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不能依据模糊表情完成“主观审判”
有网友发微博称,陕西汉中市某社区开发商与业主发生冲突,业主被打后向在现场的汉中住建局领导下跪求助。照片显示,被3名女子抱住双腿的男子双手提在腰间,甚至面露笑容。媒体据此批评这是对百姓善良的嘲笑,笑得百姓心酸,笑得百姓心寒。事后这位局长受访时称微笑是“为了缓和现场的紧张气氛”。(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到底那位官员当时是为何而笑,别人无从知晓。公众可以判断的只能是:冲突因何而生,相关部门是否有失职行为,冲突有没有得到化解。
不少官员都曾因为“表情”而成为新闻焦点,最著名的要算在车祸处理现场“面露笑容”的“表叔”杨达才。前几天则有义乌官员被指“叼烟笑对村民跪求”;还有去年,湖北某地一男孩在蓄水池不幸溺水身亡,其父母与街道干部协商却发现相关负责人“面露笑容”,由此质疑其诚意。当然,这些官员后来都对自己的表情作出了解释。
拿官员在事故处理现场的表情做新闻,很容易吸引眼球。因为在这些事件中官员一般不愿直接接受采访,有些媒体喜欢从他们的表情判断其态度。而且,表情描述比文字表达更有感染力和现场感,一个表情能抵过千言万语。同时,表情与事件常有着某种冲突,灾难现场的笑容,跪求的百姓与叼烟微笑的官员,强烈的反差会形成巨大的新闻效应。
不过,应该慎用这种表情做新闻,因为对瞬间表情的过度解读,很容易扭曲事实的原貌。人们经常说有图有真相,其实图像有时也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照片记录的只是一个瞬间,而没有反映整个过程的发展变化。事情的发展有其前因后果,身处其中的人也有情绪变化,不能拿瞬间表情当全貌。而且,人的表情很复杂很模糊,不能从瞬间“看起来比较像微笑”就判断他是不合时宜地笑。
拿一个官员瞬间的表情做新闻,很容易脱离具体的语境和真实的场景,变成一场“谋杀表情”和“诛心”的网络狂欢。公众觉得有图有真相,那是麻木不仁冷血的笑;而官员觉得被冤枉了,认为那是缓和紧张氛围的笑。结果只能各说各话,最终陷入喋喋不休的口水战中。
不要在模糊的“表情判断”中完成一次对官员的审判,应该以事实上的行动为判断依据。尽管公众需要官员在处理问题时有人的温情,能够将心比心地传递人的善意,而不是显得僵硬和冷漠。然而,官员在对事件的处理中,有没有失职和渎职行为,有没有尽到政府的责任,有没有推诿卸责把问题当皮球踢,有没有妥善地处理好冲突,这种可考评的“行为”才是对政府和官员进行评价的核心。过度拿官员表情做新闻,放大瞬间表情的负面意义,只会让官员哭笑不得,哭也被骂,笑也被骂,面无表情也被骂,真不知道该以何种表情示人。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