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提升产业 引领马铃薯主食化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2日讯 今日,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舰,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马忠明,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岷县禾驮乡石门村党支部书记石寿芳做客中国经济网,就“从马铃薯主食化看农业供给侧改革”话题进行探讨。
在农业部的《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出台后,马铃薯由“主粮化”到“主食化”。马忠明委员建议,要想完成这“一字之变”,要在产品研发、技术配套等方面不断完善创新,还要加强科研企业联动,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产品的转移转化。王舰委员也表示,政府要在科研、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加以政策倾斜,以进一步促进马铃薯主食化产业的发展。>>点击进入专题
左起:主持人,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舰,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马忠明,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岷县禾驮乡石门村党支部书记石寿芳。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农业部日前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至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王舰委员表示,在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有549个县以马铃薯为主要作物。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广大地区,马铃薯一直都是贫困山区老百姓的主要粮食,因此马铃薯主食化有着良好的基础。
马忠明委员也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在9个省份确定开展马铃薯主食化试点,虽然马铃薯在我国主要是作为菜类食用,但随着西方炸薯条、土豆泥等马铃薯的消费方式在我国流行,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将更加明显。
在农业部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开发”马铃薯的经济价值。王舰委员表示,“开发”包括马铃薯育种、种植、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包括开发出国内原来没有的食用方式。马忠明委员认为,“开发”中最重要的是“产业开发”,包括新品种的的选育到推广,到现代种植技术的应用,产品粗加工和深加工,形成产业链。
石寿芳代表来自有“中国薯都”之称的甘肃定西,他介绍2015年定西马铃薯种植面积300多万亩,产量达到500多万吨,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王舰委员进一步说到,相对于小麦、玉米和水稻,在大宗农产品里马铃薯是效益最高的作物。“在西北的干旱山区或者是西南地区,马铃薯是他们口粮的基本保障,也是收入的基本保障。而且通过种植马铃薯致富的农户比比皆是,甘肃、云南贫困山区,很多老百姓都是种植马铃薯而脱贫致富的。所以有人说‘脱贫马铃薯’,通过种植马铃薯,老百姓真的是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但石寿芳代表也指出,马铃薯目前深加工程度不足,人才和技术都比较欠缺,还需要政府推出更细致的扶持政策。王舰委员表示,此前我国对于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对于开发加工环节重视程度不够。但在农业部提出实施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发展战略后,科研机构和企业都进行了相关工作。
马忠民委员介绍了科研机构在马铃薯开发方面取得的进展。他指出,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先后开发出两代马铃薯主食化产品。“第一代的产品主要是马铃薯馒头为主,马铃薯全粉的含量占到30%,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开发出了第二代产品,包括马铃薯馒头,还有面粉和面条。”他说道。
马忠明委员指出,在科研单位开发出马铃薯主食产品后,还需要跟企业去合作,在工艺完善的基础上,加之国家相关配套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推进马铃薯主食化过程。
而谈到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关于优化调整种植结构的问题时,王舰委员表示,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8000万亩,农业部规划意见要增加到1亿亩以上,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化品种结构,在科学布局下使用绿色种植方式,提供优质安全的马铃薯产品。
马忠明委员也表示,马铃薯确实存在供给侧结构的改革,主要是创新技术、调整结构、适度规模、提升产业四个方面。他强调,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转变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传统的加工技术要向机械化进行转变。“由原来分散的、初级的技术,向规范化技术进行转变,通过技术转变能够达到马铃薯主食化的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