机场二期和空港经济区,努力打造珠三角千万级新干线机场。一座集航空口岸、航空保税园区等于一体的航空大港渐行渐近。
更开放的桥头堡
实施海绵行动 “强筋壮骨”同时发挥辐射作用
摊开广东地图可以看到,惠州正处于由深莞惠和河源、汕尾5市组成的深莞惠经济圈(3+2)的地理中心位置。而且,惠州土地面积占珠三角地区的21%,开发强度却仅约10%。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陈璟认为,惠州的土地资源充足,发展空间非常大,通过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可形成珠三角与粤东、粤北内联外通的“走廊”格局。
在我省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惠州创新实施“海绵行动”,推进28项重点工作,发挥海绵“吸纳、挤出”双重功能。一方面吸纳深圳等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力、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外溢,加快惠州发展;另一方面,当好珠三角辐射带动粤东西北的“桥头堡”,与河源、汕尾开展产业共建,实现共同发展,助力深莞惠经济圈(3+2)和大珠三角经济区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将打通与深圳、东莞、汕尾和河源之间的34条快速通道。惠州学院珠三角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胡瑞卿教授说,惠州与周边地区陆海空交通对接,不单可方便市内和粤东粤北居民,还可发挥“海绵”作用。
“惠州是承接珠江口东岸产业转移、辐射粤东的第一站,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明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专家胡振宇认为,惠州形成水陆交汇、内外互补较为发达的交通格局,将有力支撑外向型经济发展和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建设。结合“一带一路”,惠州可创建我国南部蓝色经济带海洋强市,打造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
借力陆海空大交通,惠州正连接世界,快速接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
从开展“惠货全球行”,到建设世界级生态型石化产业基地;从布局全球孵化网络,到以自贸区标准规划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区……
以开放合作倒逼提升绿色化,惠州这个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成员,在渐次打开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现代活力倍增、综合实力更强。
更绿色的新动能
百里滨海及高铁两大产业带
可望激活万亿产业集群
夕阳西下,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惠州潼湖湿地鹭鸟纷飞。恰在这绿水青山背后,聚合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的澎湃“创流”,顺着“轨道”汹涌而来,“广东硅谷”逐渐崛起。
从全球IT巨头思科打造惠州潼湖科学城、碧桂园创新小镇入驻,到中科院“两所两装置”落户,剑指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重要支撑;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夏佳文等领军人才落户,到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计划在惠设立海外最大的研发中心……
现在,惠州正成华南创新创业热土。从外地转战惠州,博磊达新能源科技公司总经理王燕说,惠州生态环境很好,经营成本较低,人才、就业、教育等配套政策措施越来越完善。
“尽管收到很多地方的邀约,我们对惠州兴趣浓厚。”IMEC总裁卢克表示,惠州具有区位、环境、效率、政策等优势。
正是在新一轮创新大战与区域竞合中,一个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智造高地”冉冉升起。
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位居全省第五的惠州,去年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9.3%和42.4%,达全省先进水平,越来越绿色化、高端化;2013—2016年,招商选资签约项目2647宗,计划总投资6839.77亿元。“六区联动”之下,区域协调发展也竞相释放新动能,惠州所有县区人均GDP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月初,惠州市市长麦教猛在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百里滨海现代产业带、百里高铁创新产业带,建设千里轨道交通,发展万亿产业集群……
惠州这个南海之滨的门户重镇,在面南向海中拥抱八方,去年滨海接待国内外游客1441万人次,百里滨海旅游休闲长廊雏形初现,临海石化及港口物流基地日益壮大。
展望未来,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四大航母”为代表的“2+2+N”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将助惠州迈入“5000亿俱乐部”,成为大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而这一区域枢纽,也将在“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中扮演更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