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非遗保护融入生活
来到阿新朋友永次家中,20多名身着华丽藏袍的男女老少在欢快地跳着传统锅庄舞,这是阿新发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阿新介绍,因为某些原因,现在很多人跳的锅庄舞逐渐失去了本真,为此,阿新组织亲朋好友在每个月的固定日子里穿上传统服饰,跳本真的锅庄舞,以求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锅庄舞蹈。
阿新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局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阿新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修,师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非遗中心主任王文章,这次访学让她对非遗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前并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会消失,只想着去保护,通过学习让我有了系统的知识体系。”阿新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自然延续是因为能产生经济效益,比如传统手工制品。那些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也不容易找到传承人的非物质遗产,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慢慢消失。”
作为迪庆非遗的歌舞传承人,阿新通过自己的演绎来传承民族特色歌舞,但有时候也会不得要领。通过访学,阿新认识到拍摄歌曲专辑时,要在歌曲的产生地,穿上当地的传统服饰来拍摄,这样才能够让人们去感受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东与西非常遥远,用太阳的光芒架起了一座桥;天与地非常遥远,雨水在天地之间架起了联通;兄弟姐妹非常遥远,青稞酒架起了纽带……”此前,阿新在歌唱时并不了解歌曲的来龙去脉,当她来到歌曲的产生地——德钦县霞若乡布养派村时,才理解这首歌的意境:村子在深山中,与外界联系非常少,山路崎岖艰险,“因此歌曲讲述用阳光、雨水和青稞酒作为联通外界的桥梁,这让我明白保护非遗要深入了解其产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领悟到民间传统歌词的由来和特定的价值”。
访学归来,阿新积极将所学应用于非遗保护工作中。在导师的指导下,阿新整理了5年来搜集的12首极具特色的藏族原生态歌曲,自己贷款制作了音乐专辑《筛巴布姆》,进一步助推迪庆非遗民族文化的宣扬和传承;2014年,阿新历时3年搜集整理的《迪庆藏族热巴舞》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逐级申报为省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同时,她积极为迪庆4名申报国家级工艺大师的同乡牵线搭桥。如今,阿新被聘请为州委联系专家,这为其抢救非遗项目提供了更有力的组织支持,在对口联系的州委常委支持下,有3项较棘手的非遗濒危项目正在抢救中。
“非遗源于生活,非遗保护融于生活”,这是多年来,阿新做非遗保护工作的心得。为此,阿新经常要走进深山或者高海拔地区走村串寨寻访民间艺人或采集传统文化,工作异常艰辛,但她却乐此不疲,深深地爱上了家乡的民间文化。“爱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头语,爱必须在脚踏实地的辛勤劳动中去实现。”阿新说,“当我访学归来后,更加坚信保护非遗是我的使命。用我在一位民间老艺人那里采集到的一句藏语歌词来讲,就是‘我的生命在桃花变成桃子的过程里’。我相信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在绽放,并且能够结出让后人品味到的果实。”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04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