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均衡”下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十个“基点”

19.10.2015  20:16
6.9%——中国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及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仍然保持在预期目标之内。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19日表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影响中国经济上行的压力,在现阶段达到了一个新的均衡。

原标题: “新均衡”下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十个“基点”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刘欢 刘斐 李云路)6.9%——中国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及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仍然保持在预期目标之内。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强调,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19日表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影响中国经济上行的压力,在现阶段达到了一个新的均衡。

  记者通过采访此间经济学者和市场人士,梳理得出“新均衡”下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十个“基点”。

   基点一:人力资源优势明显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人力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在拥有13亿多人口和9亿劳动力的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潜力不容忽视。

  得益于教育程度提升,中国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多,人力资本总量仍处于上升态势,人口红利巨大。

   基点二:国内市场规模巨大

  未来二、三十年里,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仍将来自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这一巨大需求,来自于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持续较快增长的人均收入。

  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5%,增速逐月提高。中国消费结构升级的势头不可阻挡,人民对教育、旅游、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持续增加,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

   基点三:资金潜力依然可观

  中国居民储蓄率高,外汇储备多。2014年中国国民总储蓄率高达48.15%,目前人民币存款余额高达133万亿元,支持经济发展的储蓄和资金条件充足。

  9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51万亿美元,继续稳居世界第一。充足的外汇储备能有效抵御金融风险,维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所需的良好外部条件。合理使用外汇储备,有助于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和升级。

   基点四:新型城镇化方兴未艾

  2014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54.77%,1.7亿农民工多数没有城镇户口,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中国城镇化提升都有较大空间。

  过去10年间,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平均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根据去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基点五:产业升级前景广阔

  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2012年起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1.4%,同比提高2.3%。

  “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传统产业中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达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4.2个百分点。

  当前中国正在培育新兴产业,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此外,《中国制造2025》正指引中国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

   基点六:区域经济发展提速

  目前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1万美元;而贵州、云南等地,人均GDP则不到5000美元;按照目前的贫困线标准,中国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距,也蕴含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西部地区仍然具有后发优势。习近平主席日前表示,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专家指出,这将释放巨大的人口红利、投资红利和消费红利,并转化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基点七:精准投资着眼长效

  投资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还处在一个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投资仍有很大发挥空间,关键是选好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

  当前中国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政府之外,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的热情正被激发。本届政府宏观调控注重选择性、更具精准性,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惠民生,投资方向向农业水利、中西部铁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民生、老少边穷等领域和地区倾斜,务使投资发挥长远效益。

   基点八:简政放权释激发活力

  本届政府成立至今,已取消和下放586项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完成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以上审批事项的预定目标;通过连续两年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核准项目累计减少了76%;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前置审批事项85%改为后置审批。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发展,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热情,释放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基点九:创业创新焕发生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调动亿万中国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个大舞台,也是巨大的结构性改革。“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或将催生中国的一场“新工业革命”。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36.2%;前8个月,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日均新增超过1.1万家,注册资本增长40%以上;前7个月,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56.7%。

  “双创经济”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对宏观稳定形成支撑,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基点十:扩大开放创造机遇

  尽管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外贸数据不甚乐观,但当前中国进出口运行基本面并未改变,国际市场份额仍在上升。

  “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协定签署、丝路基金启动、多个自贸协定签约以及国内自贸区设立等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政策出台,将推动国际产能合作走向深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公布,为更加开放的中国经济描绘具体路线图,成为外商投资、“走出去”战略、外贸和国际财金合作等领域的顶层设计。

  展望未来,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国内市场需求强劲,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回旋余地。经济增长红利犹存,新趋势和新亮点频现,未来增长潜力可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中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达到新均衡,在这个点位上,长期既有的优势、改革中渐现的动力、未来孕育的潜力都将合力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