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下的孤独 你家孩子刷屏成病了吗?
本报调查发现,超七成孩子每天玩手机或iPad,有的近视并伴有颈椎酸疼,有的变得越来越“宅”
触屏一代 指尖下的孤独
你家孩子刷屏成病了吗?
东莞时间网讯 如何镇住爱哭爱闹的2岁女儿,市民蔡女士自有一套:用iPad播放动画片,孩子马上就会安静下来。
这一招堪称哄孩利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最近,她发现女儿总是频繁地眨眼睛,觉得不对劲,医生检查后发现孩子患有暂时性干眼症,这是因为长时间持续看iPad和触屏手机眼睛受刺激引起的。
与蔡女士“同病相怜”的还有南城市民李女士。李女士发现,5岁的儿子最近看书看电视都喜欢眯着眼睛,看电视时还歪着头,到医院一检查,发现他两眼近视100多度,还有散光。
医生说,李女士的儿子近视也可能与经常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有关。
而实际上,上述两个孩子的事情在生活中并不是特例。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主任医师李玉凤说,这几年门诊发现散光、弱视、近视的孩子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这与iPad、智能手机的普及有关。
本报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七成儿童每天会玩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
这些触屏电子设备伴随成长的孩子,有一个特别的称呼:触屏一代。
对此,有专家认为,无论从孩子生理还是心理上,对触屏电子设备的使用都亟需进行正确的引导。
两三岁孩子眼睛散光最多
南城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在医院眼科遇到其他家长聊起孩子的眼睛问题,很多家长都说孩子被查出弱视、近视、散光,是平时给孩子玩电脑、iPad和手机太多了。
市民蔡女士去年刚买了一台iPad,她发现这真是哄2岁半女儿的“利器”,只要女儿哭闹或不肯吃饭,用iPad一播放动画片,马上就安静听话了,后来她只要忙或者带孩子外出和朋友聚会,就会把iPad或iphone开着给女儿玩。
最近,她发现女儿总是频繁地眨眼睛,觉得不对劲,到医院一看,发现孩子患有暂时性的干眼症,因为长时间持续看iPad、手机刺激眼睛引起的。
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主任医师李玉凤说:“有些家长带着小孩到门诊来看医生,排队的时候不是拿出iPad就是拿出手机给孩子玩,有时候两三岁的孩子哭闹,也是拿出这些电子产品来哄”。
虎门太平医院儿保科医生刘丹说,视力筛查发现有散光、弱视、近视的两三岁小孩比较多,其中散光最多,家长发现孩子爱眨眼睛、眯眼睛或者揉眼睛等问题才带过来筛查视力。
长时间玩触屏设备最伤眼
李玉凤说,孩子近视的原因有很多,遗传、看书灯光太强或太弱都会导致,迷恋电子产品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孩子眼睛发育还没完成,iPad、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屏幕画面都会对孩子的眼睛造成光线刺激,而且这些画面色彩亮丽,不停闪烁变幻,孩子长时间盯着屏幕看,眼睛长期高度紧张疲劳,对眼睛伤害很大,会造成干眼症、散光、弱视、近视等。
“眼睛长期受电子产品屏幕光线刺激紧张疲劳,早期容易造成假性近视,渐渐发展成真性近视。”李玉凤说,如果孩子是早期的假性近视,改变用眼习惯,是可以缓解的,真性近视对眼睛的伤害则是不可逆的了。
“国家卫计委有相关规定,两岁以下的小孩不要接触电子屏幕产品,6岁以下的小孩要控制好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和次数。”她还提醒,有的小孩会跟家长表达说自己眼睛不舒服,但大部分小孩都不会表达,如果发现小孩频繁眨眼睛、爱眯着眼歪着头看东西或者经常揉眼睛就要带孩子到医院去看医生了。
李玉凤还提醒,4岁以上孩子最好每年做视力筛查,对于0-4岁孩子,只要按时体检,医生都会进行常规的视力筛查。
有儿童玩到脖子疼肩膀酸
李玉凤还发现,到医院体检的小孩中,也有少数颈椎出现问题的,“检查出颈椎有问题的小孩虽然不多,跟长期低头玩电子产品或者读书写字坐姿不对都有关系。”
“过长时间低头玩电子产品才会发展到颈椎有问题,一般都会到相关骨科门诊去看。”她说,孩子的骨骼正在发育成长,平时不注意姿势,长时间低头,容易引起颈椎疲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问题,如果孩子经常喊脖子疼、肩膀酸,家长就要注意了,最好带到相关骨科门诊去看医生。
记者从市中医院、东华医院的脊椎科、骨科等科室了解到,学龄前儿童出现颈椎病的比较少见,但偶尔还是会有几例,孩子长时间低头玩电子产品肯定会增加颈椎负担。
# 名词解释#
“触屏一代”
指那些通过新潮的触屏电子设备(智能触控手机或平板电脑)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用电子产品进行“拇指交流”,在智能电子产品与虚拟世界的“包围”中成长。
2010年以来,智能手机和iPad的普及,让孩子在熟练使用高科技设备的同时,出现了生理和心理上的诸多问题。
玩手机或平板电脑成瘾 七成多孩子成为“触屏一代”
本报征集的116份调查问卷显示,在2~10岁的孩子中,有96.5%的会玩触屏设备,每天都要玩的占75.8%。图为一小朋友正在玩ipad。东莞时报首席记者陈帆 摄
调查数据
玩手机或平板电脑成瘾 七成多孩子成为“触屏一代”
上周,记者通过网络发布了关于现代家庭的孩子玩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的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16份。
调查显示,在2~10岁的孩子中,有96.5%的会玩触屏手机,每天都要玩的占75.8%。
这说明,触屏手机、平板电脑虽然出现才几年,却几乎普及到了城市的每个家庭,孩子们也因此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
东莞泰诺婚姻家庭咨询服务中心首席咨询师刘欣认为,“触屏一代”的产生,是孩子对父母生活方式的效仿,也体现了现代社会亲子陪伴的缺失。
东莞理工学院讲师邹琼表示,不应简单地禁止孩子们使用,或者放任他们操作,而要在认清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优缺点的前提下,进行正确引导。
96.5%的孩子会玩触屏产品
分析:与家庭陪伴的缺失有关
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家庭中,完全没有触屏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的家庭为0,而且96.5%的孩子都会玩触屏产品。
刘欣表示,现代社会的生活已经高度科技化,成为家庭生活中无法忽视的工具,甚至替代了一些家庭功能,比如陪伴和支持、娱乐等。
触屏产品操作简单,孩子很容易模仿和学习。使用触屏产品,这种新一代家长的现代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触屏一代’是产生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和现代家庭小型化,以及生存压力影响的社会背景下。”刘欣说,现代家庭大多是一对夫妻和自己的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这种家庭的父母通常承受着生活和工作双重的压力,令他们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孩子全面的关注和照顾。这时,科技产品成了一个陪伴孩子的替代工具,它可以缓解父母带孩子的压力,还父母一片清静。
而对孩子来说,它是一个伙伴,填充了因父母忽视或陪伴缺失带来的空虚和寂寞,缓解了孩子被父母“抛弃”的痛苦,从中获得了慰藉。
72.4%的孩子用触屏产品玩游戏
分析:影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调查显示,有72.4%的孩子玩触屏产品是为了玩游戏。刘欣认为:“游戏里的场景与现实不同,满足了孩子探索新奇的需要。另外,游戏的设计会有等级或分数,会让孩子渴望通过更多的练习获得好的成绩,获取成就体验。”
不过,长期沉迷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刘欣表示,长期盯着屏幕,对孩子的视力会造成直接伤害,更重要的是,沉迷游戏会转移孩子对现实世界的注意力和实践意愿,造成与现实世界的隔离感,影响孩子对社会生活的切实体验和客观认知。
“长期沉迷游戏可能会令孩子缺乏对自身的关注和察觉,同时削弱关注他人的意愿,影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影响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导致亲子关系疏离或冷漠;甚至可能导致自我、任性、内向或封闭的性格。”
游戏缺乏互动和交流,长期沉迷其中必定会妨碍亲子之间、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容易形成单向思维模式,不仅影响交际能力,人格的健康成长也更加艰难。
东莞理工学院讲师邹琼表示,如果普遍大量地使用触屏电子设备,直观地影响孩子的早期教育、身体发育、视力保护等。
“从宏观上看,这会改变儿童认知过程。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儿童是通过各种外部动作不断与环境取得适应,从而接触世界感知他者,触屏电子设备的普及使他们接触到的世界更丰富多彩。而这种接触却往往只是通过简单的手指动作来实现的,这就使他们看待和面对世界会有与以往相比更独特的方式。”
邹琼说:“习惯于触屏认知的人们将更倾向于超空间的网络社交,传统的亲缘、地缘和业缘的社交方式也可能被一定程度地整合进移动网络,各种社会关系会更多地通过触屏电子设备上的手指动作建构起来,这将影响他们社交关系。”
给你提个醒
2岁内别让玩电子产品 6岁内每天不超1小时
针对电子产品对儿童的影响,去年4月1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指出,2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操作各种电子视频产品。
上述规范还指出,儿童(0~6岁)操作电子视频产品时间每次不宜超过20分钟,每天累计时间建议不超过1小时。眼睛与各种电子产品荧光屏的距离一般为屏面对角线的5~7倍,屏面略低于眼高。
坐下就找手机 无师自通玩ipad“触屏”故事
坐下就找手机 无师自通玩ipad
7岁儿子一坐下就找手机玩游戏
“我现在简直管不了他,手机一会儿就没电了,儿子像中邪了一样。”正在和朋友聚餐的张玲向大家抱怨,但7岁的儿子强强丝毫没在意妈妈的牢骚,自顾自地在苹果手机上玩“愤怒的小鸟”。
“你再玩我就要怒了。”张玲一把夺过儿子手上的手机,放在桌上,夹一堆菜到儿子碗里,催他赶紧吃饭。
强强扒了两口饭,趁妈妈不注意又悄悄拿起手机,手指一点,开始玩《疯狂牙医》,嘴里还时不时讲几句英文。
张玲对此很无奈,“只要一玩苹果手机或ipad,强强就变了个人,完全无视周围的环境。”张玲说有时候孩子跟他爸爸出去,他爸不给手机玩。“强强就借他爸朋友的手机来玩,他知道大人们不好意思拒绝他。”
开始的时候,张玲是下载一些益智软件和有声读物在手机上给孩子看。“后来越玩瘾越大,一回家坐下来就缠着要手机玩各种游戏、看动画片。”
让张玲头疼的是手机和ipad不能像电视那样好控制。“如果是孩子半夜悄悄看电视肯定会被发现,但你很难知道他半夜起来玩ipad。有几次我半夜醒来,还发现强强躲在被窝里拿着ipad看动画片。”
张玲骂过孩子很多次,效果不太好。“甚至和亲戚的聚会他也不和哥哥姐姐玩,自己找个地方坐着划拉手机。”现在她和儿子达成一个协议:“讲好他每天放学回家可以玩半小时,超时就强行收缴,但也不好执行,一有机会强强就钻空子。”
1岁半的女儿无师自通玩ipad
家住景湖春晓的阿畅有个2岁半的女儿,女儿1岁半时就会用手指划开ipad,还能找到儿歌播放软件和照相机。
“她会自己选歌,还会拍照,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她。”阿畅说,孩子妈妈的ipad有密码,女儿试过几次打不开,就说:“妈妈,弄开。”
阿畅说,女儿一拿起iPad就立刻玩《会说话的汤姆》,小猫会重复女儿说的话,并对其他指令做出各种反应。“很长一段时间女儿都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
最初女儿玩ipad最多10分钟,慢慢变得越来越长,有时候能玩上半个小时。
“女儿玩ipad的时候,叫她的名字她没有反应,甚至拍她她也不理。只有当我们把ipad拿开,女儿才会注意到我们。”阿畅和妻子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夫妻俩试过很多方法:把手机、ipad都藏起来,或者每天只给孩子玩15分钟就收走,但效果都不明显,反而让孩子越来越“稀罕”触屏设备,甚至在他们收走的时候大哭不止。
后来,阿畅决定对女儿全面放开限制,把ipad、乐高玩具、芭比娃娃等全都放在玩具箱里,孩子想玩就玩。
“最初的一周孩子都是对ipad最感兴趣,还会叫妈妈教她玩一些她不会的游戏。”阿畅说,大约10天后,孩子把iPad丢在玩具箱里,两个星期都没碰了。
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每次不超过20分钟
东莞理工学院讲师邹琼说,技术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在触屏设备普及的今天,简单地禁止孩子们使用或者放任他们的操作恐怕都不是上策,在认识清楚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的优缺点的前提下,以不影响孩子正常心理和生理发展为原则,合理使用,恰当引导,可能是更好的做法。
刘欣则建议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用其他更有趣的游戏来代替触屏产品,以转移注意力,比如户外运动或者其他亲子游戏。
2、对孩子玩触屏手机的时间应该限制在一次20分钟以内。
3、正确引导。在幼儿园的中大班里也会让孩子上网去找和某一主题相关的内容,这时就可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这个工具是用来辅助他们学习,而不是用来玩的。
4、如果遇到孩子哭闹,语言的劝解无效时,不妨冷处理,或者带孩子去户外。
5、适当给孩子的辅食中添加含有叶黄素的食品。叶黄素可以过滤掉蓝光,同时也是眼睛的抗氧化剂,有助于减轻宝宝的视觉疲劳,避免长时间对着屏幕导致孩子视力下降。
6、如果孩子出现了依赖的现象,家长应该首先反思自己的陪伴是否足够和有质量,如果家长能够从自身寻找原因并增加陪伴的时间和质量,有助于孩子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当家长觉得自己束手无策的时候,寻找心理医生的支持是必要和必须的。记者 孙本源 邓文燕 石美莹 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