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穷根”贵在 找对路子“授人以渔”
■ 辛 平
本报18日报道,2013年,广东第二轮扶贫开发的“雨露”开始滋润丰顺。三年扶贫即将收尾,4.644亿元的大手笔和精准有特色的帮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今年第三季度,70个重点帮扶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6.17万元;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865元;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
如何“拔穷根”?扶贫工作怎样真正收到实效?丰顺县的扶贫经验给出了答案,这就是:“拔穷根”要找对帮扶路子,“授人以渔”,做法具有示范意义,值得借鉴。
“拔穷根”找对路子,说白了就是要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全力帮助农民增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深入农家“访贫问苦”,从对象、目标、内容、措施、考评等方面,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梳理出脱贫致富的思路。精准扶贫为丰顺县一些贫困村、贫困户带来的实惠,就是最鲜活的例证。
如何确保“精准”扶贫,“找对路子”至关重要。为此,基层政府要积极探索精确识别方式,建立完善识别制度,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公平。
“找对路子”不是搞资金均摊,而是要授人以渔,通过开发式扶贫,让“输血”变“造血”。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这就要创新扶贫开发模式,通过产业帮扶,走“特色品牌”路线,变扶贫项目资金到户为扶贫资本、收益到户,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村持续稳定增收,通过延长产业链,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实践证明,搞好扶贫开发工作,需要汇各方之力、集各方之智、聚各方之财,找准“贫”根、抓住“困”源,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