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老中医】“不喜欢出名”的刘英杰
■医路巡礼
提及多年来的从医感受,刘英杰笑称自己“只是名基层医生,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而已”。其实,这位74岁的老者至今已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早在1993年就被省政府授予了“广东省名中医”的称号。
他眉目轻垂,一举一动慈祥而谦和,给人一种风轻云淡的感觉。他当过市中医医院院长,做过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在他手中治愈的人不知有多少,但他却更喜欢在行医之余漫步、饮茶,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儿时亲历病痛让他决意学医,在这条漫漫长路上,随和恬淡的性子使他能够沿途采撷精华,广涉各种病症;而经历了沿途无限风光之后,这位老者同样睿智地享受起恰与中医养生之道相契的恬静生活。
病痛接踵袭家庭 少年决意做医生
1940年,刘英杰出生在香港。第二年,日本军队便占领了香港。物资紧缺、生活困苦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
那时刘英杰还小,战争并未在他的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记。在他的记忆中,童年大体上是涉水爬山,上树摘果,与周围的孩子们嬉戏玩耍,充满自由不羁的乐趣。
然而,随着刘英杰熟谙世事,连绵而至的病痛不断侵袭着他的家庭。他的母亲和姐姐先后患上了伤寒,刘英杰自己也因病住进了玛丽医院。在诊断为流脑后,刘英杰又被转入法国医院,这段住院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空气中弥散着药品的味道,旁边的病床住了人又空了,有时医护人员忙碌地抢救,溅出的鲜血与伤逝的场面令人目不敢视;有时病人痛苦难忍,凄厉的喊叫与不绝的呻吟令人耳不忍闻。幼小的刘英杰心里害怕,偶尔忍不住哭了起来。幸好管床的护士很心疼他,常常温言絮语地鼓励他。
病慢慢好起来了,刘英杰也渐渐长大了,住院的情景被时间冲淡,在他心头留下的不再是恐惧,而是一种无力的感觉;后来,他的父亲又患上了肺结核。回想这个家庭一路所遭遇的病痛,刘英杰心中第一次有了“如果做一名医生就好了”的想法。
1953年,刘英杰小学毕业,转到广州市培英中学继续读书,1948年创刊的《大众医学》成了他中学时很喜爱的读物,“做一名医生,当面对病痛时再也不要无能为力”的想法在他的心头悄然发酵。
1959年高中毕业后,老师问他报考哪里,他脱口就说要去学医。老师闻言一愣——他并没有想到这个平日里学习努力、诗词歌赋张口就来的孩子竟然怀着这样的决意。不过,像刘英杰的父母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长辈一样,老师并没有干预他的选择。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