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15.06.2016  19:56

东莞瀛通公司机器换人后,自动化车间只需要少量技术工人。记者孙俊杰摄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初步迈入创新型地区的东莞又提出新的奋斗目标——今年力争实现科技对 经济 的贡献率达54%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4%以上,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增长10%以上。

2012年,东莞首度明确了“建设创新型经济城市”的目标,在全国率先将创新提升到“城市战略”的高度。随后,“1+N”系列创新驱动政策出台。今年,东莞又制定了以松山湖高新区为核心打造“1+2+N”的创新格局。政策不断释放红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打造“1+2+N”创新格局

“要向科技创新要驱动力,加快构建‘创新核—创新轴—创新网’的创新体系,筑牢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基础。”在今年初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东莞将这项工作定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及创新驱动的重点工作。

今年4月,珠三角近5年的“创新清单”出炉。省政府发布《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了对东莞的定位:“东莞要发挥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统筹松山湖、生态园两个核心园区以及周边创新资源,加快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子,在珠江东岸创新驱动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东莞当前正全力支持松山湖(生态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超常规发展。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项目,正在加速向松山湖(生态园)集聚。目前松山湖(生态园)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7家,占全市总量的比例超过1/10,共有新型研发机构24家(全市这一数量为27个),在聚集要素和资源方面已经初显成效。

以松山湖为核心,“1+2+N”的创新格局也正在打造之中,这一体系旨在推动形成覆盖周边多个镇街为创新走廊的创新产业带,吸引创新要素和资源集聚,实现区域一体式发展,助推自创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按照“1+2+N”的创新体系规划,将统筹松山湖(生态园)核心园区,散裂中子源、大学创新城以及寮步、大岭山、大朗、横沥、东坑、企石、石排、茶山、石龙等9个镇,规划建设东莞自主创新示范区。

改革利益共享机制

能否建立松山湖与周边镇的利益共享机制,是该创新体系顺利实现的最核心问题之一。东莞市委政策研究室相关负责人分析,松山湖作为国家高新区,具有先行先试、自创区、国家科技资源投放等政策优势。

特别是东莞于2015年推出集群注册模式后,很多企业将总部放在松山湖相关机构托管。但松山湖对环保有较高要求,这导致一些企业如高端化工、新材料等,将产业研发、销售等环节放在松山湖,而将生产环节放在周边镇街。

比如东莞第一家新上板上市企业百大新能源,是一家专业生物质能源及EMC集成服务提供商,公司在松山湖只有两间办公室,而把工厂放在了大朗镇。

东坑镇委书记张耀洪指出:“这种布局造成了税收留在松山湖,而承接生产环节的镇街除了土地收益外,没有其他收益,却要承担生产企业 卫生 环境、人员安全、治安安全等社会管理成本,这样的做法,难以充分调动周边镇街的积极性。”

政研室上述负责人也表示,现有的体制导致了镇街对这些创新企业培育、支持和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大朗镇镇长邓卫洪也认为,松山湖(生态园)作为创新中轴线的中心,必须和其他的几个镇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建立起松山湖和周边镇区的利益共享机制,调动起镇街和松山湖合作共享的积极性,实现共同发展、错位发展。”

松山湖(生态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殷焕明表示,松山湖有技术创造的能力,也有将技术转化为产业的能力,在这种能力的基础上,松山湖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并结合周边镇区的传统产业,实现它们的技术领先性和高成长性。现在核心思想是把蛋糕做大,使镇和园区的合作1+1>2。

目前政研室在加紧研究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方案,但在具体的分割比例上还待进一步细化。

让中小企业分享创新红利

去年,东莞全市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1万件,位居全省第四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达到近30%,首次突破全省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795件,位居全省第三位。

东莞的科技创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也持续增加,R&D经费占GDP的比例从2010年的1.22%逐年提高到2014年的2.16%。2015年虽未公布,但有望达到2.3%。整个“十二五”期间这一指标翻了近一番。

但由于长期以来两头在外、劳动力密集为主的产业模式,研发投入少仍是目前东莞经济转型的短板。2015年,东莞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将超过140亿元,但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还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2.5%,在珠三角城市中仍处于中等偏下位置。

东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东莞5000多家规上企业中,仅有10%设有研发机构,企业尤其是外资大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市科技局采用倒逼机制,将企业研发投入与申报科技项目以及推荐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挂钩,凡是没有研发投入的企业,一律不给予资助或认定。

他认为,在政府其他补贴项目中,也应形成这样的倒逼机制引导企业加大重视研发。

另外,目前东莞政府投入的扶持资金及政策资源主要向大型骨干企业集中,而数量更为庞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则尚未形成全民科技创新、热衷研发投入的氛围。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认为,中小企业是东莞企业的主体部分,政府对他们的投入应该有所倾斜。

为引导和鼓励中小微企业创新,市科技局今年首创了创新券模式,政府以研发投入补贴,通过发放和兑现“创新券”的形式资助企业向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购买技术服务。今年的创新券已发放完毕,共有211个单位领取,总数量为1989万元。不但引导中小微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也调动了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企业的积极性。