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挺军:打造中国式社区养老标杆 人才最关键

14.06.2016  03:24

  中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民政部预计,到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泰康人寿2007年进入养老产业,2009年成为中国保险业第一个获得养老社区投资试点的企业,至今已在国内十个城市完成养老布局。泰康人寿副总裁兼泰康之家CEO 刘挺军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养老产业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要实现医养结合,最大的挑战是构建人才教育体系。

  老龄化社会养老痛点多

  2016年6月7日,在中国国际老龄产业高峰论坛分论坛在上海松江拉开帷幕,百余名专家和政府官员围绕“中国式社区养老的突破与创新”展开深入研讨。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黄钢介绍,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比超过30%。届时每天将有超过3万人步入老龄,同时还将面临4000万失能及半失能老人。未富先老、无备而老等成为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冰山一角。

  如何解决中国的养老“痛点”?刘挺军认为,老龄化带来的不仅是社会稳定的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它会催生医疗保健系统的开支快速上涨。“有数据显示,老年人的医疗开支是社会平均水平的五到八倍,我们人一生中有50%以上的医疗费用是在60岁以后开销掉的,甚至25%的医疗开支是花在最后一个星期的无效抢救上。”因此,不能单纯就养老谈养老,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的改革,必须要从医疗以外的三大系统,即养老、长期护理、康复和社会医疗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我们建议应该适当从医保开支里拿一些出来用于老年人的疾病预防、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或者是急性期过后的康复,这些都有利于医保控费。

  三年内八城养老社区开放

  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孰优孰劣的争议之中,泰康选择“养老社区+康复医院”模式,探索把居家养老的优点和机构养老的专业性结合起来,用家庭化、人性化和共享使用权的模式,来颠覆传统的养老院。

  刘挺军介绍,去年开业的北京燕园,已经入住了337位老人,平均年龄79岁,年龄跨度从55岁-95岁,其中包括北大教授钱理群、央视前台长陈汉元等一批高知、高干、高校教授签约入住。

  泰康之家第二家养老社区上海申园下月即将投入运营,这是继北京燕园后,泰康在长三角最重要的一步棋。今年年底,广州粤园预计开业,三年之内,三亚、苏州、成都、武汉、杭州等共八个城市养老社区将全部对外开放,成为全国拥有最大连锁医养社区的企业。此外,青岛和南京已经确定了选址。经过9年布局,泰康的养老社区版图在不断扩张之中。

  想要入驻泰康之家,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购买泰康的保险,退休以后可优先入住,用企业年金支付费用,这种方式门槛是200万保险加20万入门费。第二种模式是允许交纳80万押金入住,另外每月支付费用,最小户型是6800元月费,最贵的为16800元。

  对于泰康定位高端是否难以缓解养老痛点,刘挺军解释,“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泰康的策略是从高端逐步培育,成熟以后往中端走,从高端往中端走好走,要是品牌做低了反过来走很难。所谓的高端和中低端,无非是房子更小一点,服务的标准化部分选择清单更少一些,做一些减法,做减法容易,但是做惯了简单的服务再往上做加法,是有难度的,因为这个团队的气质、文化都会不一样。

  据悉,泰康未来可能把部分护理服务做成上门服务,提供给居家养老的群体。

  养老护理人才短缺成瓶颈

  刘挺军认为,要实现医养结合,最大的困难是人才。“如何去构建一个社会教育的支撑体系,能够让我们有更多的全科医生、老年科医生和长期护理的人才,来支撑这样一个系统的发展,这是我们未来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养老的人才缺口有多大?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黄钢介绍,按照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据,1:4的护理人员配置,应该有1000万的相关护理人员。但是目前从业人员不足100万。其中真正有专业背景经过一定训练的还不到10%。

  以提前老龄化的上海为例,上海老龄人口达到30.2%,现有700多家养老机构,全市养老人员仅2万。上海做了一个统计,发现老龄护理人员存在着“三高三低”现象,地位低、工作强度大、薪酬低流动高、技能低年龄大,从事养老的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不到整个养老机构人员的1%,30岁以下的人也不到1%,养老护理人员过于老龄化。

  刘挺军指出,目前核算的时候医生护士的成本被人为压低。“不是说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少了,而是毕业了不干这行,因为收入低,所以本质不是培养问题,而是整个体系的付费制度。”宏观上来说,人才建设需要整个社会保险支付体系的改革。

  而像泰康这样起步较早的企业,正在构建自己的教育培训系统。泰康目前与全国20多家开设护理专业的高校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建立起人才定向培养机制,毕业后到泰康养老护理机构就业,享受比公立三甲医院更优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