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专刊|“武装部副部长”成扶贫“急先锋”,专武干部邓炳炎扎根扶贫续新篇
3年前,邓炳炎是石碣镇武装部副部长,有着浓厚的“专武情结”。扎根云南高原扶贫后,他的这份情结愈发浓烈。他将其延续到“扶贫战场”,成扶贫“急先锋”。
■邓炳炎在包保户李文兴家走访 受访者供图
“我想申请去云南昭通扶贫,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想锻炼一下自己……”2017年7月,我市选派干部赴云南昭通开展扶贫工作,邓炳炎得知消息后请缨到扶贫一线工作,并得到了组织的认可,顺利通过考核后奔赴扶贫一线。
3年多的“扶贫岁月”里,邓炳炎不忘初心,脚底有泥心中有光,冲锋在扶贫第一线。期间,他因工作突出被广东省军区评为“先进专武干部”,形成强烈的正向激励效应。
再回首,已是灯火通明
在昭通已有三年零六个月,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埋头苦干,是邓炳炎扎根扶贫的真实写照。
今昔对比,昭阳区已是“沧海桑田”,扶贫成效显著。“从温暖的东莞来到云南高原上,晚上还是觉得有点冷。”邓炳炎回忆说,“初来乍到,大晚上街上已是万籁俱静,灯火熄灭,想吃个夜宵都不容易。”
三年多后的今天,包括昭阳区在内的东莞对口帮扶云南昭通6县(区)已全部退出贫困县。邓炳炎说,“三年扎根扶贫很辛苦,但是一想到现在昭阳发展日新月异,就觉得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现在晚上,这里灯火通明,可以吃上热腾腾的夜宵。”
扶贫成效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精气神提升了,眼界开阔了”。邓炳炎说,“‘扶志’‘扶智’两个词很好概括了扶贫成效带给人的精神层次的变化。”对此,七旬老人钟应前感受颇深。
走进靖安镇的长寨村兴隆沟,一幢幢具有乡村风情的白墙灰线格子窗的精美楼房依山而建,散落在苍翠树木的掩映之中,干净平坦的水泥路像一条条玉带,蜿蜒盘旋到每家每户。
在自家的楼房门口,钟应前回忆起昔日的生活,眉头紧锁,一度哽咽。他说:“原来的兴隆沟,家家住的是土坯房,道路泥泞不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买点东西只能靠人背马驮,娶个媳妇回来都留不住啊……”
邓炳炎告诉记者,在市镇两级的帮助下,把原来村民居住的土坯房拆掉,建起了新房子,村里的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大车小车都能进,打光棍的人渐渐少了,很多小伙子还娶回了外地媳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记者得知,在兴隆沟路边房屋的墙上赫然写着:粤滇携手扶真贫,长寨儿女感党恩。千言万语汇成这句话,表达了兴隆沟村民对东西部扶贫工作的深深感激。
邓炳炎说:“钟应前老人以前家里除了炉灶和几件衣服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现在居住环境改善,生活品质提升了,人的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
位于靖安镇松杉村松杉小学附近有一座新修建的桥梁,是石碣镇投入资金100万元修建的,村民们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取名为“石碣·靖安连心桥”,这座桥不仅解决了周边70多户群众出入难的问题,还架起了东莞和靖安人民的心灵之桥。
“原来河上搭的是木条,牲畜不敢过,老人小孩也不敢,眼看到家了,绕道走还要走半天。现在桥修好了,车子都能开到家门口。东莞人很好,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说到这里,松杉村老人李井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邓炳炎考察昭阳区盘河镇猕猴桃种植基地 受访者供图
忆当初,武装部副部长请缨扶贫
“军人情结在退役后来到地方工作中‘延续’成‘专武情结’。”邓炳炎说,“基层人武部岗位光荣、责任重大,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我也希望起到带头作用,通过参与扶贫,以实际行动促使专武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感情、精力投入到武装工作中,更好为人民服务。”基于此,他主动请缨开辟人生“新战场”。
1989年,年仅18岁的邓炳炎踏上了军旅生涯,一晃就是17年。2006年,邓炳炎脱下了军装,泪别军营后,他转业到石碣镇成为了一名宣传干部,2012年起担任石碣镇武装部副部长。新的岗位,让邓炳炎觉得人生更有价值。成为专武干部后,曾经身为军人的他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冲锋在民兵工作的第一线。
“我想申请去云南昭通扶贫,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农村工作比较熟悉,也当过16年兵,性格好动,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想锻炼一下自己,自认为能干好这份工作,对组织上没有其他任何要求……”这是一条请缨出战扶贫的短信。
2017年7月某一天,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得到家人的支持后,邓炳炎把自荐信息发到了石碣镇主要领导的手机上,文字间无不流露出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与决心。最终,他得到了组织的肯定,顺利通过层层考核,奔赴昭通开辟人生中的另一个“新战场”——挂任昭通市昭阳区扶贫办副主任一职。
争朝夕,勇当扶贫“急先锋”
无论身在何处,干什么工作,只有做到人到心到,才能干一行“通”一行,一定会努力为昭通的脱贫攻坚做点实事。邓炳炎如是说,也如是做,怀着“只争朝夕”的心态,勇当扶贫“急先锋”。因工作突出,2019年邓炳炎被广东省军区评为“先进专武干部”,形成强烈的正向激励效应。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邓炳炎逐渐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脱贫攻坚一线的“行家里手”。来昭通前,他从未接触过扶贫工作,为了把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他坚持每天收看新闻,关注国家层面脱贫攻坚新进展,不断提高自己,理论武装头脑,行动践行初心。他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创新工作方式,全力推进帮扶工作,并努力完成好各项任务。挂职以来,他主导起草了《携手奔小康三年行动规划》《社会帮扶实施方案》等方案30多个,参与指导石碣、石龙、茶山等镇街部门与昭阳区的互访交流、干部派出、劳务输出、人才支援等各项工作百余场次。
据介绍,3年多来,邓炳炎亲自拟定的各类帮扶协议、计划、方案及资料报表等多达千余份,协调接待各级党、政、企调研考察300余批次,有效推动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邓炳炎经常调侃说自己就是一座沟通东西部的桥,有了这座桥,东部和西部的交流多了、感情深了,帮扶的成效也大了。
带头冲锋扶贫第一线,不仅是嘴上说说,他也身体力行,依靠党委政府,积极配合协调“架好桥、铺好路”。石碣镇与昭阳区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1.691亿元,发动东部企业捐赠资金和物资达11019万元,其中,资金4534万元,物资折资6485万元。
邓炳炎“牵线搭桥”,以《携手奔小康行动框架协议》为基础,先后广泛开展“1+8”“1+N”结对帮扶活动,协调东莞市3个镇、16个村、5家医院、6所学校、52家企业及社会团体分别与昭阳区8个乡镇、70个村、单位结对,帮扶面覆盖贫困村145个、深度贫困村50个,受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10万余人。同时,引进并帮助昭通第二人民医院、昭阳区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增设儿科、“无痛病房”及“小针刀”、专家工作站等先进技术。精准对接开展“点对点”劳动力,转移输出劳动力11014人到广东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3770人。
怎样让帮扶真正发挥“造血”功能?这个问题是邓炳炎心中的结?他通过多方协调对接,组织起草了《东莞·昭阳东西部扶贫协作招商引资方案》,成功引进东莞立时(香港)科技有限公司落地昭阳工业园,开创了政企合作投资建厂的新模式。又先后引进了立勤、立新、时瑞、富迪电子厂,连锁效应凸显,电子产业链逐渐形成,实现企业吸纳务工70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60人。
聚合社会能量,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他主动协调对接,积极与东莞慈善会、商会、石碣电商协会、工业园区企业等单位联系,发动和组织企业进行捐款捐物活动。
他说
扶贫工作辛苦却幸福着
皮肤更黑了,头发更白了,身体更消瘦了。邓炳炎直言“扶贫工作辛苦却幸福着”。如今,邓炳炎依旧坚守在昭阳区,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站好“最后一班岗”。
初到昭通,邓炳炎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工作上语言交流不顺畅,沟通交流不便。生活上,由于水土不服,患上了肠胃炎和高原指疳,两个大拇指深深地凹陷下去。妻子担心他的身体,请了半个月假来到昭阳照顾他,可是他不是在办公室写材料,就是下乡检查,妻子只好跟着一同下乡工作,两人的休息时间几乎没有。
“我千里迢迢过来照顾你,你这样没日没夜地干工作叫我怎么放心得下你呀!”妻子说完伤心地痛哭起来。看到此情形,邓炳炎心里不是滋味,一个当过兵的铁汉子眼里噙满了泪花,他觉得亏欠家庭太多了。
“扶贫工作确实苦,这都不算什么。”邓炳炎安慰妻子说,每一个扶贫干部都有家庭,可是我们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一点都不觉得苦,心里还是幸福的。作为退役军人,他在扶贫路上,风雨兼程,勇往直前。
文字:付碧强 袁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