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揭密内幕:做国产动画必须发自内心
近日,知名主旋律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作者逆光飞行表达了自己对于“主旋律”动画片的看法,并在文章中直言不讳地表示:国产动画大都只是领导生钱的工具。
作为主旋律动画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作者,我对这部片子能够受到观众欢迎备感欣慰。国内观众对国产动画片尤其是主旋律动画片的评价一直不是很好,但我始终认为,主旋律动画片也能做得既好看又有市场。
只有首先能够打动作者自己的动画片才是好动画片。那么究竟“兔子”这部片子是如何打动我自己和更多观众的呢?其实真正感人的并非兔子,而是兔子形象之下老一辈人的付出与奋斗。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一连饿了几天却还握着钢枪对拥有优势的敌军发起必死冲击呢?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在漫天风沙里打夯修路呢?我觉得就是一种想让自己和整个国家都过上好日子的精神。放到现在,这也有点“中国梦”的意思。
有了感人的因素后,要具体如何叙述这段历史呢?首先在形式上不要说教。国产动画片在宣扬正能量和爱国主义时,习惯用老师给小孩上课的方式去叙述,总想塑造高大全的形象,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拒斥心理。
国内动画片观众群已博览日韩美欧动漫,并不好“骗”。因此包括主旋律在内的国产动画制作者须收起忽悠,转而用细致和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你想面对的观众。我在创作“兔子”时结合了美式动画的英雄主题和日式动画的细腻演绎,塑造出首先让我个人喜闻乐见的英雄。这种英雄并非高大全,他有缺点、有失落,但也有崛起,更有成为英雄的关键因素——信仰,有对国家和社会的坚持。
形式和方法对了,接下来就是画面等技术层面问题了,这需要制作者对时间和成本进行有效把控。当前国内动画片的制作基本是在沿用过去那些不会出错的方法或模式,结果就陷入了一种死气沉沉、鲜有亮点的境况。
另外,动画制作成本很高,逐帧动画一分钟就得两三万元人民币。虽然投资方给的钱或政府扶持资金貌似很多,但与高质量动画片所需成本相比仍是杯水车薪。问题在于,国内一些动画制作公司面对这点有限资金仍想捞点油水。我就接触过这样的动画公司,它说要打造一个全新动漫品牌形象,预期40集左右,因为多报集数能够拿到更多政府扶植资金;立项后还在高新产业园获得一块免费场地,政策上享受3~5年免税。但在实际操作上,这家公司只以极低薪水招聘15—20名初期员工,加上电脑等设备后每月成本也在5万元以内。获得一笔政府扶植资金后(通常15万—25万),这家公司在一两个月内就把预告片制作出来,之后就开始裁员,只维持最低限度运转,实际上其制作能力此时已经丧失。
接下来就是拿着预告片和宣传单跑展会、跑政策、跑评奖。只要回过头来得了奖或参加过什么展会,那么在报告上吹就行了。只要这个东西吹得过去,接下来就是政府一轮又一轮的投资扶持,一年又一年的跑展、评奖和写报告,如此循环。而其真正做的东西还是只有之前那个短短的预告片,动画本身就这样沦为一个揩油的工具,何谈质量。
一般动画公司会和学校合作,提供实习机会什么的。实习生基本是没有钱拿的苦力,你只要准备好工具,基本就是稳赚的买卖。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和一些动画系的老师合作,可能一顿饭或者塞个几万块钱,这一届毕业生的毕业作品就是动画公司的项目,不做就没有学分。这样成本也可以接近于零。
最后就是一些制度的问题,你在文化产业上今年要了这么多钱,你花不完,明年就别想要这么多钱了。这笔钱总是要花出去的,就看谁有本事,谁有关系能够拿到这么一笔钱。可能出去跟领导喝几顿酒的事情。这样轻轻松松的只要把时间做够,政绩有了,能出去吹逼,剩下钱给谁赚了,他们无所谓的(反正又不懂)。
其实中国并不缺乏好题材和好导演,但只有忠于自己理想和表达的东西,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对于主旋律或正能量作品而言,尤其如此。发自内心喜欢这个国家,喜欢为这个国家做出奉献的人们,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算掩饰得再好,还是会被观众一眼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