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探寻消雾除霾之道 呼风唤雨并非随心所欲

21.01.2015  19:41

 

CFP

  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每年人工可增加降水600亿立方米以上,人工防雹保护面积增至54万平方千米以上,并且将在人工消减雾、霾试验方面开展研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气象局近日联合印发的《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对未来以人工方式诱导天气向预期方向发展的目标,作了以上表述。未来,我国将在人工改善天气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呢?

   人工增雨量将增加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在适当条件下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干预,从而实现人工增雨、雪,防雹或者消雨、消雾等人工控制天气过程的活动。

  目前在我国,人工增雨技术比较成熟,在缓解旱情、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应用较多。例如,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2011年长江中下游发生春夏连旱,我国在多地开展了应急抗旱跨区域联合增雨作业,缓解了当地的旱情。我国还在天山、三江源、祁连山等主要河流、湖泊源头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其中,青海三江源自2006年以来增加降水432亿立方米,使这里再度显现出“千湖景观”,草山草滩也得到了恢复。

  中国气象局研究表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我国人工增雨潜力每年约2800亿立方米。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每年人工可增加降水由现在的500亿立方米增至600亿立方米以上。同时,我国人工利用空中的云水资源将变得常态化、规模化。届时,通过人工增雨技术,缺水地区及河流上游地区的降水将会增加,水库、湖泊水量和江河流量都会改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探寻消雾、除霾之道  

  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交通运输、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威胁。1月12日至15日,北京遭遇了进入2015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中国气象局先后发布了空气重污染黄色、大雾黄色、霾黄色预警,提醒民众注意防范。那么,人工方式能否消除雾霾呢?

  据了解,目前我国可人工消除温度低于0摄氏度的冷雾,但对于如何人工消除温度高于0摄氏度的暖雾,还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中国气象局在《规划》中也提出,未来我国将开展人工消雾作业以减轻大雾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将在北京周边建设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云雾物理实验室,有针对性地开展气溶胶、云、雾、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重大基础性和关键技术研究。

  未来是否也能人工消除霾污染呢?据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廖晓农介绍,雾与霾并不相同,雾多为水汽,而霾则是微小颗粒物,因而清除这两者所需技术也各不相同。从气象角度来说,下雨或下雪可以清除空气污染物,但前提是必须有降水形成的条件。对于清除雾霾,目前只能在局部地区开展一些能见度试验,未来以人工方式缓解大范围雾霾的可能性并不大。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表示,大气环境也会像人暴饮暴食一样消化不良,从而无法消化和稀释污染物,所以“削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才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

   呼风唤雨并非“随心所欲  

  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以来,我国人工年均增雨(雪)作业区面积500万平方千米、防雹作业保护面积近50万平方千米,累计增加降水量3100亿立方米,人工影响天气总效益达到2400亿元。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也已经基本建立。但人工影响天气能否做到“随心所欲”呢?

  对此,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人工影响天气要满足必需的气象条件,同时采取一些科学手段才可以实现,并不能无条件地呼风唤雨。

  他举例说,在降雨过程中,首先需要有向上抬升的运动,把云中的水汽向高处抬升,气压和温度降低后,水汽饱和,这时如果云里还有足够的凝结核,水汽就会凝结在一起,变成雨落下。而人工降雨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向条件适合的云里增加凝结核,实现人工增雨。目前可以实现在奥运会、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这些重大活动举行时把云打散或者提前降雨,从而避免在一些重大活动的场馆、区域产生降雨,这是消减雨,并不能在任何时候想下雨就下雨,还必须有合适的气象条件。

   (来源:中国气象局网站 转载 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