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中大近百年风云?到校史馆来!
大洋网讯 昨日,中山大学校史陈列馆在南校园格兰堂举行开馆仪式。中山大学校史陈列馆共分为“中山手创”“人民中大”“勇立潮头”“奋进一流”四个部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生动呈现了中山大学近百年的历史。据悉,中山大学校史陈列馆将对全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开放。
校内专家系统梳理中大校史脉络
罗俊校长代表学校对校史陈列馆的开馆表示热烈祝贺,对所有为校史陈列馆建设作出贡献的师生、校友表示诚挚的感谢。他指出,这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品位、有追求、有希望的校史陈列,校史展示中大的历史传统,蕴含中大的文化精神,更加重要的是激发我们以历史的智慧和担当奋进未来。
中大校史陈列馆从开始筹建以来,受到了校内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在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徐俊忠的带领下,校内专家组成展陈大纲撰写小组,系统梳理了中大从建校至今的历史脉络。党委宣传部、档案馆、图书馆等部门积极配合,广泛开展校史实物整理、征集工作;各界校友踊跃捐赠,从2019年发布校史实物征集启事以来,收到校史实物线索22条,实物366种420件。
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徐俊忠首先代表校史陈列编写组发言。他表示,编写组希望通过建设性的历史叙述,让校史成为致敬英雄、感恩前人、吸取智慧、陶冶情操的圣地,成为连接师生与广大校友的纽带。他希望观者能用心去感受中大历史的温度,找到自己认为有趣的故事,激发情感的交响,能够把握中山大学历史与国家、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脉动,更好地理解中山大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981级数力系林奕聪得知中山大学正在征集校史陈列馆校史资料与实物,二话没说就拨通了征集启事上的联系电话。“保存下来的这些东西,对我来说的确有纪念价值。但我一直觉得,它们应该有更好的去处。”他捐赠的装满两个箱子的331件文献,包含林奕聪的学生证、笔记本、课堂讲义、准考证和试卷,还有81级数学与力学系同学本科毕业的去向表。其中的不少纸页已经老化,幸得林奕聪的妥善保管,这些历经三十余年时间洗礼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辨。几本“五羊牌”的笔记本,封面的图样仍然鲜亮多彩。他呼吁广大校友关心学校建设,为母校的发展做贡献。
校史陈列馆馆长徐俊忠介绍展品。
中山大学校史陈列馆
“中山手创”
(1924-1949)
呈现了从创校到新中国成立的二十五年里,历经创校、扩校、迁校、护校的艰辛,却始终怀抱着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与进步。
“人民中大”
(1949-1977)
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山大学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响应国家工业化发展以及人民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诸方面的迫切需求,与国家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
“勇立潮头”
(1977-2012)
描绘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学校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办学空间的拓展和学科结构的重新布局,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条件全面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能力跃上新的高度。
“奋进一流”
(2012-至今)
凸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大学迈进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不断完善与提升办学治校理念,全面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改革发展,明确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努力迈进世界一流。
中大简史
1924年2月4日
国立广东大学由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而成。
1924年11月11日(原校庆日)
国立广东大学举行隆重的成立典礼,地址在广州市文明路(今鲁迅纪念馆)。孙中山特地手书《中庸》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为成立训词。
1926年
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29年
建成中国高校最早的天文台。
1933年3月
中山大学石牌新校区动工。
1935年4月
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第一批设立研究院。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
日寇有针对性轰炸中大校园,广州沦陷,国难校难重叠,被迫迁移,一迁云南澄江,二迁粤北坪石,三迁粤东梅县连县。但在战火中坚持办学,弦歌不辍,坚信必胜,最终重返广州。
1953年10月21日
中山大学从广州东郊石牌迁入广州南郊康乐村原岭南大学校址。
1976年
校内共设有110个实验室和20个研究机构,包括高分子研究室、引力波探测小组等,全校共承担270多项科研任务,大多与国防、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密切相关,有力地服务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世纪之交
中山大学开启我国高校“省部共建”模式,顺利入选“211工程”高校。
21世纪
学校入选“985”建设行列;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建设珠海校区,率先探索异地办学;建设广州大学城东校区,形成多校区布局;省部继续共建中山大学,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基础得以夯实。定位国内大学第一方阵、世界第一流大学前列“两个第一”战略目标;明确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静 通讯员漆小平、陈诗诗、晁炎、王凯蕾、刘艳玲、李劲峰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