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海域再现赤潮 面积为十多年来最大
南都讯 记者黄海林 通讯员惠海宣 继2月18日至29日发生在红海湾和平海湾的赤潮消退后,近日惠州大亚湾、红海湾、平海湾又发生第二波赤潮。昨日,惠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称,此次赤潮分布范围之广、情况之反复在历史上比较少见。据通报,这是惠州海域近年来发生面积最大的赤潮,由红色赤潮藻、中肋骨条藻、夜光藻交替或共同引发,三种藻类均无毒,暂未发现水质异常。截至昨日,赤潮主要分布于红海湾孖洲北至北南墩东,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
面积最大达150平方公里
据惠州市海洋与渔业局通报,本次赤潮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月18日至29日,发生在红海湾考洲洋出口至东山海,平海湾至狮子岛海域。赤潮优势种为红色赤潮藻。赤潮面积从2月18日的0 。5平方公里发展到2月24日的150平方公里(含汕尾海域),惠州立即启动惠州市赤潮灾害Ⅱ级(较重)应急响应,一日二监测。2月26日赤潮面积达到140平方公里(不含汕尾海域),2月29日完全消退。
第二阶段则从3月4日至今。3月4日大亚湾发生由红色赤潮藻引发的赤潮,惠州再次启动赤潮灾害III级(一般)应急响应。3月5日,平海湾和红海湾再次发生由红色赤潮藻引发的赤潮。3月27日,红海湾监测到新的赤潮藻种——— 中肋骨条藻。4月1日,平海湾监测到另一种新的赤潮藻种———夜光藻。本阶段赤潮由红色赤潮藻、中肋骨条藻、夜光藻交替或共同引起,三种藻类均为无毒藻种,是我市海域常见赤潮藻种。
“此次赤潮较大,是10多年来面积最大的。”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4年惠东发生过一次面积较大赤潮,后来发生过的赤潮面积几乎都在几平方公里以内,只有2014年曾达到80平方公里。
未接到生物异常死亡报告
“在启动赤潮应急响应后,我们持续跟踪监测水质,每天均派出人员进行检测,暂未发现海水出现异常。”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昨日介绍,从2月18日至今连续监测结果显示,所有站位海水常规水质指标检测结果无异常。无机氮、无机磷指标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虽然此次赤潮发生面积是10多年来最大,但并不算是很严重的赤潮。”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称,据调查,赤潮对渔业生产没有造成影响,也未收到渔业生产异常情况及相关鱼类死亡报告,渔业生产情况正常,省、市、县监测机构未收到赤潮带附近海域出现海洋生物异常死亡的报告。
专家说法
赤潮与气候有关
不一定缘起惠州
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赤潮专家组委员、暨南大学赤潮与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吕颂辉教授表示,由于海水的流动性强,惠州及周边海域发生赤潮,也不能代表就是当地环境所直接引起。此次赤潮三种藻类均为广东海域常见赤潮藻,季节和气温等因素变化都有可能引发赤潮,具体发生原因暂时未明。
“赤潮的发生与气候有明显的关系。”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副主任、赤潮研究专家周凯表示,从近十多年的数据来看,气候异常的年份,一般赤潮发生次数就比较多。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的气候异常明显,此次赤潮的发生或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张亮表示,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属无毒藻,不会对海洋环境及生物造成明显危害,群众不必惊慌。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