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两建” 建设幸福阳江
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努力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自“两建”工作开展以来,市领导高度重视,将它纳入全市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市“两建”办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各方力量集聚将“两建”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助力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阳江。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机构
建设信用信息记录平台
2015年,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又前进了一大步。2015年4月,市征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市“信用”办会同市人行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依托人行现有征信平台,组建成立我市征信中心(征信管理办公室)。经市编委批复,市征信中心被纳入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由市发展改革局和人行阳江中心支行共同管理。该中心配备四名合同制职员,负责推进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维护管理、数据采集录入、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等工作。
我市还制定出台了《阳江市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和《阳江市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办法(试行)》,《阳江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实施,依托网上办事大厅,按照统一的信用信息标准,初步建立了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共享信息
加快单位行业诚信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成共识,一经打响,八方响应。
人行阳江中心支行以农业产业链生产关系为纽带,分类收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的各类信息,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和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农业产业链征信系统建设。
市质监局收集全市相应产生的企业质量信用信息,统一录入“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系统”,以组织机构代码为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归档的唯一实名制身份识别信息,采集企业的基本信息、行政许可、监督抽查不合格、奖励等良好行为记录,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违法违规等质量信用信息,进行填报录入,健全企业质量信用档案。
市编办整合已运行的事业单位网上监督管理系统,与省搭建事业单位信用信息公共基础数据库,逐步实现与省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对接。
市住房规划建设局加快建立建筑企业信用诚信体系网络信息平台,出台《阳江市建筑业企业信用管理手册管理细则》《阳江市建筑业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程序(试行)》《阳江市建筑业企业信用管理手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业务联系人信息档案,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及物业服务企业联系人制度,加快房地产行业信用档案建设。
市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建立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制度,对ABCD四类纳税企业实行差异化管理。
市工商局以贯彻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为重点,积极推广使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将年检验照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开展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检查工作,将不按规定公示信息的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积极推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阳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阳江海关等部门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加快推进本行业信用记录体系建设,推动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深化商改,宽进与严管相结合
2015年9月1日起,我市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向企业核发新版营业执照。
实施“先照后证”,经营范围实行“非禁即入”,注册资本实行认缴登记制,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额、首期出资比例、出资期限及货币出资比例等限制……2013年10月1日起,我市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成为省内试点地区外第一个实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地区,实现前置审批事项压减率达90%,100%的商事主体实现了工商登记当天办结。2015年,借着“三证合一”的改革契机,我市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增长。据统计,2015年1-11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7268户,增长9.86%。其中内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同比分别增长29.8%、3.54%和5.39%。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我市始终坚持“宽进”后的“严管”,制定实施《阳江市探索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实施办法》,进一步厘清全市28个行政许可审批部门124项许可经营事项的监管职责,逐步完善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动响应机制,初步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信息化建设,打造公共政务服务平台
如今,市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公共事业缴费、民生业务等“私人定制”服务,打开微信便可办好事,这得益于“两建”工作中的公共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我市优化市、县(市、区)、镇、街道四级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建成CA数字认证系统,为网上审批提供保障,为实现电子证照提供基础;建成企业、公民网,开通电子对账单查询订阅、就业咨询等个性化服务,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私人定制”式新型网上办事平台;建成微信版网上办事大厅,打造集网上办事、网上查询、网上咨询、网上评议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省领先的政务微信平台。
为推进效能监察,我市还建成政府信息公开电子监察系统、政府投资项目电子监察系统、网上办事大厅电子监察系统和公共服务窗口视频监察系统,分别对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全过程、公共服务、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实时监察。
简政放权,深化行政机制体制改革
行政机制体制改革是是整治“四风”、转变作风的制度抓手,也是“两建”工作的重点,我市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海陵岛试验区和高新区开展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宽领域、多职能的综合行政执法机制;推行聘用制、分配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的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权责清单编制工作。
此外,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检测检验资源整合,成立市检测检测中心。印发《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次取消和下放26项行政审批项目,包括除衔接国务院和省取消下放的事项外,还创新取消了外来建设工程企业、环评机构、物业服务企业、房地产评估机构等9项备案。
在社会组织改革创新方面,则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开展实施社会组织分类等级评估,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共有43家社会组织被评为3A以上等级,其中4A以上的有23家。同时,公布了3批具备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目录。
加强监管,优化行业发展和市场环境
旅游业是我市的特色和支柱产业之一,为“内促产业发展,外让游客满意”,我市创造性推出“12345”旅游市场监管举措,树立“一切为了旅游者”的理念;完善旅游旺季执勤和动态“明查”、“暗访”两项制度;坚持操作规范、流转调度、执勤装备“三个统一”;实现投诉电话“1分钟内响应”受理快,“1刻钟内到达现场”行动快,“1小时内化解投诉”处置快,“1天内回访投诉者”反馈快;做到社会、政府、游客、商家、自己“五方满意”。
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此,我市以食品安全为保障,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基层协管员队伍建设,构建起覆盖农村、社区的食品安全协管网络;加快县级快检机构建设,增强我市基层检验检测力量;完善诚信管理法规制度,建立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信用档案,完善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促进企业诚信自律经营。
创新机制营造市场良好环境的同时,我市以惩处市场违法行为为抓手,加大反垄断和商业贿赂的执法力度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力度,加强商标专用权的保护,维护公平竞争市场正常秩序。据统计,2015年来,市工商局共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82宗;查处商标违法案件47宗。
关注民生,完善消费维权长效机制
有问题打12345,已成为广大市民的日常习惯,这得归功于我市整合全市6个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完善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12345投诉举报平台,实现了公共服务事项全覆盖。更值得高兴的是,在全国12345热线测试工作中,我市12345投诉举报平台排名全国第30位。
“四大平台”“五个统一” 是我市旅游餐饮诚信消费品牌。在此基础上,我市把“厨房监控系统”升级为全面覆盖厨房、海鲜池、餐厅的更为透明、监控面更广的“阳光餐厅系统”;完善“电子点菜系统”网络信号覆盖率低、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增加手机点菜功能;进一步扩大“信息公示系统”影响力。
为搭建全方位维权网,我市引导旅游、医药、金融等消费重点行业构建企业、行业维权站,加强消费调解专业性服务水平,促进行业规范;出台了《阳江市诉调联动工作意见》,进一步完善“诉调对接”机制;抓好市消委会律师团的推广工作,将律师团成员增至24人。
重视标准,构建质量监管新格局
质量关系转型发展,关系民生品质,关系城市形象。为此,我市深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培育力度。截止目前,全市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个、广东省名牌产品96个、中国驰名商标3件、广东省著名商标52件。引导12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205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51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119家企业通过二、三级计量保证体系确认。
同时,我市还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打造国内一流刀剪质检中心。2015年3月1日,由我市国家刀剪质检中心自行研制的首个国家标准《不锈钢水果刀》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市实现了国家标准研制零突破。同时,我市国家刀剪质检中心还牵头制修订《热处理金相检验通则》、《陶瓷刀》两项国际标准。国家刀剪质监中心还与德国莱茵(TUV)集团实现检测互认,我市五金刀剪产品出口有了“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